科研产出
亚麻糖基转移酶基因LuUGT72E1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作物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亚麻茎部组织总RNA为模版,通过反转录PCR获得糖基转移酶Lu UGT72E1基因的全长开放读码框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开放读码框全长1 476bp,共编码491个氨基酸。通过多氨基酸比对发现,该蛋白与亚麻UGT72N2蛋白亲缘关系最近,相似度达99%,与毛果杨、巨桉、木薯、雷蒙德氏棉及拟南芥UGT72E1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在58%~51%。分子进化分析表明,该蛋白与拟南芥UGT72E1~3聚为一类,推测该蛋白参与木质素单体的糖基化修饰过程。基因表达谱结果表明,该基因被BR、Brz诱导下调表达。本研究为亚麻的纤维品质改良提供了候选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苜蓿与无芒雀麦单混播后越冬期根系生理指标的变化及其与抗寒性的关系
《安徽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目的]研究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单混播后越冬期根系MDA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抗寒性的关系。[方法]通过对4种抗寒性不同的紫花苜蓿品种与无芒雀麦单、混播处理后,测定苜蓿根系在整个越冬期间的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苜蓿单播及与无芒雀麦混播后根系MDA含量随温度的变化呈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趋势;CAT活性随着自然温度的下降而增加,翌年春随着温度的回升而降低;SOD和POD的活性则随温度的大幅下降呈增加趋势,随着温度继续下降和寒冷时间的延长而有所下降,翌年又随苜蓿返青而有所提高。同一品种不同处理酶活性表现为混播高于单播。运用隶属函数法进行抗寒性综合评判,发现各处理抗寒性从强到弱依次为:Wega7F+无芒雀麦、Wega7F、WL319HQ+无芒雀麦、WL319HQ、驯鹿+无芒雀麦、驯鹿、敖汉+无芒雀麦、敖汉。[结论]该研究结果对于我国北方干旱寒冷地区苜蓿抗寒育种及栽培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细菌性病害病原菌分离鉴定与致病性评价
《大豆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在黑龙江哈尔滨闫家岗农场采集的绥农14大豆细菌性斑点病叶片进行病原菌分离,将分离得到的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病原菌进行抗生素耐性鉴定、分子鉴定并对大豆品种回接试验,分离得到1个细菌菌株。经过革兰氏染色、病原菌回接试验、16S r DNA分子鉴定方法确定分离的菌株为丁香假单胞杆菌属,命名为Psgneau 2。分离的菌株对终浓度为25,50,100μg·m L~(-1)的氨苄青霉素和羧苄青霉素都具有耐性,对壮观青霉素、利福平、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和氯霉素不具有抗性。采用高压喷雾和菌落滴度的方法将分离的Psgneau 2菌株接种10个大豆品种,进行致病性鉴定,结果表明绥农14极易感病,合丰35抗病性高于其它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新品种合农75号配套栽培技术
《种子世界 》 2016
摘要:合农75号是2004年以合丰50为母本,抗线虫4号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2015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品种特征特性该品种为高油品种,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18d,需≥10℃活动积温2 400℃。该品种亚有限结荚习性。株高85.6cm,有分枝,紫花,尖叶,灰色绒毛,荚弯镰形,成熟时呈褐色。种子圆形,种皮黄色,种脐浅黄色,有光泽,百粒重19.5g。3年平均品质分析结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北扁核木组培快繁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6
摘要:[目的]筛选东北扁核木组织培养最适宜的初代、继代和生根培养基。[方法]以东北扁核木的单芽茎段为外植体,采用MS或1/2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浓度的6-BA、IBA、NAA和GA3,探讨不同培养基对东北扁核木芽诱导、增殖和生根效果的影响。[结果]IBA浓度对东北扁核木初代培养的启动率影响显著,6-BA浓度和GA3浓度的影响不显著,因素主次顺序依次为IBA浓度、GA3浓度、6-BA浓度;6-BA浓度对其继代培养的增殖系数影响显著,IBA浓度和NAA浓度的影响不显著,因素主次顺序依次为6-BA浓度、IBA浓度、NAA浓度;IBA浓度对其生根培养的生根指数影响显著,NAA浓度的影响不显著,因素主次顺序依次为IBA浓度、NAA浓度。[结论]东北扁核木组织培养最适宜的初代、继代和生根培养基分别为MS+0.5 mg/L 6-BA+0.2 mg/L IBA、MS+1.0 mg/L 6-BA+0.1 mg/L IBA和1/2 MS+2.0 mg/L IBA+0.1 mg/L NA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0个马铃薯卷叶病毒CP基因序列分析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含有PLRV的不同样品RT-PCR扩增,成功地克隆了PLRV CP基因,经比对样品的CP基因序列,核酸一致率为99.55%,仅发现了来自于广东的样品与其它样品有5个碱基的差异。试验样品与国内已报道的PLRV CP基因进行进化分析,不同地区的PLRV CP基因可分为A,B组,且有区域性特征。来自广东、云南及贵州的样品在两组中均有分布,但来自于内蒙古的样品仅聚类在A组。而中国样品与其他国家PLRV CP基因相比较,经进化树分组后,主要分为S1和S2两组,其中S1组中,包含了所有来自于我国的样品和绝大多数其它样品,且无规律可循;而S2组中的样品仅只来自于埃及和波兰。总体上,PLRV CP序列的差异仍然较小,因此,目前PLRV病毒的种群基因较稳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深耕培肥改良瘠薄黑土理化性质及提高大豆产量的研究
《土壤通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深耕培肥对瘠薄黑土的改土效果,采用大田对比方法,以依安地区黑土为供试土壤,开展深耕培肥对瘠薄黑土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及对大豆产量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深耕培肥可以有效降低>10~30 cm土层土壤容重、硬度,提高土壤通气性,容重第1年和第2年分别下降0.09 g cm~(-3)和0.05 g cm~(-3),通气系数分别提高为34.01×10~(-5) cm s~(-1)和10.89×10~(-5) cm s~(-1),10 cm以下土层土壤硬度与对照相比呈明显下降趋势;同时,深耕培肥后>20~30 cm土层有效磷含量显著提高,两年增加幅度为15.05~16.23 mg kg~(-1);深耕培肥可以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幅度为10.19~10.38 mg kg~(-1);并且深耕培肥提高了大豆产量,两年平均提高大豆产量达9.61%。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