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pH与氨氮对黄颡鱼幼鱼生长与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水体pH和氨氮组合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影响。实验采用中心复合设计与响应曲面法分析方法,利用瓦氏黄颡鱼幼鱼开展试验,养殖周期为7周。结果表明,水体氨氮对SGR,FE和肝脏SOD活力有显著影响;pH对SGR有显著影响。pH对SGR,FE和SOD活力存在显著的二次效应。氨氮浓度小于1.7 mg/L时对黄颡鱼生长无抑制作用;高氨氮与高pH环境对幼鱼的生长、饲料利用与肝脏SOD活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水体pH和氨氮水平分别为7.5和1 mg/L时,SGR、FE和SOD同时最优,分别为1.47%/d、1.71和97.9 U/(mg.prot),优化的可信度为0.836。建议在黄颡鱼养殖中,将pH与水体氨氮维持在7.0~8.0与0.1~1.7 mg/L内,从而保证黄颡鱼的正常生长与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关键词: 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 pH 氨氮 中心复合实验设计 响应曲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节对虾2种高血糖激素家族基因的基因组序列分析和表达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体内新发现了2种高血糖激素(crustacean hyperglycemic hormone,CHH)家族基因Pm CHH和Pm HHLPP。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其均具有CHH-Ⅰ型基因基本的"信号肽-CPRPKR/ER/RR-成熟肽"结构,且与已报道的CHHs基因的基因组结构相似;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尽管Pm CHH和Pm HHLPP与多个CHHs基因序列相似性超过50%(最高达99%),但与其聚为一支的基因均不是CHH-Ⅰ型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Pm CHH和Pm HHLPP的转录起始位点"A"及其核心启动子区域分别位于开放阅读框(ORF)上游的99 bp和190 bp,同时在预测其空间结构后发现,两者的三维结构中均含有4个α螺旋构型;组织表达结果显示,2个基因均在肠中有较高的表达量,而Pm CHH在鳃、Pm HHLPP在眼柄中表达量也较高,但在肝胰腺和肌肉中表达量较低;幼体发育阶段表达结果显示,2个基因在无节幼体Ⅲ~Ⅳ期、溞状幼体Ⅰ期和糠虾幼体期表达量均有较大波动,与代谢强度呈弱相关关系。根据其一级结构的特征和相关表达情况,可推测Pm CHH和Pm HHLPP均为CHHs家族基因。
关键词: 斑节对虾 甲壳动物高血糖激素 基因组结构 表达分析 幼体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巴里坤卤虫不同发育时期肠道菌群结构分析
《海洋渔业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Illumina MiSep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室内养殖条件下巴里坤卤虫(Artemia parthenogenetica)在无节幼虫期(S1)、后无节幼虫期(S2)、拟成虫期(S3)和成虫期(S4)的肠道菌群结构特征。结果显示:1)在门水平上,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为各发育时期优势菌群,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随发育进行逐渐增加。2)在纲水平上,无节幼虫期优势菌群为α-变形菌纲,而后无节幼虫期、拟成虫期和成虫期为γ-变形菌纲。3)在属水平上,假单胞菌属相对丰度随发育进行呈递增趋势,而微小杆菌属相对丰度处于波动状态。结果表明,巴里坤卤虫不同发育时期的肠道菌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关键词: 巴里坤卤虫 肠道菌群 发育时期 Illumina MiSep高通量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遥感数据的南海北部近海蓝圆鲹栖息地模型分析
《海洋湖沼通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4-2015年南海北部近海渔业资源调查的4个季度数据,结合遥感获得的海表温度和叶绿素α浓度数据,分析了南海北部近海蓝圆鲹渔场的分布,采用一元非线性回归建立各环境因子的适应性指数模型,分别采用最大值法、最小值法、算术平均值法、几何平均值法按季度建立栖息地指数模型(Habitat Suitable Index,HSI),并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各环境因子适应性指数模型准确,从各因子模型中计算可得出不同季节的各个因子的最适值,各模型因子拟合准确,均呈单峰分布。不同季度栖息地指数模型构建方法不同,其中春季采用最小值法,夏秋冬3季采用算数平均值法。模型分析发现渔场有明显的季节变化,HSI的高值区分布在离岸较近水域。模型准确率超过70%,表明该栖息地指数模型能够较好的分析拟合南海北部蓝圆鲹渔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驯化水温及温升速率对三门湾三种虾蟹类热耐受性的影响
《海洋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者采用动态实验法与静态实验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三门湾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和日本(Charybdis japonica)在不同季节的基础水温即驯化水温(8~29℃)和温升速率(0.5~15.0℃/h)下的热耐受能力。结果表明,驯化水温和温升速率对各实验动物的热耐受性均有显著影响。实验动物的热耐受性与驯化水温总体上呈显著正相关,而温升速率对热耐受性的影响具有物种特异性,并受驯化水温制约;在不同驯化水温下,各实验动物的热耐受性随温升速率增大呈不同变化趋势。各实验动物的24 h高起始致死温度受驯化水温的影响显著,随着驯化水温从8℃升高到29℃,脊尾白虾、日本和口虾蛄的24hUILT50分别从24.2、34.6、24.9℃显著增大到35.3、37.4和34.4℃。结合3种实验动物的最大临界温度分析,它们的热耐受能力依次为:日本>脊尾白虾>口虾蛄。研究结果可为探究三门湾水域潜在的热污染状况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甲壳类 热耐受性 驯化水温 最大临界温度 24h高起始致死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7年南海中南部渔场灯光罩网渔获物组成及渔获率时空分布
《南方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7年南海中西部上升流区渔场、南沙东北部岛礁区渔场春季和秋季灯光罩网生产数据,对南海中南部两大渔场的灯光罩网渔获物组成、主要渔获种类生物学特性及渔获率分布等进行了分析。2个季节共鉴定出69种渔获物,其中上升流区渔场春季36种、秋季38种,岛礁区渔场春季35种、秋季43种。上升流区渔场春季优势种(IRI>1 000)为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细鳞圆鲹(Decapterus macarellus)和鲯鳅(Coryphaena hippurus),秋季为鸢乌贼、长体圆鲹(D.macrosoma)、圆舵鲣(Auxis tapeinosoma)、日本乌鲂(Brama japonica)和扁舵鲣(A.thazard);岛礁区渔场春季优势种为鸢乌贼和细鳞圆鲹,秋季为鸢乌贼和扁舵鲣。上升流区渔场春季平均渔获率为179.64 kg·h~(–1),秋季为553.41 kg·h~(–1);岛礁区渔场春季为94.55 kg·h~(–1),秋季为382.46kg·h~(–1)。春秋两季主要渔获种类胴长(叉长或体长)和体质量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且多数种类幼鱼所占比例较高,为确保南海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应重视幼鱼保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太湖五里湖沿岸带浮游植物群落生态特征(2014~2015年)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2014年7月~2015年6月对五里湖浮游植物开展了逐月调查,以研究综合治理后五里湖沿岸带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特征。本次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196种,绿藻门物种最多(74种),硅藻门次之(57种)。优势种共6门30种,其中2014年7、8、9、10月和2015年6月的第一优势种均为蓝藻门的小颤藻,其优势度范围为0. 567~0. 879。时间上,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的月均值变幅分别为1. 07×106~2. 18×108ind./L,0. 32~50. 52 mg/L,其中由于蓝藻的大量增殖,夏和秋初密度、生物量极显著高于其他月份;空间上,A区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显著低于其余3个湖区。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藻类密度、生物量和物种数与水体浊度(Tur)、pH和水温(WT)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 RDA分析表明,WT、DO和Tur是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相关性较强的环境因子(p<0. 01),其中相关性最强的为WT(r=0. 8982)。依据浮游植物物种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对水质的分析表明:五里湖沿岸带水体处于中度富营养化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短期饥饿处理对卵形鲳鲹鱼肉品质的影响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短期饥饿处理对商品规格卵形鲳鲹鱼肉品质的影响.方法:取平均体质量(535. 04±36. 33) g的卵形鲳鲹,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饥饿处理0(S0)、5(S5)、10(S10)和15d(S15),测定饥饿对形态、生化组成、品质构成和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肥满度(CF)、脏体比(VSI)和肝体比(HSI)随饥饿时间延长呈显著降低趋势(P <0. 05),水分和灰分质量分数显著升高(P <0. 05),粗蛋白和粗脂肪呈降低趋势,肌肉硬度显著降低(P <0. 05),凝聚性和弹性指数呈升高趋势(P <0. 05),精氨酸质量分数显著升高(P <0. 05),∑(n-3)/∑(n-6)脂肪酸比值从0. 418 9升高至0. 736 2.结论:饥饿处理15d从多个方面提升了商品规格卵形鲳鲹鱼肉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铜绿微囊藻对WSSV潜伏感染对虾的致死效应
《南方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池塘优势蓝藻对潜伏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致死效应,为完善养殖对虾病害生态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设阳性对照组(PC)、阴性对照组(NC)、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活藻组(MAL)和铜绿微囊藻死藻组(MAD),加藻组的铜绿微囊藻初始密度均为106cells/mL,每组各设3个平行,试验周期144 h。除NC组对虾不携带WSSV外,其他组的对虾均经WSSV人工注射感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TaqMan探针检测对虾样品中的WSSV携带状况,并通过显微计数法统计铜绿微囊藻细胞数量。【结果】NC组对虾在试验结束时(144 h)的累计死亡率为11.1%;PC、MAL和MAD组的对虾累计死亡率随时间推移呈明显升高趋势,至试验结束时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64.4%、82.2%和88.9%,表现为加铜绿微囊藻(MAL和MAD)组的对虾累计死亡率远高于2个对照组(PC和NC)。MAL、MAD和PC组对虾肌肉样品均携带104copies/g以上的WSSV,其中又以MAD组的WSSV携带量最高。在铜绿微囊藻试验组中,对虾死亡率与铜绿微囊藻呈显著相关(P<0.05),与WSSV的相关性则未达显著水平(P>0.05)。【结论】铜绿微囊藻能有效加速WSSV感染对虾的死亡速率,增加对虾累计死亡率,即使是死亡的微囊藻细胞也能促进对虾体内WSSV的增殖。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铜绿微囊藻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累计死亡率 致死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浙沪地区水产品加工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8
摘要:以江浙沪地区为研究对象事例区域,分析了其水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内、外部因素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强化企业间连带,完善自身管理;政府扶持推进企业加工技术创新;建设企业自身品牌,确立行业内竞争优势;加快开拓内陆市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