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南海北部陆坡海域瓦氏眶灯鱼的渔业生物学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瓦氏眶灯鱼(Diaphus watasei)是深海虾拖网的主要副渔获物之一,对维持深海及陆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2015年6、8月及2017年3月在南海北部陆坡海域利用底层虾拖网及中层拖网采集的瓦氏眶灯鱼(Diaphus watasei)样品,对其生长、繁殖、摄食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瓦氏眶灯鱼的体长范围为71~172 mm,平均118 mm;体重范围为5.25~66.20 g,平均26.05 g。雌雄个体体长、体重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ANOVA,P<0.01);总样本雌性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4×10~(-5)L~(2.7873)(R~2=0.9241,n=317),雄性体长和体重的关系式为:W♂=7×10~(-5)L~(2.6883)(R~2=0.9052,n=558)。雌雄性比为1:1.76,雄性明显多于雌性。性腺成熟度以II期为主,各月份均有性成熟个体,表明瓦氏眶灯鱼在全年多次产卵,其雌性初次性成熟体长L_(50%)为145.0 mm。瓦氏眶灯鱼摄食等级主要以1、2级为主,主要摄食安达曼钩腕乌贼(Abralia andamanica)、线小钩腕乌贼(Abraliopsis lineata)等头足类,同时还摄食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尾明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等小型中层鱼及拟须虾(Aristaeomorpha foliacea)等甲壳类,有时也会摄食同类。瓦氏眶灯鱼主要生活在底层海域,除少部分未成熟个体外,基本不进行昼夜垂直迁移。瓦氏眶灯鱼个体规格大,数量多,且基本不进行垂直迁移,是研究南海深海及陆坡生态系统的重要种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发光甲藻研究进展
《海洋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发光甲藻是指海洋中在受到物理扰动刺激时可以发出可见光的一类甲藻,是海洋中非常重要的发光生物类群,也是海洋浮游植物中唯一具有发光能力的类群。近些年,由于其独特的发光功能,发光甲藻被人类应用到很多方面,比如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检测、海洋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监测和有害藻华的预警,以及海洋军事中的追踪和探潜等。国外关于海洋发光甲藻的研究起步较早,目前在分类、生态乃至生理和生化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国内该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且较少,相关的基础和应用性研究亟需开展。本文针对当前国内、外关于发光甲藻的研究进行综述,介绍了海洋发光甲藻的种类和分布、发光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对发光甲藻的应用领域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希望可以引起国内同行的重视,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GIS实现湿陷作用对海岸带黄土微结构的影响研究
《海洋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岸带黄土与内陆黄土相比具有显著特殊性,是我国黄土的另一种重要组成类型。以环渤海海岸带黄土为研究对象,获取4处典型海岸带黄土场地湿陷前、后扫描电镜图像,利用GIS提供的图像分析工具并结合三维分析模块对所获取的微结构图像进行研究,通过对样品SEM图像定性分析,发现颗粒间接触关系,由原状样的架空接触为主,逐渐转向湿陷样的镶嵌接触为主。获取了试样二维及三维形态下颗粒及孔隙的面积、周长、体积、等效直径等微观结构参数,定量分析了黄土湿陷前后土样中大、中、小、微孔隙的数量和面积变化。结论表明:湿陷后孔隙总数量增加,大中孔隙数量及面积显著减少,小孔隙数量及面积显著增加,微孔隙变化幅度较小,表明大、中孔隙的存在是海岸带黄土产生湿陷的主要原因。湿陷后孔隙的分形维数增加,说明湿陷作用增大了海岸带黄土土体孔隙形态的复杂程度。为定量研究黄土湿陷性的微结构影响效应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海岸带黄土 湿陷性 微观结构 GIS 扫描电子显微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雅鲁藏布江拉萨裂腹鱼、异齿裂腹鱼及其自然杂交种的形态与COI基因条形码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5年5月,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桑日、朗县段水域开展鱼类调查,发现了1种疑似为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和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的自然杂交种群体。形态学研究显示,该种的吻、口部、下颌、须等头部上的形态特征居于拉萨裂腹鱼和异齿裂腹鱼之间,并明显区别于双亲,且群体中个体的头部形态稳定一致,均具有典型的中间型特征,个体间没有明显差异。基于线粒体COI基因条形码分析显示,在杂交种群体共15个样本中,有4个与拉萨裂腹鱼为同源,其余11个与异齿裂腹鱼为同源,各自间的亲缘关系很近,即杂交种群体中既有属于拉萨裂腹鱼遗传基因的个体,也有属于异齿裂腹的遗传基因的个体。综合以上研究表明,拉萨裂腹鱼和异齿裂腹鱼在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桑日等自然水域中能够自由杂交而产生后代,且两者都可以互为父母本,但以异齿裂腹鱼为母本产生的杂交种在群体中占多数,推测特殊的生态环境可能促使拉萨裂腹鱼和异齿裂腹鱼在自然水域中容易杂交。
关键词: 拉萨裂腹鱼 异齿裂腹鱼 自然杂交种 形态学 COI基因条形码 雅鲁藏布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优化南极磷虾虾青素的复合酶法提取工艺研究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加大对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提高南极磷虾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以冷冻南极磷虾为原料,采用Alcalase碱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复合酶解方法,以无水乙醇为提取剂提取虾青素,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虾青素提取率为响应值,利用响应面优化设计,研究了虾青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出酶底比、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为影响虾青素提取率的主要因素,优化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酶底比1.6%(Alcalase碱性蛋白酶与木瓜蛋白酶比例为3∶2)、酶解时间2.1h、酶解温度51℃、水料比(m L∶g)4∶1、无水乙醇料液比(g∶m L)1∶4、振荡时间10 min,在此优化条件下虾青素提取率为90.42%±0.39%,与模型理论值接近。研究表明,采用双酶复合酶解法能显著提高南极磷虾虾青素的提取效率,可为南极磷虾虾青素的制备提供技术支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品中河豚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8
摘要:河豚毒素是河豚鱼及其他生物体内含有的一种内源性生物碱,是自然界中所収现的毒性最大的神经毒素之一,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毒性最强的非蛋白类毒素。自从2016年9月有条件放开养殖红鳍东方鲀和养殖暗纹东方鲀加工经营后,水产品中河豚毒素含量的准确测定,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综述了水产品中河豚毒素含量色谱、质谱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迚展,着重总结了样品前处理技术和分析检测技术,幵对各种样品前处理技术和检测技术的优缺点迚行了探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苏大麻哈鱼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分析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影响6月龄、18月龄马苏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masou体质量的重点形态性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测量其体质量、叉长、全长、吻长、头长、眼径、尾柄长、尾柄高、头高和体高等10个性状,并分析了各形态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6月龄马苏大麻哈鱼除眼径与体质量间的相关性为显著水平(P<0. 05)外,其余各性状与体质量间的相关性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 01),而18月龄马苏大麻哈鱼各个形态性状与体质量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 01);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影响6月龄马苏大麻哈鱼体质量(Y6)的关键性状为叉长(FL)、头长(HL)和尾柄长(CPL),而影响18月龄该鱼体质量(Y18)的关键性状则是全长(TL)、体高(BD)、尾柄高(CPD)和头高(HD);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体质量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6月龄、18月龄鱼体质量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6=-9. 6+1. 414FL+3. 604 HL-1. 585CPL,Y18=-362. 624+14. 321TL+14. 35BD+29. 031CPD+14. 673HD。本研究结果可为马苏大麻哈鱼人工增养殖过程中的苗种选育提供数据资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疆赛里木湖3种引进白鲑鱼类的DNA条形码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新疆赛里木湖引进种贝加尔凹目白鲑(Coregonus migratorius)、高白鲑(Coregonus peled)和宽鼻白鲑(Coregonus nasus)进行了种质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单倍型检测发现,3种白鲑共检测到15种单倍型,其中贝加尔凹目白鲑独享5种,宽鼻白鲑7种,高白鲑5种,后二者共享2种单倍型为高白鲑特有单倍型,表明二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基因交流,高白鲑可能将其基因通过杂交渐渗到宽鼻白鲑群体内。系统发育分析显示,15种单倍型分成3组分别聚类在3个不同分支上,每个分支所属白鲑分别与其发表序列聚在一起,表明赛里木湖引进的3种白鲑仍保持着原种良好的种源特性;而贝加尔凹目白鲑的近缘种秋白鲑(Coregonus autumnalis)则单独聚为一支,与贝加尔凹目白鲑的遗传距离最大(0.027),支持将二者划分为两个独立种。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3种白鲑的遗传多样性适中,但由于宽鼻白鲑存在杂交的可能性,因而其遗传多样性高于贝加尔凹目白鲑和高白鲑。建议赛里木湖渔业生产部门继续在繁殖、捕鱼等生产方式上进行科学规划,引进先进的种质鉴定技术,避免人工杂交造成的种质污染;同时维持和提高白鲑属鱼类的遗传多样性,保证湖区特色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赛里木湖 白鲑属 DNA条形码 种质鉴定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口黑鲈抗菌肽提取及抑菌活性初步研究
《渔业信息与战略 》 2018
摘要:用5%乙酸提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niodes)肝脏、脾脏、皮肤、粘液和卵组织中的抗菌肽,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大口黑鲈各组织的抗菌肽蛋白质含量,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检测其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 hydrophil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大口黑鲈各组织提取物的蛋白质含量依次为卵﹥皮肤﹥肝脏﹥脾脏﹥粘液,卵2.515 mg·L~(-1),皮肤0.643 mg·L~(-1),肝脏0.444 mg·L~(-1),脾脏0.351 mg·L~(-1),粘液0.276 mg·L~(-1)。脾脏、粘液和卵的提取物对3种菌均无抑菌活性,肝脏、皮肤对大肠杆菌和嗜水气单胞菌有抑菌活性,其中肝脏的抑菌活性较强。结果表明大口黑鲈体内多种组织存在着具有抗菌活性的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