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产品国际贸易研究现状与展望
《渔业信息与战略 》 2018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和加深,国际商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其中水产品国际贸易量额也得到快速增长,围绕水产品国际贸易的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水产品国际贸易的研究成果,从影响水产品贸易规模的因素、区域性水产品贸易问题、水产品国际贸易竞争力、水产品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问题以及水产品国际贸易对资源环境的影响5个方面进行了归纳与述评,并提出丰富有关具体水产品品种贸易研究、深化水产品贸易与环境效应研究、完善理论模型与研究方法、进一步调整中国水产品贸易进出口结构等建议,以期为明晰中国水产品国际贸易研究方向提供资料参考.
关键词: 水产品 国际贸易 影响因素 竞争力 技术壁垒 环境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渤海蓝点马鲛繁殖群体渔业生物学特征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16年4-5月、2017年4月在黄、渤海调查采集的350尾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繁殖群体的生物学数据,对该繁殖群体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繁殖群体的叉长范围为406~1010 mm,体重范围为533~7245 g,年龄组成为1~10龄,其中1龄与2龄个体分别占总数的39.2%与33.7%。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表示其生长特性,生长参数分别为L_∞=1246.9mm,K=0.11;雌雄性比为1:1.49,3龄前雄性个体数占优势,3龄后雌性个体数占优势。蓝点马鲛的产卵期在4~6月,产卵盛期为4~5月;其绝对繁殖力范围为9.2~127.5万粒/尾,平均50.5万粒/尾;绝对繁殖力随着年龄、叉长的上升逐渐增大,7龄后出现衰退现象。蓝点马鲛的优势饵料生物为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细鳌虾(Leptochela gracilis)。与历史记录比较,蓝点马鲛低龄化、小型化现象更加突出,摄食结构改变,繁殖期提前,繁殖力水平有减小的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过碳酸钠对刺参养殖底质改良和生长效果的研究
《海洋湖沼通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研究了在刺参养殖水体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过碳酸钠对底质环境的改善效果,实验设置了0(空白对照)、0.50、0.75、1.5、3.0和6.0mg/L的六个过碳酸钠浓度梯度,分别标记为A、B、C、D、E和F。实验测定了刺参特定生长率和五项底泥理化指标,结果显示:1.5mg/L组刺参特定生长率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5mg/L组氧化还原电位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营养盐方面,NO_3~--N在1.5mg/L组的含量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H_4~+-N、NO_2~--N浓度均在为1.5mg/L组时达到最小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6.0mg/L组的NH_4~+-N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过碳酸钠可以有效改善刺参养殖池塘底质环境,促进刺参的生长,其中施用1.5mg/L的过碳酸钠效果最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捕捞数据不确定下蓝点马鲛渔业管理策略评估
《水产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蓝点马鲛是黄渤海的主要经济鱼种,在我国海洋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评估其资源水平和种群状态对于资源开发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渔业资源评估方法对数据有较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蓝点马鲛渔业缺乏相关数据,特别是捕捞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尤为明显,其平均水平和变化趋势均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统计上表现为观测数据的误差和偏差,对渔业评估和管理造成了障碍。本研究采用输出控制和输入控制两类共6种基于有限数据的渔业管理规程(MP)对蓝点马鲛进行了资源评估,针对捕捞观测数据的误差和偏差对这6种MP进行了不确定分析和管理策略评价。结果显示,输出控制MP中稳定捕捞法(CC4)、最大可持续剩余产量捕捞趋势法(SPMSY)和平均渔获量法(AvC)受到渔获量观测偏差和误差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时滞差分资源评估法(DD)对渔获量的不确定性响应相对较弱,更适用于蓝点马鲛等渔获量数据不确定性较大的渔业。根据敏感性分析发现该类MP对最大可持续生物量与未开发的生物量的比值、补充关系的陡度、最大可持续捕捞死亡率与自然死亡率的比值以及最大可持续捕捞死亡率等参数均较为敏感。而输入控制类MP最小体长法(minlen Lopt1)及75%捕捞努力量法(cur E75)对渔获量的不确定性响应不明显,对操控模型中各参数敏感程度较低。本研究指出输入控制MP不易受到观测误差和观测偏差的影响,而输出控制MP对观测误差有不同程度的响应。本研究使用管理策略评估综合比较两类MP,认为cur E75对于渔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两个方面有着最好的权衡。
关键词: 蓝点马鲛 不确定性分析 DLMtool 观测误差 观测偏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天津近岸海域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增殖效果初步评估
《海洋湖沼通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3年7月、9月于天津海域活牡蛎礁区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2个航次的渔获物调查数据,采用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了鱼礁区和对照区渔获物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分布特征。2航次鱼礁区和对照区渔获种类数和渔获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2航次鱼礁区的月平均CPUE都显著高于对照区(P<0.05)。群落组成特征值上,7月航次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显著高于对照区(P<0.05)。海域动物群落的健康状况指标(Exergy值)鱼礁区显著高于对照区(P<0.05)。聚类分析表明,7月和9月航次样方相似性均是鱼礁区站位和对照区站位分区明显。以上结果表明鱼礁投放后,礁区群落结构明显改善,通过鱼礁区及对照区总生产价值的估算得出鱼礁区的总生产效益是对照区的1.5倍。人工鱼礁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济阳坳陷滩海地区构造演化差异性分区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受郯庐断裂带走滑作用影响,滩海地区不同区带的演化特征具有明显差异。综合地震及海陆资料,对滩海地区断裂体系特征及走滑效应进行分析,利用物理模拟实验总结该区构造样式,建立构造演化差异性分区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NW向、NNE向和NE向3个方向优势断裂。NW向断裂为中生代先存断裂,新生代继承性发育并叠接左旋走滑作用;NNE向断裂为右旋走滑,NE向断裂为拉张正断裂,其走滑效应NNE向强于NW向,NW向强于NE向。研究区主要发育走滑断裂弯曲构造样式、走滑断裂释压叠接构造样式、走滑断裂增压叠接构造样式及走滑断裂尾端拉张马尾扇构造样式。滩海地区构造演化差异性从沙三段沉积时期开始,差异性原因与郯庐断裂带左旋转换为右旋的过程有关。将滩海地区划分为3个演化区带,Ⅰ区为继承断陷区,以NW向断裂控制为主;Ⅱ区为相干叠合断陷区,以NW向和NE向断裂相干叠合控制为主;Ⅲ区为走滑断陷区,以NNE向走滑断裂控制为主。
关键词: 走滑效应 走滑派生构造 构造演化 差异性分区 滩海地区 济阳坳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北盆地边缘及邻区地壳S波速度结构及其地震孕育机制
《地球物理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分布在华北盆地及其周边(113°E—121°E,34°N—41°N)72个固定地震台站记录到的2009年和2010年远震地震波形记录,提取多频段P波接收函数,反演了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并结合该区域1970—2016年的地震目录分析了反演结果.华北盆地周缘及邻区中下地壳普遍存在低速异常,首都圈地区Moho深度约在33 km左右,台站下方在4~10 km的深度范围内一般都存在2~5 km厚的高速层,紧随高速层之下又出现了2~6 km厚的相对低速层;在太行山隆起向华北盆地的过渡区,地壳结构较为复杂,Moho面深度变化较大,自西向东深度变浅,且太行山隆起区内明显存在壳内低速层,而接近华北盆地处的地壳内存在轻微的速度扰动异常(即低速层);鲁西隆起地区Moho深度在31~34 km之间,在大地热流高值区地壳高低速异常明显.基于华北盆地周缘地区地震在地壳高低速层均有分布,而分布在低速层内的地震事件相对较多,比较符合曾融生等(1991)提出的"双层破裂震源模型",即地幔热物质上侵导致了中下地壳的低速软弱层形成,并在软弱层处产生了附加的水平剪切力,进而其破裂诱发地震,同时将部分应力传递给上覆高速硬包体,为高速异常体内地震的触发积累能量.华北盆地周缘低速异常体的分布是该区域地震频发的重要诱因.
关键词: 华北盆地 接收函数反演 地壳S波速度 壳内低速层 震源深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湾口虾蛄假蚤状幼体的密度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渤海湾影响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假蚤状幼体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于2015年和2016年的5、6、7、8、10月开展了10个航次的调查,选取的影响因子为月份、经度、纬度、表层水温、水深、表层盐度、溶解氧、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化学耗氧量、叶绿素a,并采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分析了口虾蛄假蚤状幼体的密度分布和上述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15年和2016年,渤海湾口虾蛄假蚤状幼体平均资源密度为0.095 ind./m~2,出现时间为6—8月,存在年际变化;GAM分析表明,不论将月份、经度和表层纬度视为分类变量还是数值变量,最优的GAM模型均由表层水温、纬度、月份和水深组成,各影响因素对口虾蛄假蚤状幼体影响程度的重要性依次为表层水温>月份>纬度>水深。本研究结果可为口虾蛄渔业资源开发和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渤海湾 口虾蛄 假蚤状幼体 环境因子 广义加性模型(GA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济阳坳陷惠民凹陷夏口断裂带的分段性及其成因机制
《地质论评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运用丰富的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对夏口断裂带几何学特征及其生长过程分析,揭示了其发育演化的分段性和阶段性,并就成因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夏口断裂带是由NE走向与EW走向交替出现的4个分段连接而成的锯齿状断裂带,受区域地质背景及断裂发育的力学机制控制,其演化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孔店组沉积期仅NE向的第一、三(西段)、四段活动,EW向的第二段、第三段的东段尚未开始活动,整个夏口断裂带处于分段独立发育阶段,尚未整体连接;沙四段沉积期随着区域拉张应力开始由NW—SE向近S—N向的转变,先期NE向断层段持续活动,且在侧接带位置形成的转换斜坡上开始发育近EW向断层段,各NE向断层段间发生软连接;沙三段沉积期在近S—N向的强烈拉张作用下,夏口断裂带发生硬连接,不同走向的各分段断层连接成一整体,形成NE向与EW向交替出现的锯齿形断裂带;沙二段到东营组沉积期为走滑改造作用阶段,在夏口断裂带不同位置发育有帚状构造、走滑双重构造,并在断裂带不同的弯曲段走滑派生出局部的拉张或挤压,体现了拉张背景下的走滑叠加效应。夏口断裂带发育演化的时空差异对于该地区沉降中心、物源通道的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架下中国-肯尼亚海洋合作之探讨
《海洋开发与管理 》 2018
摘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是新时期我国重要的对外战略,加强与沿线国家在海上的务实合作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探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对海上合作在合作原则、合作思路及合作重点等方面提出的要求,分析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重要据点——肯尼亚的战略优势及海洋优势,提出中国与肯尼亚海洋合作应从推动双方海洋科研院所之间建立合作机制、建设中肯海洋渔业联合研究中心、资助联合研究项目的开展、加强双方人员交流,扩大青年科学家培训规模、加强双方在海洋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5个方面重点推进的建议,为今后中-肯海洋合作指明方向。
关键词: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肯尼亚 海洋合作 蓝色经济 海洋强国建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