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杂色鲍及其杂交后代的氨基酸含量和组成分析
《中国食品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日本、台湾杂色鲍及其杂交后代("东优1号")足肌和壳的氨基酸含量及组成。方法:采用水解法和磺基水杨酸提取法进行氨基酸分析,以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AA)进行评价。结果:3种鲍足肌含有18种蛋白质氨基酸和3种非蛋白质氨基酸;其SRCAA均大于80%,且E/T、E/N符合FAO/WHO的蛋白模式;"东优1号"和日本群体足肌的EAA、总氨基酸(TAA)及其他功能性氨基酸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台湾群体(P<0.05);3种鲍壳蛋白中含有18种氨基酸,"东优1号"鲍壳的TAA和EAA含量均高于双亲。结论:3种鲍足肌蛋白中的氨基酸种类齐全,比例合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是一种优质的蛋白源。"东优1号"的足肌和壳在氨基酸营养方面,较好地综合了双亲的优良性状,且部分性状优于双亲。


胰腺型、经典型鸭1型甲肝病毒对雏鸭的致病性差异
《福建农业学报 》 2013
摘要:为明确胰腺型鸭1型甲肝病毒(DHAV-1)和经典型DHAV-1对不同品种雏鸭的致病性,以胰腺型DHAV-1和经典型DHAV-1分别感染7、14、21、28、35d番鸭、半番鸭、樱桃谷鸭和麻鸭,结果表明番鸭对胰腺型DHAV-1最易感,半番鸭和樱桃谷鸭次之,麻鸭最不易感;而樱桃谷鸭对经典型DHAV-1最易感,番鸭次之;感染胰腺型DHAV-1的番鸭、半番鸭胰腺出血、明显发黄,肝脏未见出血。表明胰腺型鸭1型甲肝病毒、经典DHAV-1在易感宿主、组织嗜性和特征肉眼病变上均存在明显差异。


吡虫啉和毒死蜱对尿素氮在土壤中转化的影响
《农药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考察杀虫剂施用对尿素态氮在土壤中转化过程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法,通过测定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质量分数以及反硝化损失的动态变化,研究了在施用尿素的土壤(有效氮含量为200 mg/kg)中分别添加不同剂量的吡虫啉和毒死蜱2种杀虫剂时,杀虫剂对尿素的水解、土壤氮的硝化及反硝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吡虫啉和毒死蜱各剂量处理在第3天时对尿素水解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2种杀虫剂5 mg/kg的处理,在培养前期均显著促进硝化作用,第8天时吡虫啉和毒死蜱处理的硝化率分别比尿素处理提高了5.63和4.33个百分点,随后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10 mg/kg吡虫啉的处理对硝化作用无明显影响,而毒死蜱则仅在第3天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2种杀虫剂50 mg/kg的处理均显著抑制硝化作用(P<0.05),第8天时吡虫啉和毒死蜱处理的硝化率分别比尿素处理降低了5.18和8.69个百分点。吡虫啉各处理均能极显著地降低氮素的反硝化损失量(P<0.01),5、10、和50 mg/kg的处理分别比尿素处理的反硝化损失量减少36.98%、39.92%和68.54%;毒死蜱5和10 mg/kg处理对氮素反硝化损失无明显影响,但50 m/kg处理表现出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减少反硝化损失量39.69%。


‘琯溪蜜柚’荧光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
《果树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了克隆‘琯溪蜜柚’的管家基因,并筛选合适的管家基因作为内参,【方法】以‘琯溪蜜柚’盛花期后5个不同时期的果实汁胞,以及根﹑茎﹑叶为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actin1﹑β-tubulin﹑18S rRNA﹑EF1-α和Ubiquitin 5个管家基因在不同材料中的表达情况,并结合geNorm、NormFinder﹑comparative Delta-CT和BestKeeper 4种评估方法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结果表明,actin1和β-tubulin是‘琯溪蜜柚’果实发育进程中较为稳定的内参基因,而EF1-α和β-tubulin则是研究不同组织特定靶基因表达中稳定的内参基因。【结论】筛选出了‘琯溪蜜柚’最佳的内参基因β-tubulin,为今后目的基因的表达分析奠定了基础。


不同杀菌剂对水稻稻曲病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
《福建农业学报 》 2013
摘要: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19种杀菌剂和苯醚甲环唑.井冈霉素A混配剂对水稻稻曲病菌的室内毒力,选择其中较好的8种药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丙环唑、肟菌酯、咪鲜胺、戊唑醇、啶氧菌酯、嘧菌酯和苯醚甲环唑对稻曲病菌菌丝的抑制作用较强,EC50值分别为0.025 4、0.032 8、0.041 8、0.045 1、0.082 6、0.100 1和0.148 2mg.L-1;苯醚甲环唑和井冈霉素A按1∶2的比例混配增效作用非常明显,混剂共毒系数为174.78,EC50值为0.226 3mg.L-1;43%戊唑醇SC、25%嘧菌酯SC、25%咪鲜胺EC、8%井冈霉素A.4%苯醚甲环唑WP和25%丙环唑EC田间防效较好,分别为83.27%、82.76%、82.73%、80.66%和80.35%。


成品茶基因组DNA提取及其PCR验证
《福建农业学报 》 2013
摘要:从成品茶中快速、高效地提取高质量的基因组DNA,是对成品茶进行分子鉴别的前提。利用简化CTAB法和改进CTAB法,提取茶树品种金牡丹鲜叶及其加工而成的红茶、绿茶、乌龙茶基因组DNA,并进行PCR验证,结果表明:2种方法均能提取成品茶基因组DNA;与鲜叶材料相比,虽然成品茶基因组DNA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降解现象,但主带清晰;2种方法所提取的基因组DNA质量无显著差异,但简化CTAB法由于操作简单,更适宜实际应用;提取的成品茶基因组DNA均可以用来进行PAPD以及SSR分析。


黄曲条跳甲酯酶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应用昆虫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Fabricius)是十字花科蔬菜的主要害虫之一,其抗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克隆黄曲条跳甲的酯酶基因可为其抗性治理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本文利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的方法得到一条281 bp的核酸片段,再利用3'-RACE技术获得该基因片段的3'端(1 468 bp),编码442个氨基酸。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与赤拟谷盗est1基因和杂拟谷盗est1基因的同源性最高,为71%(211/297),与果蝇alpha-esterase5的同源性为70%(156/222),氨基酸序列与杂拟谷盗、赤拟谷盗、果蝇的酯酶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43%(188/434)、43%(188/434)、33%(144/432)。从BLAST结果可初步推测该片段应为编码黄曲条跳甲酯酶基因的部分核苷酸序列,该序列在GenBank中的登录号为EU166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