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优质稻新品种“广两优676”百亩单产超800公斤
《福建稻麦科技 》 2013
摘要:2013年9月25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处邀请同行专家,到尤溪县管前镇鸭墓村,对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承担的农业部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华南稻区超级早、晚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项目,杂交稻新品种"广两优676"百亩示范片进行测产验收。在田间考察,选择有代表性的7块田块,每块田实割一分地左右,经脱粒、称重、丈量面积,测定稻谷杂质及含水率,示范片加权平均干谷亩产802.8公斤。


夏枯草内生菌及根际芽胞杆菌种群结构的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3
摘要:芽胞杆菌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土壤、动植物体表.为了解采自武夷山的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植株及其根际土壤芽胞杆菌的多样性,以及药用植物内生芽胞杆菌的生物多样性,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夏枯草植株及其根际土壤样品中分离到芽胞杆菌菌株27株,并采用16SrDNA序列测定法对27株芽胞杆菌进行鉴定.通过菌落形态特征观察及16SrDNA序列测定,将27株芽胞杆菌归入14个种,其中阿氏芽胞杆菌5株、蜡状芽胞杆菌4株、炭疽芽胞杆菌4株、苏云金芽胞杆菌2株、甲基营养型芽胞杆菌2株、嗜气芽胞杆菌1株、地衣芽胞杆菌1株、假蕈状芽胞杆菌1株、简单芽胞杆菌1株、短短芽胞杆菌1株、球形赖氨酸芽胞杆菌1株、解木糖赖氨酸芽胞杆菌1株、嗜几丁质类芽胞杆菌1株,另外2株为芽胞杆菌疑似新种.研究表明,夏枯草植株及其根际土壤中存在着丰富的芽胞杆菌种类,丰富了药用植物内生芽胞杆菌资源的研究.


杏鲍菇菌渣栽培姬松茸配方试验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利用菌渣栽培不同食用菌的报道较多,而利用杏鲍菇菌渣栽培姬松茸的试验国内尚未见到详细报道.为了缓解杏鲍菇菌渣的激增,找出一条合理利用杏鲍菇废料的途径,试验利用不同的杏鲍菇菌渣含量,设置5种配方,进行堆制发酵,堆制后的培养料进行常压灭菌,栽培姬松茸,通过对发酵料的温度、菌丝生长势、染杂率、出菇周期、生物转化率、成本等研究,结果表明,在栽培姬松茸的培养料中添加15%的杏鲍菇菌渣,即降低姬松茸栽培的成本以产生经济效益,又由于姬松茸采收潮数较多,分解培养基比较彻底,废料可直接还田以产生生态效益.


宜优673在福建不同地区的稻米品质性状表现
《福建农业学报 》 2013
摘要:对福建省12个不同种植地点的宜优673晚稻稻米品质进行检测研究,并探讨温度因子(日均温、日极端最高温、日极端最低温和日较差)对稻米品质各理化性状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地点宜优673垩白度差异最大,垩白率次之,透光率和整精米率差异程度居中,碱消值、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差异较小,糙米率、精米率差异最小。研究还表明:在灌浆期间日极端最高温、日较差与垩白度、垩白率呈正相关关系,随着日极端最高温升高,日较差增大,宜优673的垩白有增大的趋势;而日极端最低温与垩白度、垩白率呈负相关关系,随着日极端最低温的降低,垩白呈增大的趋势。在全省12个试验点中,福州、莆田和诏安3个试验点种植的宜优673所有品质指标均达到优质标准,其余试验点种植的宜优673有1项或2项品质指标(垩白率、垩白度)未能达到优质标准。宜优673在福建省东南沿海一线作晚稻种植,能表现出最好的品质性状和商品价值。


大豆蛋白酶解肽蛋白Tricine-SDS-PAGE分离体系的建立
《中国粮油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和优化大豆蛋白酶解肽蛋白Tricine-SDS-PAGE分离技术,从凝胶的浓度、凝胶中乙二醇的使用、上样缓冲液中甘油的浓度、上样量、染色方法等多个方面对Tricine-SDS-PAGE分离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凝胶质量分数T为18%、交联度C为5%并加入30%(体积分数)乙二醇能分离分子质量低至1.7 ku的大豆多肽,在含30%甘油的上样缓冲液中大豆酶解肽能得到较好的分离,上样量为20μg的分离效果较理想,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方法能提高大豆低分子多肽电泳的分辨率,同时利用改进的TricineSDS-PAGE电泳技术对不同蛋白酶酶解液的分子质量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的TricineSDS-PAGE电泳技术能够获得较高分辨率的大豆蛋白酶解肽电泳图谱。
关键词: 大豆蛋白 酶解产物 低分子多肽 Tricine-SDS-PAGE 分子质量分布


黑番鸭VIPR-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就巢性状的关联性分析
《浙江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VIPR-1基因是研究家禽就巢性状的重要候选基因,研究选用处在产蛋期、就巢期的黑番鸭为研究对象,通过PCR-RFLP和测序的方法,对VIPR-1基因内含子12进行多态性检测,并分析其与就巢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VIPR-1基因内含子12存在一个AfaⅠ酶切位点,该位点在内含子12的902 bp处发生了C→T的碱基突变,产生了CC,CT和TT三种基因型。通过对产蛋黑番鸭与就巢黑番鸭个体的研究,发现所测产蛋黑番鸭基因型的分布情况为CC(32),TT(40)和CT(42),就巢黑番鸭基因型的分布为CC(18),TT(40)和CT(18),经卡方独立性检验,产蛋黑番鸭与就巢黑番鸭两者之间基因型的分布差异显著(P<0.05)。表明黑番鸭VIPR-1基因第12内含子C902T突变与黑番鸭的就巢性状显著相关。


猪伪狂犬病毒Taqman-MGB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可区分猪伪狂犬野毒株及基因缺失疫苗株的TaqMan-MGB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根据猪伪狂犬病病毒gE基因序列,设计一对特异引物和探针,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可区分猪伪狂犬野毒株及基因缺失疫苗株的TaqMan-MGB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同时验证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并对30份疑似病料进行临床检测。本研究所建立的TaqMan-MGB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灵敏度可达2.23×10拷贝/μL,比常规PCR检测方法高100倍;与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细小病毒(PPV)均无交叉反应,具有高特异性;对30份疑似病料的TaqMan荧光定量PCR和普通PCR检测阳性率分别为40%和33%,两者符合率90%。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可同时检测大量样品,可适合于PRV的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关键词: 猪伪狂犬病毒(PRV) TaqMan-MGB 荧光定量PC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