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6582条记录
日粮添加复合益生菌对英国短毛猫粪便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饲料研究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旨在探讨日粮中添加复合益生菌对英国短毛猫粪便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取英国短毛猫24只,分别在饲喂复合益生菌前、饲喂10、20d时收集新鲜粪便样本,利用16S rDNA测序技术分析粪便菌群多样性、种属组成及菌群对宿主生理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与饲喂前相比,饲喂复合益生菌后平均体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无变化,粪便评分无差异.但饲喂复合益生菌后,粪便菌群多样性明显改善,且前期变化较大、后期趋于稳定.粪便中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小杆菌属相对丰度升高,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升高.生理功能互作预测发现,复合益生菌促进了短链脂肪酸生成、葡萄糖酸铜降解、肌醇降解等生理过程,减弱了尿素循环等过程.研究表明,日粮中添加复合益生菌维持了英国短毛猫肠道菌群平衡,促进了益生菌的增殖,有利于猫肠道健康.

关键词: 英国短毛猫 复合益生菌 粪便微生物区系 功能预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瓜类作物霜霉病研究进展

江苏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瓜类作物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自改革开放以来,瓜菜产业发展迅猛,栽培面积不断扩大.霜霉病是威胁瓜菜产业发展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传播速度快防治难度大,大面积暴发时植物茎、叶及花序均受到损害,植株产量及品质降低.近年来,随着江苏省瓜类作物霜霉病发生面积和受害面积逐年提升,瓜类作物霜霉病的深入研究已十分迫切.本文以前人研究为基础,以黄瓜和甜瓜为代表对瓜类作物霜霉病进行系统全面的综述.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瓜类作物霜霉病生物学特性及发病规律;(2)病原菌防治;(3)瓜类作物霜霉病抗病机制;(4)瓜类作物霜霉病抗病基因挖掘与利用.此外,作者从生理层面和分子层面2个方面入手,讨论了当前开展瓜类作物霜霉病研究面临的挑战并对进一步研究瓜类作物霜霉病进行展望,以期为未来科学有效防治瓜类作物霜霉病及深入研究霜霉病抗病分子机制等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 瓜类作物 霜霉病 病原菌检测 抗性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NaZSM-5分子筛提高秸秆水热制备胡敏酸产率的机制

江苏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秸秆水热降解制备腐殖酸是一种重要的秸秆资源化利用途径,但是该过程面临胡敏酸产率较低的问题。本研究拟通过在秸秆水热处理中加入NaZSM-5分子筛,探讨其对胡敏酸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NaZSM-5分子筛能够显著提高胡敏酸的产率,随着NaZSM-5分子筛硅铝比的提高,胡敏酸产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硅铝比为50的NaZSM-5分子筛能使胡敏酸产率达到16.04%。为了深入探讨NaZSM-5分子筛提高胡敏酸产率的机制,本研究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核磁共振波谱、氨气升序升温吸附与脱附、模型化合物季铵盐吸附与脱附、红外光谱等表征技术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高硅铝比(200、85)的NaZSM-5分子筛中存在低强度、中强度的Lewis酸性位点;随着硅铝比降低(分别由200、85降至38、25),中强度的Lewis酸性位点逐渐转变为高强度的Lewis酸性位点。在硅铝比为50的NaZSM-5分子筛中,中强度Lewis酸性位点的含量最高,中强度Lewis酸性位点能够有效稳定秸秆水热降解过程中形成的季铵氮结构(R4N),从而促进胡敏酸的生成。高硅铝比的NaZSM-5对季铵氮结构的吸附强度较弱,不利于其转化为胡敏酸,而低硅铝比的NaZSM-5对季铵氮结构的吸附强度较强,可能导致季铵氮结构过度偶联,进而降低胡敏酸产率。本研究结果可为提高秸秆水热降解制备胡敏酸的产率提供一种有效方法,从而进一步推动秸秆的资源化利用。

关键词: NaZSM-5分子筛 秸秆 水热 胡敏酸 产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氮耦合对设施樱桃番茄全生育期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水氮耦合对设施樱桃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同时为设施番茄水氮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设置4个灌溉处理,在5个生育期(缓苗期、发育期、开花期、结果前期和结果后期),维持不同的土壤含水量:W1(80%-80%-80%-80%-80%)、W2(70%-70%-60%-70%-80%)、W3(60%-60%-60%-70%-70%)、W4(45%-50%-60%-60%-70%),同时设置3个氮肥施用水平:N1(300 kg/hm2)、N2(240 kg/hm2)、N3(180 kg/hm2),观测不同水氮耦合对设施樱桃番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灌溉和施氮的处理对番茄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显著,且灌溉因素大于施氮因素,适当缺水灌溉可在不显著降低番茄产量的同时提高番茄品质。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表明,总灌溉量与株高、茎粗和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施氮量与茎粗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甜度呈显著正相关,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根据试验结果,构建针对樱桃番茄产量及甜度的水氮耦合模型。模型模拟的结果表明,总灌溉量、施氮量为69.08 L和300 kg/hm2时,樱桃番茄产量达到最大(2.77 kg);总灌溉量、施氮量为41.08 L和225 kg/hm2时,樱桃番茄甜度达到最大(7.67)。构建的水氮耦合模型可为设施樱桃番茄的管理提供科学的水氮配方,并为未来设施樱桃番茄的水肥一体化应用提供数据基础。

关键词: 樱桃番茄 水氮耦合 设施栽培 光合作用 结构方程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温预处理联合生物炭堆肥产品对叶菜品质及有害物质累积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集约化农业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的有机肥料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有机、无机污染物,如何降低甚至避免污染物进入作物体内,对有机肥的安全利用意义重大。【方法】供试有机肥的主要原料为猪粪和麦秸,采用3种工艺制备了有机肥样品:常规堆肥(TC)、高温预处理堆肥(HTC)、高温预处理后添加生物炭堆肥(HTBC)。以生菜(Lactuca sativa)为材料进行了堆肥产品施用盆栽试验。在定植后50天取样,调查生菜叶片和根的鲜、干生物量。利用抖根法,采集根际土壤样品,分析叶片和根际土壤中重金属、抗生素含量及抗性基因(ARGs)的绝对丰度。同时,计算了生菜对重金属和抗生素的生物富集系数。【结果】与TC处理相比,HTC和HTBC处理分别增加生菜叶片鲜重9.2%和13.1%,提高可溶性蛋白质含量14.2%和8.3%,降低亚硝酸盐含量19.9%和19.4%;HTC和HTBC处理均能降低生菜叶片中重金属和抗生素含量以及ARGs绝对丰度,HTC处理降幅分别为6.0%~38.9%、22.4%~64.3%和41.6%~47.6%,HTBC处理降幅分别为13.8%~65.6%、33.0%~100.0%和59.2%~76.2%;HTC和HTBC处理的重金属富集系数分别降低8.7%~43.8%和8.0%~68.8%(Cd除外),HTC处理的磺胺类和四环素类抗生素富集系数分别降低14.5%~66.2%和4.5%~37.9%,而HTBC处理的降幅分别为33.4%~100.0%和34.2%~38.8%;在测定的11种抗生素中,HTBC可显著降低生菜根际土壤中9种抗生素的含量,而HTC只降低5种抗生素含量;在测定的6个ARGs亚型中,HTBC可显著降低5个ARGs的绝对丰度,而HTC只降低2个,HTBC对有害物质削减效果优于HTC。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生菜叶片中重金属和抗生素含量以及ARGs的绝对丰度与根际土壤中对应污染物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高温预处理联合生物炭添加堆肥工艺生产的有机肥可提高生菜产量与品质,同时降低根际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抗生素含量及ARGs丰度,进而减少了生菜的吸收和富集,有效削减生菜中有害物质的积累。因此,在高温预处理基础上添加生物炭进行堆腐,是减少作物对有机肥中重金属、抗生素和ARGs吸收积累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新型堆肥工艺 叶菜 肥效 重金属 抗生素 抗生素抗性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细菌耐药质粒的Ⅳ型分泌系统及质粒依赖性噬菌体研究进展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细菌耐药性已被认为是21世纪人类健康面临的重要威胁之一。接合转移是耐药基因在细菌群落中(尤其是肠杆菌科细菌)水平转移的最重要途径。Ⅳ型分泌系统(T4SS)是一个大分子转运系统,由Ⅳ型偶联蛋白、内膜复合体、外膜复合体和接合性菌毛组成,T4SS在耐药质粒的接合转移中起关键作用。近年来以质粒编码的T4SS为靶标的细菌耐药性防控新策略不断兴起,就耐药质粒的T4SS分类、结构和分布以及靶向T4SS的质粒依赖性噬菌体(PDBs)进行综述,并提出基于PDBs的耐药性防控策略,以期为耐药性传播的防控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细菌耐药性 质粒 接合转移 Ⅳ型分泌系统 噬菌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沿江地区耕地面源污染时空特征及脱钩效应

湖北农业科学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基于市域尺度揭示了2006—2020年江苏省沿江地区耕地面源污染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借助Tapio脱钩模型进一步探究了耕地面源污染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以期为江苏省沿江地区耕地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和长江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江苏省沿江地区耕地面源污染状况明显好转,且农药面源污染相较于化肥面源污染空间差异更明显;种植业单位面积产值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农业生产与耕地面源污染的脱钩关系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且强脱钩聚集区出现位移。今后要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作,加强耕地质量监测评价并建立土壤养护机制,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实现农业生产与耕地面源污染的强脱钩。

关键词: 耕地 面源污染 时空特征 脱钩效应 江苏省沿江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共熔溶剂提取动物源加工副产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食品科学 202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动物源加工副产物是一座产量巨大、价格低廉的活性物质宝库,对其进行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低共熔溶剂是一种可设计的新型“绿色溶剂”,由比例不同的氢键供体与氢键受体制备而得,具有原料易得、制备简单、结构可设计、可生物降解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化学、食品和药品等多个领域。本文就低共熔溶剂在动物源加工副产物活性物质提取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和展望,以期为动物源加工副产物活性物质的绿色提取提供新策略。

关键词: 动物源加工副产物 活性物质 低共熔溶剂 提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乌桕叶色相关基因的挖掘

江苏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乌桕(Triadica sebifera)耐盐碱能力强,叶色随季节变化显著,尤以秋季观赏性最佳,是园林绿化中常用的彩叶植物。为揭示乌桕叶片呈色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对自主选育的3个乌桕品种连桕1号、云台红桕、云台金桕转色前后的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123.78 GB测序数据,70 815个高质量单一基因序列(Unigenes),其中48 367个Unigenes得到了功能注释。将3个乌桕品种转色前后的转录组数据进行两两对比,各比较组之间鉴定出共有的差异表达基因(DEG)2 674个。GO分析发现,DEG主要与细胞过程、细胞、结合等生物学功能相关。通过KEGG Pathway功能分析,筛选出53个与乌桕叶色相关的DEG,包括与花青素合成有关的基因14个,与卟啉和叶绿素代谢有关的基因22个,与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有关的基因17个。其中花青素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在乌桕转色后相对表达量上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下降,而叶绿素、类胡萝卜素降解途径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上升,该结果与叶片中色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本研究结果可为探究乌桕叶片呈色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乌桕 叶色变化 转录组 基因挖掘 分子机制 呈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丛枝菌根真菌对甘薯生物量、养分吸收和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对甘薯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在低钾(K0)和高钾(K1)土壤中,分别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幼套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测定甘薯生物量和氮、磷、钾吸收量、根系分泌物。结果表明,丛枝菌根真菌能够显著提高甘薯根系干重和根系氮、磷、钾吸收量(P<0.05),根系丛枝菌根真菌定殖率与根系氮、磷、钾吸收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丛枝菌根真菌幼套近明球囊霉对甘薯根系分泌物中脂质和类脂分子、有机杂环化合物影响明显。在低钾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幼套近明球囊霉主要影响宿主植物膜转运蛋白、矿物质吸收;在高钾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幼套近明球囊霉主要影响宿主植物的植物激素合成、植物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甘薯丛枝菌根真菌定殖率、甘薯根系氮、磷、钾吸收量与环烯醚萜苷Caryoptosidic acid、6-反式-白三烯B4、白三烯B4、2-羟基-4-甲基戊酸、网脉碱、L-阿糖醇、托品酸、橙皮素、坎松醇F的相关性较强,这些代谢物可能在丛枝菌根真菌定殖甘薯根系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有助于解析丛枝菌根真菌的促生作用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潜在生态功能,为丛枝菌根真菌在甘薯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甘薯 丛植菌根真菌 根系分泌物 非靶向代谢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