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2648条记录
施肥对半干旱区旱地全膜覆土穴播苦荞产量及水肥利用率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不同氮、磷、钾肥配比对全膜覆土穴播苦荞产量和水肥利用率的影响,以云荞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在不同施肥量配比条件下,苦荞生物量、产量、收获指数、0~3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肥料利用效率、休闲效率等指标的变化,分析施肥量对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15-2017年,低量施肥处理产量和生物量均表现为最高,产量增加1.1%~30.5%、生物量增加1.1%~19.4%.2015和2016年生育期降水利用效率、休闲期降水利用效率和年降水利用效率表现为低量施肥>不施肥>中量施肥>高量施肥,2017年表现为低量施肥>中量施肥>不施肥>高量施肥.2015和2017年水分利用效率表现为低量施肥最高,3年肥料农学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均表现为低量施肥>中量施肥>高量施肥.综上,低量施肥处理能够增加苦荞产量和生物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收获指数,明显增加肥料农学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且低量施肥处理能够根据降水年型及生育期内耗水量的高低调控休闲期土壤水分,增强休闲期土壤水分恢复力,提高休闲效率和降水利用效率.研究结果可为半干旱区旱地全膜覆土穴播苦荞栽培中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苦荞 全膜覆土穴播 施肥 水分利用效率 肥料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膜微垄沟播对寒旱区春小麦苗期土壤水热环境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克服春季寒旱生境限制是提高西北黄土高原寒旱区春小麦产量的关键要素之一,为了明确全膜微垄沟播对春小麦苗期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明确水热条件改善对春小麦苗期光合作用的调节机制,2016—2018年在西北黄土高原寒旱区开展大田定位试验,以陇春35号为试验材料,设全膜微垄沟播(PRF)、全膜覆土穴播(PMS)和露地穴播(CK)3个处理,分别在春小麦播种后18、25和32 d测定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春小麦生物量、叶片SPAD、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计算土壤贮水量、阶段耗水量、生长速率等.研究结果表明,在春小麦播种后18、25和32 d,PRF和PMS在0~25 cm土层平均土壤温度分别较CK提高3.6℃、3.0℃、2.0℃ 和2.9℃、2.5℃、1.7℃;在播种后18 d和25 d,PRF处理在0、5、1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较PMS提高1.3℃、0.9℃、0.9℃ 和0.8℃、0.7℃、0.7℃.PRF和PMS 0~40 cm土壤贮水量在3个阶段依次较CK提高7.3、9.7和12.6 mm和3.9、7.6和11.0 mm;在播种后18 d,PRF 0~40 cm各土层依次较PMS提高1.1、0.9、0.8和0.6 mm.PRF和PMS苗期植株生物量、生长速率、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均显著高于CK,且PRF均显著高于PMS,使PRF较PMS和CK分别增产9.1%和36.5%,WUE分别提高5.9%和30.8%.因此,PRF和PMS均能有效克服寒旱生境对小麦苗期生长的限制,促进小麦光合和生长,且PRF较PMS具有更为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 全膜微垄沟播 春小麦 土壤温度 土壤贮水量 光合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粮中添加牛至精油、罗伊乳杆菌和莫能菌素对绵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胴体性状、肉质性状及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牛至精油、罗伊乳杆菌和莫能菌素对绵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胴体性状、肉质性状及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3月龄、体重[(20.11±0.69)kg]相近、体况良好的断奶小尾寒羊×湖羊F2代母羔36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9只羊.对照组(CK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 g/(只·d)牛至精油(E组)、10 g/(只·d)罗伊乳杆菌(L组)和0.5 g/(只·d)莫能菌素(A组).预试期7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E组的结束体重显著高于CK组和A组(P<0.05).第1~90天,L组和E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CK组和A组(P<0.05).2)E组的空腹24 h体重、胴体重显著高于CK组和A组(P<0.05),L组显著高于CK组(P<0.05);试验组的屠宰率、净肉率均显著高于CK组(P<0.05),且E组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E组的骨肉比显著低于CK组(P<0.05),E组的产肉率显著高于CK组和L组(P<0.05).3)E组的左半胴体后宽显著高于L组(P<0.05),眼肌面积显著高于A组(P<0.05),GR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屠宰后24 h时,E组的大理石纹评分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试验组的剪切力显著低于CK组(P<0.05).E组的失水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熟肉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CK组的滴水损失显著高于L组和A组(P<0.05).E组和A组的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CK组和L组(P<0.05),E组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CK组(P<0.05).5)E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H-S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牛至精油可提高绵羊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增加肌内脂肪沉积量,改善羊肉的嫩度、多汁性和适口性,增强绵羊抗氧化能力.饲粮中添加牛至精油的育肥效果优于添加罗伊乳杆菌和莫能菌素.

关键词: 绵羊 牛至精油 罗伊乳杆菌 莫能菌素 生长性能 屠宰性能 胴体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品系马铃薯块茎末端糖化差异分析

中国粮油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马铃薯块茎末端糖化会导致炸片炸条的糖化末端呈褐色,严重影响马铃薯油炸加工产品质量.本研究通过测定不同品系马铃薯块茎基部和顶部的还原糖、游离氨基酸和淀粉含量,比较油炸加工后炸片色泽变化,分析不同品系马铃薯块茎末端糖化差异.结果 表明,14个马铃薯品系存在不同程度的末端糖化现象,其中以块茎基部淀粉含量较低而还原糖含量较高为主.除了品系0730-134和H0947,其余供试品系基部还原糖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系0730-211、1405-1、0730-156、0730-134和0726-205基部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分别比对照高4.18%、4.87%、18.55%、35.51%和33.48%.品系H0947、H2、0711-67和0726-205基部淀粉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分别比对照高6.86%、10.35%、6.95%和22.33%.对薯片色泽变化的分析表明,H2和G77的△E值比对照低44%和52%,0730-211的△E值无显著性差异,其余供试品系的△E值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系0730-134和H0947和0730-211是无末端糖化并适合加工的品系.

关键词: 马铃薯 末端糖化 还原糖 游离氨基酸 炸片色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覆沙果园土壤温湿度和矿质养分年际变化特征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连续3年对覆沙20年苹果园土壤温湿度的定点监测,研究分析了长期覆沙条件下土壤温湿度和矿质养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苹果年生育周期,覆沙提高了苹果园土壤温度、降低了冻土深度、缩短了0℃以下低温持续时间.覆沙园0~80 cm土壤年平均温度比清耕园增高0.8℃,20和40 cm土壤0℃以下温度持续日数分别比清耕园缩短14.5和9.5 d.覆沙园苹果花期日平均土壤温度比清耕园高1.6℃,有利于苹果根系的生长发育,提高早春抗寒能力.覆沙园不同土层全年土壤温度峰值均出现在7月,其40 cm土壤增温效果最明显,比清耕园高1.2℃.果园覆沙降低了土壤温度振幅和日变幅,其变异系数也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2)苹果园土壤含水量变化总体呈缓慢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覆沙明显提高了果园土壤含水量,特别是休眠期含水量,全年比清耕园高3.0%,其中休眠期高5.0%.覆沙果园土壤含水量峰值比清耕园提前,至6月份达到最高,有利于缓解北方地区果园初夏旱情.覆沙明显保持和改善了深层土壤水分的稳定供给,降低了土壤含水量变幅,全年6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稳定保持在20.4%~22.4%、80 cm在19.5%~22.1%之间,分别比清耕园高5.0%和6.1%,但覆沙园4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最低,为16.8%,比清耕园低0.5%.(3)长期覆沙苹果园土壤养分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降低趋势.覆沙园60~80 cm土壤全氮、0~20 cm土壤铵态氮和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清耕园,而0~20 cm土壤速效钾低于清耕园.覆沙苹果园土壤硝态氮呈显著的深层积累特性,而铵态氮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显著降低,其0~80 cm硝态氮平均含量低于清耕园.长期覆沙增加了表层土壤容重,降低了土壤孔隙度.旱塬区苹果园覆沙明显改善了果树根域土壤环境,有利于提高果园水肥利用效率、改善果实品质、增加收益.

关键词: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土壤矿质养分 果园覆盖 变化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根腐病对党参细胞结构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草地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党参(Codonpsis pliosula)被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iums)侵染后其叶片细胞结构和生理特性的变化,本试验以'渭党1号'为研究材料,通过田间自然发病测定病原菌侵染后党参根部细胞结构以及生理特性的变化特征.叶片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健康党参叶片呈深绿色,发病叶片呈黄绿或黄白交替症状,透光性增强;根部徒手切片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发病部位细胞受到严重破坏;发病党参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电解质渗漏电导率升高.镰孢菌侵染后,发病党参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降低;发病党参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和暗呼吸速率均降低,而光补偿点升高;发病党参CO2饱和点降低,而CO2补偿点和光呼吸速率升高.发病党参植株叶片氮、磷、钾和锌、锰、铜、铁、钙、镁等一些微量元素的含量也降低.本研究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了镰孢菌侵染后党参细胞结构和生理特性的变化,为阐明党参根腐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党参 根腐病 尖孢镰孢菌 细胞结构 光和CO2响应 生理特性 营养元素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氮和土壤水热条件对休耕季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施氮和土壤水热条件对河西绿洲灌区休耕季小麦玉米间作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方法]依托河西绿洲灌区地下淋溶长期定位监测试验,设置CK(不施肥)、CONV(常规施肥)、OPT(优化施肥)、OPT-N(减量施氮)和OPT+N(增量施氮)5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在休耕季监测小麦玉米间作农田土壤N2O通量动态变化,并建立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方程,绘制交互效应曲面图.[结果]整个休耕季,小麦玉米间作农田是土壤N2O排放的弱源,土壤反硝化过程起主要作用.2018年11月中旬—2019年2月中旬,N2O通量总体表现为吸收,CONV处理和OPT+N处理虽有较高的N2O排放,但是处理间N2O通量排放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在冬灌后,CONV、OPT、OPT-N、OPT+N处理N2O排放呈增长趋势,CK的N2O通量表现为吸收.通过交互效应曲面图发现10 cm地温与土壤N2O排放关联度最大,以及在交互作用的影响下,休耕季10 cm土壤地温与土壤N2O排放呈相反趋势.[结论]休耕季小麦玉米间作农田土壤N2O排放受生长季施肥影响较小,受土壤水热条件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 施氮 土壤 灌区 休耕季 小麦玉米间作 N2O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莴笋根部促生菌筛选与促生特性测定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莴笋(Lactuca sativa)根部优良促生菌株,为后续研制微生物接种剂(菌肥)提供优良菌种,以莴笋根系为对象,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筛选莴笋根系溶解有机溶磷、无机溶磷细菌和固氮细菌,测定其溶磷能力、固氮能力、分泌植物生长激素能力以及对植物病原菌的拮抗能力;对性能优良的菌株进行16S 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研究表明:莴笋根部分离到25株溶磷菌株,其溶解无机磷能力为60.83~290.66μg·mL-1(菌株PGBA2溶磷量最高,为290.66μg·mL-1),溶解有机磷的能力普遍较低,为8.12~71.87μg·mL-1;分离出固氮菌株20株,固氮酶活性为8.37~371.54 nmol·h-1·mL-1(GNB6固氮酶活性最强,为371.54 nmol·h-1·mL-1);分离筛选分泌植物生长激素(IAA)菌株14株,分泌量为0.78~5.29μg·mL-1(MGBD1分泌IAA的能力最强,为5.29μg·mL-1);菌株MGNB4、MGBC3、PGBA2对黄瓜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有抑菌作用,抑菌率达到50%以上.对9株优良PGPR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MGBC2、MGBC3、PGBA2为醋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菌株MGNB3、MGNB4为华夏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huaxiensis),菌株MGBD1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brassicacearum),菌株GND5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GNA6为气泡微细菌(Microbacterium aerolatum),菌株GNB6为放射型根瘤菌(Rhizobium radiobacter).

关键词: 莴笋 植物根际促生菌 溶磷细菌 固氮细菌 植物生长激素(IA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施肥下黄土旱塬黑垆土磷平衡及农学阈值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磷平衡和土壤有效磷对磷盈亏的响应,明确土壤有效磷(Olsen-P)的农学阈值及合理磷肥施用量,依托甘肃平凉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79),分析了黄土旱塬黑垆土36 a土壤磷盈亏动态、累积磷盈亏与有效磷的响应关系以及土壤磷残余,通过Mitscherlich方程模拟作物相对产量对土壤有效磷的响应关系,计算黄土旱塬黑垆土小麦和玉米的土壤有效磷农学阈值.结果表明:不施肥(CK)和单施氮肥(N)处理土壤磷始终亏缺,N处理每亏缺磷100 kg·hm-2,有效磷含量下降1.05 mg·kg-1;施磷处理土壤磷当季盈余4.3~207.9 kg·hm-2,累积盈余154.9~7483.6 kg·hm-2,其中有机、无机配施(MNP)处理磷盈余最大;土壤累积磷盈余与土壤有效磷增量呈线性正相关,土壤中每盈余100 kg·hm-2磷,秸秆还田配施化肥(SNP,磷肥隔年施)、氮磷配施(NP)、有机肥(M)和有机、无机配施(MNP)处理土壤有效磷分别增加7.55、2.47、0.28 mg·kg-1和0.46 mg·kg-1;黄土旱塬黑垆土农田有效磷的小麦和玉米农学阈值分别为22.05 mg·kg-1和13.96 mg·kg-1,MNP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已高于作物农学阈值,NP和SNP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达到小麦农学阈值分别需要21 a和24 a,达到玉米农学阈值分别需要2 a和8 a,M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已高于玉米农学阈值,还需要3 a可达到小麦农学阈值.当磷投入量每年平均达22.9 kg·hm-2时,土壤磷呈持平状态;当磷用量达33 kg·hm-2时,不仅作物产量较高,而且磷肥当季利用率也较高;当磷用量增加到233 kg·hm-2时,作物产量对增加磷投入无响应,土壤磷残余超过90%,大量磷素累积在土壤中,增加了土壤磷素的流失风险.黄土旱塬小麦玉米一年一熟轮作黑垆土农田土壤有效磷农学阈值为13.96 mg·kg-1(玉米)和22.05 mg·kg-1(小麦),秸秆还田可促进旱地农田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增加.

关键词: 磷盈亏 农学阈值 黑垆土 长期施肥 黄土旱塬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72份西北春玉米品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植物保护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72份西北春玉米品种对丝黑穗病的抗性差异,本研究于2015年-2017年间采用人工接种法对供试品种进行了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军育179''创玉102''金园007''中博510'和'九圣禾680'共5份表现高抗,占供试品种的6.94%;'先玉1321''承试288''兴玉018''金育350''五谷558''Km15''JXQ126''M420''HN887''登海720'等30份品种表现抗病,占供试品种的41.67%;'MC703''YF3240''武科609''宇翔188''军育189''金科玉3306''经禾168''GXY1204''豪威168''真金323'等共16份品种表现中抗,占供试品种的22.22%;其余18份和3份分别表现感病和高感,分别占供试品种的25.00%和4.17%.以DPS 2016.1.1数据处理系统对其中32份品种的病株率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探讨其抗病性,结果表明,以欧式距离1.0作为最佳聚类距离分割点,将供试品种划分为5类,但其聚类效果与依据玉米抗丝黑穗病鉴定技术规范划分的抗性类型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

关键词: 玉米 丝黑穗病 抗性 鉴定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