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2648条记录
全膜覆土下施有机肥对春小麦旗叶碳氮比、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6和2017年,以春小麦品种'陇春27'为试验材料,在甘肃省中部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设置定位试验,分析全膜覆土平作穴播(PMS)、全膜覆土平作穴播+有机肥(PMO)、裸地平作穴播(CK)3个处理春小麦抽穗至灌浆阶段土壤水分与群体冠层温度、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旗叶C/N、旗叶全氮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不同处理对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 表明:施用有机肥可提高小麦生育中后期土壤含水量,PMO抽穗至灌浆阶段0~ 3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较PMS和CK分别提高4.6%和8.5%,群体冠层温度分别降低0.1~1.3℃和1.4~4.9℃,Pn分别提高9.3%和29.7%,gs分别提高30.9%和103.8%,Tr分别提高5.1%和55.0%,全氮含量分别提高6.6%和18.9%,C/N分别降低6.4%和22.8%.收获后,PMO较PMS和CK显著促进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籽粒产量分别提高9.1%和53.7%.抽穗至灌浆阶段旗叶Pn和gs与C/N呈负相关性;C/N与籽粒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半干旱区全膜覆土穴播条件下施有机肥可提高春小麦抽穗至灌浆阶段土壤含水量,促进旗叶光合作用,有利于降低生理干旱胁迫强度和旗叶氮吸收同化限制,促进穗粒数和粒重增加,使产量提升.

关键词: 全膜覆土 有机肥 土壤水分 光合特性 旗叶碳氮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胁迫下玉米自交系抗旱性评价及筛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39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2017—2018年在甘肃省张掖市设置田间自然抗旱鉴定试验,筛选抗旱鉴定指标,综合评价玉米自交系的抗旱性.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39份玉米自交系的粉丝间隔时间延长了0~3 d,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干重、籽粒干重、出籽率及百粒重均降低,其中,穗干重、籽粒干重和出籽率3个指标分别为正常灌水处理的81.5%、79%和88.5%.穗干重、籽粒干重和出籽率与平均抗旱系数呈显著正相关,可作为玉米自交系抗旱鉴定的主要指标.利用加权抗旱系数法综合评价筛选出强抗旱玉米自交系10份,其中自交系E28、DH351、陇1222、浚92-8和黄早四,抗旱性达到极强.本研究所筛选到的抗旱自交系可在选育抗旱新品种中加强利用.

关键词: 玉米 干旱胁迫 抗旱性评价 骨干自交系 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西北覆膜农田土壤微塑料数量及分布特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集甘肃和陕北9个县区27块长期覆膜农田的81份土壤样品,采用密度浮选分离和加热分析法,并结合显微镜扫描统计微塑料数量和面积.结果表明,西北覆膜农田土壤微塑料含量很高,地块之间差异极大,0~30 cm土层微塑料丰度5.8×102~1.189×104 pieces·kg-1,平均(5.09±1.21)×103 pieces·kg-1,微塑料面积82~4155 mm2·kg-1,平均(1.04±0.20)×103 mm2·kg-1,微塑料大小平均0.19 mm2·piece-1,最大7.11 mm2·piece-1.按微塑料面积大小将其分为5个组,其中0~0.05 mm2·piece-1和0.05~0.3 mm2·piece-1组内的微塑料丰度分别占比38.8%和43.6%、面积分别占比8.7%和36.5%,0.3~0.6、0.6~1.0、>1.0 mm2·piece-1组内的丰度占比分别为10.5%、4.6%和2.5%、面积分别占比22.1%、16.8%和15.9%,即农田微塑料丰度随颗粒变小而增加.随着地膜覆盖年限增加,土壤中小颗粒微塑料丰度和面积所占比例增加,微塑料大小<0.05 mm2·piece-1的丰度和面积所占比例覆膜28 a较5 a分别提高了44.9%和85.2%,而>0.3 mm2·piece-1的丰度和面积占比却明显下降.长期覆膜农田土壤微塑料数量大,随覆膜时间增加颗粒变小丰度增加,土壤潜在污染加重.

关键词: 微塑料 分布特征 农田土壤 覆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对旱地土壤水分状况及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作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种植的生态学效应及对春小麦生产的影响,寻求绿色、高效、可持续的覆盖种植方式,以传统裸地穴播(CK)为对照,于2015—2018年系统研究了全生物降解地膜全膜覆土穴播(BM)与普通聚乙烯地膜全膜覆土穴播(PM)的土壤水分效应、休闲效率及其对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BM和PM均显著提高了春小麦各生育时期0~200 cm土层贮水量和农田休闲效率,BM与PM差异不显著.2015—2018年BM贮水量分别较CK增加了9.5、14.2、25.0和39.0 mm,定位连作4年收获时,0~200 cm土层PM、BM、CK贮水量分别为347.5、345.5和320.0 mm.BM和PM降雨休闲效率分别较CK提高39.63%和43.98%.BM在小麦出苗率、有效穗数与成穗率方面与PM基本相当,显著高于CK.旱年BM出苗数量较CK提高15.87%,有效穗数除2015年外,其余年份平均提高14.70%,成穗率4年平均提高3.08%.BM在干物质积累总量与PM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花前干物质积累量略低于PM,但提高了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这更有助于籽粒灌浆和产量形成,二者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CK.PM、BM、CK 4年平均耗水量分别为287.46、289.76和276.06 mm,BM较PM增加了棵间蒸发耗水.BM和PM 4年分别平均较CK增产48.07%和54.95%,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46.08%和56.07%,BM与PM差异不显著.全生物降解地膜在土壤水分效应、小麦产量效应方面与PE地膜无显著差异,可应用于旱地春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中,为旱地小麦绿色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全生物降解地膜 旱地春小麦 水分效应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黄芪根瘤象成虫繁殖与寿命的影响

植物保护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芪根瘤象Sitona simillimus Korotyaev为近年来在甘肃省黄芪上新发现的一种优势地下害虫,为弄清温度对其成虫繁殖与寿命的影响,为黄芪根瘤象的预测预报及综合治理提供依据,本研究在人工气候箱内设置5个温度(15、20、25、30、35℃)饲养黄芪根瘤象越冬成虫,对其产卵前期、产卵量、成虫寿命等参数进行了测定.结果 表明:在15、20℃的较低温度下,成虫产卵量低、产卵期较短;30℃成虫产卵质量下降,无效卵数量显著增加,成虫寿命开始缩减;35℃已接近成虫产卵、存活的临界上限温度;25℃下成虫产卵量最高,平均卵量2 068.08粒,单雌最高卵量3 491粒,且该温度下成虫产卵期及成虫寿命均最长.说明25℃左右是黄芪根瘤象成虫繁殖与生存的最适宜温度,偏高或偏低的温度均不利于黄芪根瘤象成虫的繁殖与存活.

关键词: 黄芪根瘤象 温度 繁殖 寿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菠菜采后保鲜包装技术研究进展

包装工程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介绍国内外针对菠菜的贮藏保鲜包装技术,以及其对菠菜采后生理生化、营养成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为菠菜贮藏保鲜及有害物质的控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分析目前主要用于菠菜贮藏保鲜包装的方法,包括低温、气调、1-MCP处理、辐照、二氧化氯和臭氧等,同时针对菠菜在贮藏过程中容易积累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问题,综述不同贮藏方式对菠菜贮藏过程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影响及调控.结论各种传统贮藏保鲜技术仍存在一定缺陷,尤其是质量安全问题;同时要结合基础研究,明确贮藏方式与菠菜衰老、有害物质的形成机制等的关系,以期为菠菜贮藏保鲜和质量安全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

关键词: 菠菜 贮藏保鲜技术 硝酸盐 亚硝酸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制种玉米胞囊线虫种类鉴定及其孵化特性研究

玉米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甘肃省玉米制种区线虫的危害,2018年采集张掖市玉米田矮小、早衰的病株及根际土样,分离获得1个胞囊线虫群体.经形态学特征鉴定并结合分子生物学分析,确定该病原为旱稻胞囊线虫(Heterodera elachista).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线虫是引起玉米植株矮小、叶片发黄等症状的病原.测定不同温度和玉米根系分泌物、玉米根汁、土壤浸液等孵化液对线虫孵化率的影响及不同温度下初孵幼虫和2龄幼虫的存活状况.结果表明,该胞囊线虫群体孵化适宜温度为28℃.28℃下,2龄幼虫存活时间为22 d;25℃下,存活时间为24 d;5℃下,存活时间为30 d以上,且2龄幼虫死亡率最低.玉米根分泌物、土壤浸液和20倍稀释玉米根汁对旱稻胞囊线虫的孵化促进作用明显,5倍稀释玉米根汁和4 mmol/L氯化锌溶液对线虫孵化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 玉米 旱稻胞囊线虫 早衰病 孵化存活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肥料酸化对灌漠土pH的影响

干旱区研究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明确水肥一体化条件下不同酸度水肥溶液对灌漠土p H的改良效果,为碱性土壤合理施肥提供参考。本试验设置5个灌溉溶液pH:A1(1.5)、A2(3.5)、A3(5.5)、A4(7.5)(对照)和A5(9.5),两个灌水量W1(1500 m3·hm-2)和W2(3000 m3·hm-2),两个施氮量N1(450 kg·hm-2)和N2(900 kg·hm-2),共20个处理,通过盆栽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pH与灌溉溶液pH显著正相关,A1处理下0~5 cm土层土壤pH可降至7.16~7.4,相比A2、A3、A4、A5四个处理降低了0.45~0.81,与各处理间差异显著。(2)增加灌水量或施氮量对土壤pH无显著影响。(3)土壤pH在灌溉溶液的当天最低,然后慢慢恢复,且随着灌溉次数的增加,土壤pH越来越低。(4)各处理下土壤pH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A1处理下0~5 cm、5~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土层土壤pH分别为7.27、7.67、7.84、7.98、8.08,土层间差异最大。酸性溶液能显著降低灌漠土pH,不论是灌溉溶液pH,还是灌水量,或是施氮量,主要是改变了耕层土壤的pH,对底层土壤pH影响不大。所以,在农业生产中,可通过调节溶液酸度,降低碱性土壤pH,为作物的健康生长提供保障。

关键词: 酸性肥料 土壤pH 灌漠土 黑麦草 水肥一体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北春小麦和麦田土壤中15种常用农药残留的检测

植物保护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西北春小麦和麦田土壤的农药残留污染状况,在调研和总结分析了西北春小麦的病、虫、草害发生和防治措施基础上,采集了我国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的9个春小麦产区的小麦籽粒和麦田土壤样品.针对春小麦病虫草害防治中常用的农药,使用HPLC-MS/MS和GC-MS方法,测定了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辛硫磷、毒死蜱等4种杀虫剂,三唑酮及其代谢物三唑醇、戊唑醇、多菌灵、三环唑、苯醚甲环唑等6种杀菌剂,精噁唑禾草灵、苯磺隆、2,4-滴丁酯、炔草酯及其代谢物炔草酸等5种除草剂,共15种农药及代谢物在小麦籽粒和麦田土壤中的残留量.通过与小麦中农药残留限量相比较,评价了西北春小麦的食品安全.结果显示,仅在采自甘肃金昌的小麦籽粒样品中检出了戊唑醇,且未超过最大残留限量,在其他样品中均未检出15种农药的残留,表明西北春小麦和麦田土壤的农药安全性均较高.本研究为掌握小麦籽粒的农药残留和麦田土壤的农药污染情况提供了研究数据,为进一步指导西北春小麦的绿色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小麦 土壤 农药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药典》、古代经典方剂中含羌活制剂分析

中成药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从处方组成、功效、配伍规律、用药味数、制剂剂型及开发情况等方面出发,对《中国药典》、古代经典方剂中含羌活制剂进行整理和分析.《中国药典》中含羌活制剂有53种,涉及处方43个,剂型12种,平均用药味数18.28味,出现频率较高的配伍药味为川芎、防风、白芷;古代经典方剂中含羌活制剂有48首,剂型6种,平均用药味数13.44味,出现频率较高的配伍药味为甘草、防风、川芎.《中国药典》含羌活制剂的功效与古代经典方剂基本一致,主要为祛风、解表、止痛、活血,并包括7首古代经典方剂.本文可为羌活及其配伍应用及古代处方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羌活 成方制剂 《中国药典》 古代经典方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