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异育银鲫源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的分离鉴定
《微生物学通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离鉴定江苏省扬州市养殖场异育银鲫患病病原。【方法】采用常规的理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从濒死异育银鲫肝脏处分离到的菌株YZ-1进行表型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药敏试验的系统研究。【结果】该菌株16S r RNA基因(序列长度1 446 bp,Gen Bank登录号为JX164202)与其它杀鲑气单胞菌16S r RNA基因一致性在99%-100%之间,构建发育树确定该菌株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salmonicida)。人工回感可导致异育银鲫死亡。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对头孢呋辛、复方新诺明、恩诺沙星等23种抗生素敏感;对阿米卡星、四环素、大观霉素、头孢拉定等11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青霉素G、链霉素、庆大霉素、氟苯尼考、万古霉素等10种抗生素耐药。【结论】研究结果证实引起异育银鲫死亡的病原为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
关键词: 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salmonicida) 16S rRNA基因 药敏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二维Arimoto灰度熵的图像阈值分割快速迭代算法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现有的Arimoto熵阈值法仅依赖于灰度直方图分布,且计算最佳阈值时需搜索整个解空间,效率不高.为此,文中提出了一种二维Arimoto灰度熵阈值分割的快速迭代算法.首先,提出了一维Arimoto灰度熵阈值选取的快速迭代算法;然后,考虑图像目标和背景的类内灰度均匀性,导出了基于灰度-平均灰度级直方图的Arimoto灰度熵阈值法,并给出了中间变量的快速递推公式;最后,提出了二维Arimoto灰度熵阈值选取的快速迭代算法,推导了相应的公式,大大减少了运算量.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所提算法运行速度快,分割性能优于现有的5种同类阈值分割算法,分割后图像中的目标完整,边缘纹理清晰,细节更为丰富.
关键词: 图像分割 阈值选取 二维Arimoto灰度熵 快速迭代算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凤鲚繁殖群体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
《海洋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4年4~8月于凤鲚(Coilia mystus)繁殖盛期在长江口逐月采样,对凤鲚繁殖群体的雌性个体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年龄结构为1~3龄,共3个年龄组,其中1~2龄个体占87.06%。繁殖群体的平均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151.66±21.13)mm、(16.97±6.34)g。体长与体质量关系为W=1.63×10~(-5)L~(2.75)(n=124,R~2=0.935 3),显著性差异检验表明凤鲚属于匀速生长类型(P>0.05)。体长和体质量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为:L_t=205.85[1-e~(-0.48(t+1.02)(],W_t=38.31[1-e~(-0.48(t+1.02))]2.75。体长生长速度曲线不具拐点;体质量生长速度的拐点年龄为1.11龄,与最小性成熟年龄一致,拐点年龄时对应的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131.02 mm和11.05 g。研究认为,长江口凤鲚繁殖群体低龄群体所占比例较大且体型有变小趋势。为更好地利用和保护凤鲚资源,应在拐点年龄之后进行捕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急性盐度胁迫和慢性盐度驯化对马来西亚红罗非鱼存活及肌肉组分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马来西亚红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O.niloticus)幼鱼的耐盐性能,进行了急性和慢性盐度胁迫对体质量为(27.27±2.03)g的红罗非鱼幼鱼存活及肌肉组分的影响试验,急性盐度胁迫试验设置7个盐度(0、5、10、15、20、25、30),分别记为S_0、S_5、S_(10)、S_(15)、S_(20)、S_(25)、S_(30)组,试验周期为5d,慢性盐度驯化试验设置5个盐度(0、5、10、15、20),分别记为G_0、G_5、G_(10_、G_(15)、G_(20)组,试验周期为25 d。结果表明:急性盐度胁迫试验中,红罗非鱼开始死亡盐度为15,随着盐度的升高死亡率急剧上升,并在盐度为25及以上时达到100%,96 h半致死盐度为18;急性盐度胁迫下,红罗非鱼肌肉的水分、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在各盐度中均未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S_(30)组鱼肌肉灰分含量显著高于盐度15及以下组(P<0.05);慢性盐度胁迫试验中,红罗非鱼从盐度10开始死亡,并且累计死亡率随盐度的升高而上升,但在最高盐度20时,25 d的累计死亡率仍低于40%;慢性盐度驯化下,G_5组鱼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G_(15)组(P<0.05),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G_(15)和G_(20)组(P<0.05),灰分含量显著高于G_(10)、G_(15)和G_(20)组(P<0.05)。研究表明,马来西亚红罗非鱼可以直接在低盐度的咸淡水中生活,经过盐度驯化后该鱼具有在较高盐度海水中生活的可能性,适宜的盐度和养殖驯化方式可改善红罗非鱼的肌肉品质。
关键词: 马来西亚红罗非鱼 急性盐度胁迫 慢性盐度驯化 肌肉组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长阶段团头鲂的赖氨酸需要量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生长阶段团头鲂的赖氨酸需要量,以不同生长阶段的团头鲂[规格Ⅰ:(52.49±0.18)g,规格Ⅱ:(101.85±1.8)g]为研究对象,配制赖氨酸含量为1.29%、1.71%、2.09%、2.48%、2.88%和3.27%的等氮等能饲料进行10周养殖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2.88%和3.27%组显著提高了规格Ⅰ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降低了饵料系数和摄食量;2.48%组显著提高了规格Ⅱ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了饵料系数,3.27%组提高了规格Ⅱ的特定生长率和摄食量;(2)2.88%和3.27%组分别显著提高了规格Ⅰ和规格Ⅱ的鱼体粗脂肪含量;(3)2.48%组显著降低了规格Ⅰ和规格Ⅱ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提高了规格Ⅰ的尿素含量;3.27%组显著提高了规格Ⅱ的血清白蛋白、总蛋白和球蛋白含量;表明适宜水平赖氨酸可能对鱼体肝脏具有保护作用,能够提高其代谢及免疫力;(4)2.48%、2.88%和3.27%组均显著提高了规格Ⅰ和规格Ⅱ的血清赖氨酸含量,显著降低了规格Ⅰ的血清精氨酸和总必需氨基酸含量。以鱼体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经折线模型回归分析得到规格Ⅰ和规格Ⅱ的最适赖氨酸需要量分别为饲料干重的2.07%和2.19%(饲料粗蛋白含量的6.27%和6.6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中溶源噬菌体与其宿主菌致病力的相关性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是由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引起的对虾病害,本研究从患AHPND的凡纳滨对虾样品中分离得到5株副溶血弧菌,采用致AHPND的副溶血弧菌(VPAHPND)的相关质粒的引物AP2进行PCR检测,表明这5株菌中均存在AHPND相关质粒。利用丝裂霉素C进行溶源性噬菌体筛选和噬菌体诱导发现,其中2株副溶血弧菌(20130629002S01和20130726001S01)可能存在溶源性噬菌体感染;从经0.5μg/ml丝裂霉素C诱导的20130629002S01和20130726001S01中分别分离得到两种噬菌体phage1和phage2。透射电镜观测显示,phage1为有尾噬菌体,phage2为球形噬菌体。将上述5株副溶血弧菌进行卤虫无节幼体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它们对卤虫无节幼体均有致病力,且各分离株的毒力表现出显著性差异;20130629002S01和20130726001S01两株带有溶源性噬菌体的副溶血弧菌的致病力显著低于无噬菌体的副溶血弧菌(20130721001S02)。本研究结果表明,5株VPAHPND分离株都含有AHPND相关的质粒,表现出显著的毒力差异,可能携带不同的溶源噬菌体,也可能不携带溶源噬菌体,溶源噬菌体与副溶血弧菌各分离株的毒力并无必然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Sox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Sox(SRY-related HMG-box)基因家族是在动物体内发现的一类编码转录因子的基因家族,广泛参与了动物生长发育、理化反应,特别是性别决定和分化等过程。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利用Sox基因高度保守的HMG-box区序列作为种子序列,检索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基因组注释的蛋白数据库,共鉴定分离出23个Sox基因。并在全基因组水平对半滑舌鳎Sox基因家族进行了保守结构域序列、进化、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及基因表达模式的系统分析。结果显示,通过保守结构域分析发现了半滑舌鳎Sox基因家族除Cse Sox32外,皆存在一段9个氨基酸残基(RPMNAFMVW)的高度保守基序;结合保守结构域及进化分析,所有半滑舌鳎Sox基因被分为B1、B2、C、D、E、F和K共7个亚族,且不同的亚族在进化上存在种间趋同性和种内特异性;基因结构分析将半滑舌鳎Sox基因分为两大类,即单外显子类和多外显子类;而染色体定位分析则显示,Sox基因在染色体上散乱分布,不存在集簇现象;不同类型性腺及幼鱼变态前后的Sox基因家族表达谱显示,半滑舌鳎Sox基因具有不同的组织表达模式,表明其在性别分化、性腺发育及早期幼鱼发育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对于今后半滑舌鳎Sox基因家族深入的功能验证及分子作用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日益丰富的水产基因组资源的挖掘利用提供了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优鲈1号”大口黑鲈血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吞噬功能的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Wright's染色及细胞化学方法,对"优鲈1号"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外周血细胞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并通过吞噬实验分析其血细胞的免疫功能。结果表明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和白细胞,白细胞包括粒细胞(Ⅰ型、Ⅱ型和Ⅲ型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血栓细胞;其中红细胞数最多,白细胞较少;白细胞中,淋巴细胞比例最大(62.73%)。通过过碘酸-雪夫氏反应(PAS)、苏丹黑B(SBB)、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过氧化物酶(POX)、酚氧化酶(PO)染色,红细胞染色均呈阴性,而白细胞除AKP、POX染色外,染色均呈阳性,且不同白细胞阳性染色程度不一致,其中血栓细胞染色均较强烈。吞噬实验表明,红细胞具有吞噬功能,吞噬率为(16.17±1.08)%;粒细胞和血栓细胞具黏附能力,且血栓细胞能形成黏附花环,这可能与血栓细胞形态多样性及糖原、脂类、ACP和PO有关。
关键词: “优鲈1号”大口黑鲈 血细胞 形态特征 吞噬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黄鱼单层流刺网网目选择性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小黄鱼单层流刺网的选择性,以期提出小黄鱼单层流刺网的最小网目,利用2014年10月22日—11月25日在南黄海启东地区获得的小黄鱼单层流刺网捕捞小黄鱼渔获数据,运用多峰选择性曲线模型对小黄鱼刺网的选择性进行估算。根据小黄鱼刺网的选择性曲线,得出35、40、45、50、55 mm 5种网目通过刺挂和缠绕2种捕获方式的最适捕捞体长分别为67 mm和139 mm、77 mm和159 mm、87 mm和179 mm、97 mm和199 mm、107 mm和219 mm。用泊松分布检验多峰模型的拟合度,对模型进行误差分析,采用似然比卡方进行拟和优度检验。结果显示,卡方值与自由度的比值为1.39,接近于1,表明模型拟合较好。理论上,55 mm刺网中的幼鱼比例为22%,明显低于其他网目刺网中幼鱼的比例。55 mm刺网有效增加了小黄鱼幼鱼的释放量,有利于保护小黄鱼渔业资源,建议将小黄鱼单层流刺网最小网目设为55 mm。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褐毛鲿早期发育阶段行为选择和游泳能力的研究
《生态科学 》 2016 CSCD
摘要:研究了养殖褐毛鲿早期生长发育阶段的行为史和游泳能力。结果显示:褐毛鲿倾向于白色栖息地底质,但随着生长,对黑色栖息地底质的喜好明显增强;隐匿行为随着生长而越发明显;顶水行为随体长的增长逐步上升;有很强的趋光性,且随着生长,体长1 cm、2 cm、3 cm和4 cm的褐毛鲿在2769—3210 lx的光照强度下的分布率分别为85.00%、78.33%、6.67%和0%。游泳能力指数分别为:27.90,63.60,95.10和194.40,随着随游泳时间延长,游泳速度线形下降;在盐度25—35范围内,褐毛鲿巡游速度最大,且盐度越高对巡游速度的影响越显著;体长1、2 cm的褐毛鲿的巡游速度随光照强度的加大而增强,体长3 cm、4 cm的褐毛鲿的巡游速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先增后减;最大巡游速度出现在清晨,最低巡游速度出现在午夜,但差异不显著;在饥饿的前2天里巡游速度相对对照组有所上升,但随即下降明显,再投喂组的巡游速度随补偿的出现相对对照组略有上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