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半滑舌鳎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和TGF-β3基因的克隆及受哈维氏弧菌感染后表达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是一类具有多种功能的蛋白超家族,在细胞免疫、细胞增殖分化和组织损伤的修复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本研究从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肝脏中克隆获得了TGF-β1和TGF-β3基因。推导的TGF-β1和TGF-β3氨基酸序列均含有多个N糖基化位点和一个TGF-β家族标签。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半滑舌鳎TGF-β1和TGF-β3分别与鱼类的TGF-β1和TGF-β3亲缘关系最为密切。q RT-PCR结果表明,半滑舌鳎TGF-β1和TGF-β3基因在健康鱼的多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二者在皮肤中表达量最高,在肌肉中表达量最低。经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感染后,TGF-β1在肝脏、脾脏和肾脏中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表达趋势,在感染48 h后的肝脏中表达量达到最大值,是对照组的3.17倍;TGF-β3在脾脏、肾脏和鳃中也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表达趋势,在感染24 h后的鳃中表达量达到最大值,是对照组的4.71倍。以上结果提示,TGF-β1和TGF-β3可能在半滑舌鳎抵御细菌感染的免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为证明二者参与机体免疫调节提供了有力证据,为半滑舌鳎分子免疫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半滑舌鳎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TGF-β1 TGF-β3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密度杂交鳢养殖围隔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垂直变化规律及其与理化因子的关系
《水产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高密度养殖系统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垂直变化规律以及与其对应深度的环境因子的关系,实验选取了华南地区高密度养殖的典型模式——杂交鳢养殖模式,使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养殖围隔不同深度(0~50 cm)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同时使用透析装置采集对应沉积物的原位间隙水,并使用微量分光光度法测定间隙水中理化指标,从而探讨高密度养殖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垂直变化规律及其与沉积物间隙水理化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①不同深度的养殖围隔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通过聚类分析可分3个差异显著的类群:上层(0~6 cm)、中层(7~38 cm)和深层(39~50 cm),其中中层微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②DGGE电泳共获得46个条带,其中中层条带最多,深层沉积物条带最少。主要微生物类群归属于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厚壁菌门、疣微菌门和浮霉菌门。③测定的沉积物间隙水中离子,NO_3~--N、SO_4~(2-)-S和Fe~(2+)在沉积物中垂直分布均匀,无明显梯度变化;而NH_4~+-N、NO_2~--N和PO_4~(3-)-P浓度变化较大。NH_4~+-N浓度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加,在15~18 cm后趋于稳定,为10.98~77.87 mg/L,PO_4~(3-)-P浓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少,在9~10 cm后趋于稳定,为0.01~0.14 mg/L。④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NH_4~+-N和PO_4~(3-)-P为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垂直分布最大的理化因子组合,其中NH_4~+-N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垂直分布的影响稍大于PO_4~(3-)-P。NH_4~+-N、PO_4~(3-)-P为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理化因子,是杂交鳢养殖系统环境调控的主要控制指标。
关键词: 杂交鳢 微生物群落结构 沉积物 垂直分布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理化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长阶段背角无齿蚌对养殖池塘藻类的摄食选择特征
《水生生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是我国淡水水体中分布很广的淡水双壳类软体动物之一,因其分布广、在湖泊中多营底栖生活[1],对污染物具较强耐受且可在体内富集,易采集等特点,可被用做评价湖泊污染的指示生物3][2,。"淡水贝类观察监测体系"自2003年由本实验室提出后,背角无齿蚌被确定为该研究体系的"指示生物",进而创新性地培育出一种规格、遗传质量、数量、污染背景值等均可控,且可野外移殖和回捕的标准化监测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对圆斑星鲽幼鱼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及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对圆斑星鲽幼鱼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及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以鱼粉和玉米蛋白粉为蛋白质源,高筋粉为糖源,鱼油、豆油和磷脂为脂肪源配制基础饲料。以南极磷虾粉分别替代基础饲料中0(对照)、10%、20%、30%、40%、50%的鱼粉,配制6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分别记为R0、R10、R20、R30、R40和R50),饲喂初始体重为(38.16±0.11)g的圆斑星鲽幼鱼50 d,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投喂30尾鱼。结果表明:1)R30、R40组圆斑星鲽幼鱼的增重率和饲料效率较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R50组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水平对圆斑星鲽幼鱼的肝体比和脏体比没有产生显著影响(P>0.05)。2)R10和R30组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南极磷虾粉替代10%~30%的鱼粉对圆斑星鲽幼鱼血清中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以及肝脏中谷氨酸脱氢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R40、R50组血清中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R40组肝脏中谷草转氨酶活性较之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且R50组肝脏中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南极磷虾粉替代10%~30%的鱼粉可显著提高圆斑星鲽幼鱼血清中溶菌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P<0.05)。综合来看,南极磷虾粉替代10%~30%的鱼粉可以提高圆斑星鲽幼鱼的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力,并对鱼体的肝脏功能和蛋白质代谢无不利影响。
关键词: 圆斑星鲽 南极磷虾粉 生长性能 生化指标 非特异性免疫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嗜水气单胞菌对四环素类药物诱导耐药表型及机理研究
《微生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利用四环素类药物体外诱导嗜水气单胞菌耐药后,嗜水气单胞菌对四环素类药物敏感性的变化及其耐药机制。【方法】筛选临床分离嗜水气单胞菌的四环素类敏感株,从含有1/4×MIC的强力霉素的TSA固体培养基开始,等比2倍提高诱导药物质量浓度对受试菌进行连续传代培养,以获得高耐诱导株;测定诱导菌对强力霉素和16种非诱导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添加外排泵抑制剂N-甲基吡咯烷酮(NMP)后的MIC,分析其敏感性变化与外排作用的关系;提取诱导菌的DNA,PCR扩增其5个tet基因并测序。【结果】诱导后菌株对强力霉素的MIC显著升高,对非诱导四环素类药物也有不同程度提高,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MIC比诱导前增加几十至上千倍;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和利福平的MIC则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添加NMP后,所有诱导菌株对强力霉素的MIC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四环素类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表明,在诱导后7号菌株中同时检测到tet A和tet E;在诱导前后的2号菌株中检测到tet C;在诱导前后的1、3、4、5、6、7号菌株中均检测到tet E。【结论】本研究表明tet E基因可能是介导气单胞菌分离株对四环素类药物耐药的优势基因,为阐明嗜水气单胞菌对四环素类药物耐药机制及耐药性与耐药基因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四环素 强力霉素 体外诱导 耐药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口浅海4种经济虾类的食性和营养级研究
《南方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珠江口浅海重要经济虾类摄食习性的基本特征及营养级变化的基本规律,为珠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生态系统结构、能量流动和海洋生物食物网研究及增殖放流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开展南海近海生物资源养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对2011~2012年在珠江口浅海拖网捕获的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近缘新对虾(Metapenaeus affinis)和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4种经济虾类样品的胃含物进行鉴定和生物学测定,并根据胃含物中饵料生物的重量组成和出现频率,分析这4种经济虾类饵料生物的生态类群及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和营养级。【结果】珠江口浅海4种经济虾类均以底栖生物和浮游生物为主要营养饵料,兼食小型游泳动物(包括幼鱼),饵料生物种类在春末夏初期间比秋末冬初更广泛。4种经济虾类的平均营养级为2.43,按食性可划归为第三营养级,属低级肉食性动物。【结论】珠江口浅海的中国对虾、长毛对虾、近缘新对虾和刀额新对虾的营养级与经济鱼类在同一层次,是对该海域鱼类资源的重要补充,其中以浮游生物为主要饵料的长毛对虾可作为珠江口浅海兼具生物净水功能的主要增殖放流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部湾短尾大眼鲷群体结构及生长、死亡和性成熟参数估计
《热带海洋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7—1999年与2011—2015年北部湾底拖网调查数据,对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两个时期的体长组成、性比与性腺发育、摄食以及生长、死亡和性成熟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997—1999年优势体长组为110~170mm,2011—2015年为90~150mm,两个时期的体长组成及均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1997—1999年个体明显大于2011—2015年个体。2)除秋季外,2011—2015年短尾大眼鲷的雌雄比都明显高于1997—1999年;雌雄比随体长变化,1997—1999年先减少后增加,2011—2015年则是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2011—2015年初次性成熟体长(L50)比1997—1999年缩短了5mm。3)与1997—1999年相比,2011—2015年的平均摄食强度明显要高,分析认为,可能是因为过度开发使鱼类减少,捕食压力减小,饵料相对充足。4)电子体长频率分析法评估的2011—2015北部湾短尾大眼鲷渐近体长(L?)和生长参数(K)分别为291mm和0.70a?1,总死亡系数(Z)和自然死亡系数(F)分别为4.57和1.38,开发率(E)为0.70,略高于1997—1999年水平,表明该群体仍处于过度开发状态。
关键词: 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 macracanthus 群体结构 生物学参数 北部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组虹鳟IFN-γ2的原核表达及抗IHNV活性分析
《水产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虹鳟IFN-γ2(rt IFN-γ2)抗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活性的相关数据,实验根据NCBI已发表序列设计引物,提取经植物血凝素刺激后的虹鳟头肾细胞总RNA,采用RT-PCR方法扩增471 bp的该基因完整开放阅读框。将该基因重组至原核表达载体p ET32a中,并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结果显示,目的蛋白以包涵体形式表达,大小约为38.4 ku。重组蛋白经复性、纯化后在CHSE-214细胞上进行抗IHNV活性分析,结果显示,rt IFN-γ2在CHSE-214细胞上抗IHNV活性为6.63×106U/mg。Real-time PCR结果显示,rt IFN-γ2免疫后,虹鳟头肾、脾、肝中IRF-1、IRF-2、IFN-I、IFN-γ和Mx表达水平均显著提高,总体而言免疫后2天机体抗病毒状态弱于免疫后1天。攻毒保护实验结果显示,免疫后1天进行IHNV攻击时,鱼死亡率为40%,而免疫后2天进行IHNV攻击时,鱼死亡率达到80%。研究表明,原核表达系统制备的重组虹鳟IFN-γ2不仅具有体外抗IHNV活性,更能激发虹鳟的抗病毒状态,从而为虹鳟抵抗IHNV感染提供一定的保护力。
关键词: 虹鳟IFN-γ2 原核表达 抗IHNV活性 抗病毒状态 保护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的中国南方唇(Hermibarbus labeo)和间(Hermibarbus medius)种群分化及亲缘地理研究
《生态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中国南方唇(Hermibarbus labeo)和间(Hermibarbus medius)的种群分化、亲缘地理格局及物种有效性,作者对唇8个水系及间9个水系共148尾样本的Cyt b基因全序列进行了测定。在所有序列中,共有128个变异位点,共检测出了41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954,核苷酸多样性为0.02153。基于Cyt b基因全序列构建的NJ树显示,中国南方的唇与间合聚为两大支,其中韩江和九龙江的全部唇样本组成了Ⅰ支,而其他水系的唇和间样本则组成了Ⅱ支。两支系间的遗传距离为5.1%,而唇和间之间的遗传距离为3.2%。现有证据不支持间与唇达到种一级的分化。单倍型网络图显示,韩江、九龙江种群和其他水系的种群分化较大;海南岛三大水系种群和漠阳江种群的单倍型分支与代表珠江水系单倍型的分支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与其他地理区间种群的亲缘关系则相对较远;西江可能为珠江水系、漠阳江水系和海南岛三大水系间种群的扩散中心,其中一支往东向北江和东江扩散;另一支往南向海南岛扩散,海南岛三大水系种群尔后在冰期海退时向北扩散至漠阳江水系及珠江水系。AMOVA分析表明,唇和间地理区之间变异约占54.50%,地理区内种群间变异约占18.64%,种群内的变异占26.86%,这说明,唇和间种群Cyt b的遗传分化主要是来自地理区之间。错配分析及中性检验显示,全部种群、唇种群、间种群在历史上均没有发生过明显的扩张,两个mt DNA支系亦未发生过扩张,而海南岛的昌化江种群曾发生过种群扩张。
关键词: 唇 间 种群分化 亲缘地理 细胞色素b基因 中国南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鸢乌贼酶解产物的抗氧化稳定性与功能特性
《南方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胴体为原料,采用木瓜蛋白酶进行酶解,比较了酶解液中不同分子量组分的抗氧化特性,探讨了温度、p H和光照对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以及其功能特性(包括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吸水性、持水性和吸油性等)。结果表明,鸢乌贼酶解产物具有一定的耐热性,在酸性偏中性的环境中能较好地保持其抗氧化活性,日光照射会降低其抗氧化能力。此外,酶解产物还具有较强的乳化性、起泡性、吸水吸油能力等功能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