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半滑舌鳎Shh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及甲基化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RACE方法获得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Hh基因家族的Shh基因,该基因全长1 922 bp,其中5′UTR 266 bp,3′UTR 360 bp,ORF1 296 bp,编码431个氨基酸,经预测该多肽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7.28 k D,理论等电点6.95,具有Hh基因家族特有的保守结构域。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半滑舌鳎Shh与牙鲆的同源性最高,为82%,与其他鱼类同源性为74%~81%,与非洲爪蟾的同源性为61%,与人和鼠的同源性为63%~64%。甲基化结果显示,Shh基因在1龄卵巢中的甲基化程度普遍低于雄鱼与伪雄鱼精巢。基因表达分析显示,Shh基因在胚胎期的囊胚期表达显著高于其它时期(P<0.05),在雌雄成鱼8个组织器官均表达,在雌性性腺分化的关键期孵化后50 d,雌性性腺中表达量较前期升高,且显著高于同时期雄性性腺中的表达(P<0.05),在雄性性腺分化的关键期80~95 d,Shh基因在雄性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在8月龄、1龄及2龄雌鱼性腺中表达显著高于雄鱼与伪雄鱼。本研究表明,半滑舌鳎Shh基因在进化中高度保守,与胚胎分化、组织器官形成、雌雄性腺分化及性腺发育密切相关。
关键词: 半滑舌鳎 Shh RACE q RT-PCR 性腺分化与发育 甲基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团头鲂池塘养殖生态系统晒塘阶段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团头鲂池塘养殖生态系统晒塘阶段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及综合增温潜势,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团头鲂池塘养殖生态系统晒塘阶段温室气体(CO2,CH4,N2O)的排放进行原位测定。结果显示,团头鲂池塘养殖生态系统晒塘阶段均表现为CO2,CH4和N2O的排放源,其中CO2排放通量达(86.72±12.46)g/m2,CH4排放量达(2.01±0.34)g/m2,N2O排放量达(7.44±0.98)mg/m2;在100 a的时间尺度上,团头鲂池塘养殖生态系统在晒塘阶段综合增温潜势为(157.28±24.31)g/m2,团头鲂池塘养殖生态系统温室气体减排空间较大。
关键词: 温室气体 排放控制 池塘 水产 温室效应 团头鲂 晒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河中游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冬季浮游动物群落特征的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4年冬季分别对淮河淮南段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淮河荆涂峡鲤、长吻鮠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进行采样调查,研究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以及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两个保护区共发现浮游动物57种,均以原生动物为主体。其中淮南段保护区共38种,包括原生动物22种,轮虫7种,桡足类6种,枝角类3种;荆涂峡保护区共39种,包括原生动物23种,轮虫6种,桡足类7种,枝角类3种。淮南段保护区和荆涂峡保护区浮游动物密度均值分别为(1 313.17±500.53)个/L和(1 601.46±669.02)个/L,生物量均值分别为(0.23±0.12)mg/L和(0.41±0.50)mg/L。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评价结果显示,两处保护区均为中度污染,荆涂峡保护区水质优于淮南段保护区。RDA分析结果表明,水深、浊度、p H、透明度是影响淮南段保护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而荆涂峡保护区的主要影响因子则为水温、总磷、磷酸盐、叶绿素a和高锰酸盐指数。
关键词: 淮河 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浮游动物 水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条石鲷早期仔鱼的形态发育观察
《南方农业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条石鲷早期生活阶段的发育特征,丰富其发育生物学基础资料库,也为判断种苗生产工艺的培育效果与适时调整饲养管理措施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常规采样方法和光学显微镜技术对条石鲷早期仔鱼发育过程进行连续观察,并对其营养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条石鲷在水温(27.8±1.05)℃、p H 8.15、盐度32‰的人工培育条件下,仔鱼卵黄囊在孵化2 d后消失,油球消失于孵化后第6 d,卵黄囊依照先卵黄、后油球的顺序被吸收,吸收速度呈先快后慢的变化趋势。初孵仔鱼在孵化后1 d内生长迅速,之后生长速度减慢。仔鱼在孵出后48 h、卵黄囊消失时出现口裂,口径/全长比随时间变化一直保持上升趋势。条石鲷仔鱼的营养源可归纳为内源性营养—混合性营养—外源性营养3个阶段,分别对应于孵化后2、3~4和5 d。【结论】条石鲷早期仔鱼形态发育与其摄食习性的转变相互适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东海底层鱼类长度谱的捕捞强度变动判别
《海洋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9~2014年秋季东海海域底拖网调查资料,构建底层鱼类长度谱,以时间序列长度谱的斜率作为捕捞强度变化程度的指标值,分析比较东海区历史上捕捞强度的变化状况,考察伏季休渔的管理措施是否起到所期望的降低捕捞强度的潜在效果。结果表明,16年间小个体鱼类的资源丰度呈现增加趋势,大个体鱼类的资源丰度呈现减少倾向,但两者的增减相对稳定(P>0.05);时间序列长度谱斜率也呈现变陡态势,但相对平稳(r_s=-0.42,P>0.05)。伏季休渔的渔业管理制度能够减缓或阻止了捕捞强度的进一步加剧,但没有实现所期望的降低捕捞强度的初衷,其原因在于伏季休渔结束开捕后捕捞强度骤然增加,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因伏季休渔降低的捕捞强度。针对东海区海洋渔业管理现状,建议在严格执行伏季休渔管理的同时,配合执行开捕规格的管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上游江津江段铜鱼种群参数和资源量评估
《自然资源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铜鱼是典型的半洄游性鱼类,曾是长江干流的重要渔获对象,但目前其资源已严重衰退。为了解三峡工程蓄水后、金沙江一期工程蓄水前该物种的种群动态,论文利用2007—2009年长江上游江津江段的渔业调查数据,采用体长频率法对其种群参数和资源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铜鱼渔获群体体长范围为125~530 mm,体重范围为24~2 250 g,平均体长为228.7±56.6 mm,平均体重为206.4±251.9 g;优势体长组为150~270 mm,约占总数的80.4%。铜鱼体长-体重幂函数关系为:W=7.63×10~(-6)L~(3.10)(R~2=0.97,P<0.01,n=280)。由体长频率法拟合出其渐近体长L∞为630.0 mm,生长系数k为0.23 a~(-1)。由Pauly经验公式估算出其自然死亡系数为0.46。由长度转渔获物曲线估算出其总死亡系数为1.82。江津江段铜鱼开捕体长为170.7 mm,资源开发率为0.75,超过了其资源最大开发率(0.50)。由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估算出江津江段铜鱼2007、2008和2009年年资源量分别为2 820尾/km(2.63 t/km)、3 035尾/km(4.71 t/km)和8 130尾/km(16.56 t/km),平均值为4 661尾/km(7.96 t/km)。在当前铜鱼资源急剧下降,长江中、下游资源近乎枯竭的现状下,建议停止对铜鱼资源开发,重点加强长江上游江津江段铜鱼种群保护及其生境修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COⅠ序列比较长江口中华绒螯蟹放流与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海洋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长江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放流亲蟹与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差异,对77个放流和野生亲蟹个体进行了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序列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所检测的样本共计77个COⅠ基因序列(630 bp)中,变异位点(V)41个,简约信息位点(P)37个,A+T(61.7%)的含量明显高于C+G(38.3%),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碱基组成偏倚性;两个群体共检测出15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Hap-1出现频率最大,为两个群体所共享,放流和野生群体各具有5种独有单倍型;两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为0.825,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为0.004 66,平均核苷酸变异数(K)为2.910,其中野生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0.833)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0.007 70)均高于放流群体(0.810和0.002 11)。AMOVA分子方差分析表明,长江口中华绒螯蟹放流与野生群体总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其中96.53%遗传变异来自各群体内部,3.47%遗传变异来自群体间。群体内遗传分化指数(FST)野生群体(0.034 75)高于放流群体(0.034 57),两个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34 66(P>0.05),两个群体遗传分化不显著。两个群体间的基因流(Nm)为13.93(Nm>1),表明放流群体和野生群体的基因交流较为频繁。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遗传多样性 COⅠ基因 长江口 增殖放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庆原油水溶物对方正银鲫胚胎及仔鱼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评价原油水溶物对水环境及鱼类的影响,以方正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大庆原油水溶物对方正银鲫胚胎与仔鱼的影响。将以人工授精获得的方正银鲫受精卵(受精2 h)暴露于15%、33%、50%的大庆原油水溶物和对照溶液中培养,研究其孵化率、出膜时间及仔鱼发育状况等。结果表明,原油水溶物对仔鱼的影响大于对胚胎的影响。各浓度组之间胚胎死亡率总体上无明显差异,原油水溶性成分并不直接造成胚胎死亡;试验组仔鱼出膜时间相对于对照组有提前趋势;暴露在原油水溶物条件下,仔鱼出现发育缺陷、畸形、心率减缓、体色着色减弱、活动能力下降等问题,甚至造成死亡,且随着原油水溶物浓度的提高,上述现象的发生及死亡率逐渐增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接种量对单增李斯特菌生长/非生长界面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4个水平(10~1,10~3,10~5,10~7 CFU/m L)接种浓度下,通过肉眼观察培养基浊度结合涂布TSA-YE平板,对TSB-YE肉汤中培养的单增李斯特菌在温度(0~30℃)、盐度(0.5%~8.5%)、pH(4.0~7.5)条件下的生长/非生长响应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接种量影响单增李斯特菌生长/非生长界面的位置。通过对各种生长条件下单增李斯特菌生长/非生长数据的分析,用多项式逻辑回归模型,建立单增李斯特菌生长/非生长的界面模型,模型拟合的一致性为83.8%到89.6%,拟合结果较好。接种量对微生物生长的起点有重要影响,为微生物生长受初菌数的影响提供定量分析数据,也为建立实际产品中微生物的生长/非生长界面模型提供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