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基于CO I基因序列的东、黄海区野生与养殖大黄鱼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野生与养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对大黄鱼8个野生群体及6个养殖群体共336个样本的线粒体CO I基因部分序列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分析。实验最终获得序列片段长621 bp,总变异位点38个,简约信息位点23个,单变异位点15个,其中野生群体包含38个变异位点,占总变异的100%,养殖群体包含8个变异位点,占总变异的21.05%。在所有样本中共检测出单倍型34个,单倍型多样性为0.587,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94,野生及养殖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714~0.952、0.000~0.581。大黄鱼养殖与野生两个组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为0.04982,占总变异的4.98%,差异极显著(P<0.01),组群间群体间的变异占1.46%(P>0.05),群体内的变异占93.56%(P<0.01)。以上结果表明,大黄鱼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显著低于野生群体,两者的遗传多样性程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养殖群体间或野生群体间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而养殖与野生两大组群间存在着显著的遗传分化。此外,通过对群体遗传结构及进化树的分析表明,东、黄海大黄鱼应属于同一地理种群,但两者间存在较低程度的遗传分化现象,黄海的大黄鱼群体遗传多样性高于东海群体。本研究可为大黄鱼种质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大黄鱼 CO I基因 遗传多样性 遗传分化 群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莱州湾拟哲水蚤Paracalanus sp.发育期丰度组成和个体大小季节变化

海洋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拟哲水蚤是莱州湾桡足类中周年出现的优势种,是上层鱼类幼鱼早期开口饵料的重要贡献者,掌握其种群动态分布特点,有利于了解湾内生物环境状况、次级生产力生产水平。基于2011年5月至2012年4月采集的浮游生物资料的分析结果显示,莱州湾拟哲水蚤的发育期丰度组成和个体大小均表现了明显的季节变化。调查季节中,4—6月以成体居多,其他季节以桡足幼体CⅢ—CⅤ较多,其中10—11月和3月主要由后期桡足幼体CⅣ和CⅤ期构成。成体中以雌体为主导,雌/雄比介于1.46~9.62,该比值在3—4月最低,10—11月最高。拟哲水蚤各期桡足幼体和成体个体大小以4—5月最大、8月最小,并与水温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拟哲水蚤桡足幼体和成体的总生物量月变化与丰度变化相同,即以8月值最高,3—5月值最低,月均值为2.69mg/m~3(以碳计);日生产力估算值为0.74mg/(m~3·d)(以碳计)。由上述结果,推测莱州湾拟哲水蚤的种群结构周年变化主要可分3个阶段,4—6月是莱州湾拟哲水蚤开始繁殖期,7—8月为种群数量快速增长期,9月之后为种群增长相对停滞期。

关键词: 拟哲水蚤 发育期丰度 前体长 季节变化 莱州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荧光标记技术在增殖放流中的应用现状

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标志技术是用来区分不同个体或种群的常用方法。自Petersen等[1]利用标志方法估算封闭水体中鱼类的利用率及种群大小后,标志技术在渔业和水产养殖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标记技术也不断更新。荧光标记技术是渔业和水产养殖研究中常用标志技术手段之一,其通过特定技术方法在标志对象上形成荧光标记进而通过肉眼或借

关键词: 荧光标记技术 增殖放流 荧光色素可见标志 荧光染料标记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4年夏黄海浮游植物群集及其对物理过程的响应

海洋科学进展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4年夏季在黄海及其毗邻东海海域(120°30′~127°00′E,30°~39°N)进行水文环境生物综合调查,采用Utermhl方法分析水采浮游植物样品的群集结构,并利用多元分析方法探讨物种分布与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共鉴定浮游植物65属94种,硅藻65种,甲藻25种,硅鞭藻和针胞藻各2种。优势种为海链藻(Thalassiosirasp.)、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裸甲藻(Gymnodiniumsp.)等,黄海海域原甲藻(Prorocentrumspp.)、裸甲藻、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spp.)等小粒径物种在浮游植物群落中逐渐形成优势。总细胞丰度变化为1.8×10~3~230×10~3个·L~(-1),平均24.2×10~3个·L~(-1),高值出现在杭州湾东部、黄海北部冷水团水域的次表层水体中,群落为海线藻(Thalassionemaspp.)、海链藻等物种所控制。夏季冷水团盛行期间,其内部强环流扰动使得水体营养盐丰富,浮游植物密集分布于次表层至底层中。长江冲淡水羽状环流/锋等水动力过程,加之径流输运所带来的丰富的磷酸盐,使得冲淡水域出现浮游植物高值分布。苏北外海气旋式环流(冷涡)、台湾暖流、浙江近岸上升流等水系对调查区浮游植物分布亦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物理过程所形成的复杂的水动力条件,及其带来的水化学环境的改变,共同决定了浮游植物在黄海及其毗邻东海海域的分布。

关键词: 黄海 浮游植物 群集 物理过程 多元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合浦珠母贝选育家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选取具有多态性的6对微卫星引物对构建的2批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完全双列杂交家系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6个微卫星标记在9个家系360个个体中共检测到32个等位基因,有效等位基因(Ne)为1.758 7~3.586 5,观测杂合度(Ho)为0.144 4~0.488 9,期望杂合度(He)为0.432 0~0.722 2,Shannon指数(I)为0.691 9~1.507 4。9个家系都有单态位点,平均Ho为0.129 2~0.466 7,平均He为0.155 0~0.439 6,平均I为0.248 5~0.712 2。有19个位点(占35.19%)极显著地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各家系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109 0~1.137 2,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320 7~0.896 8。家系L4B46与L4B48的遗传距离最大,与D3D313的遗传距离最小。UPGMA法聚类分析显示,9个家系分为3支,L4B48单独成一支,B4D426、B4D427与D4B445聚成一支,其余家系聚成一支。该研究结果为合浦珠母贝家系选择育种的亲本选择与交配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合浦珠母贝 家系选育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交配设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挤压加工对南极磷虾粉营养组分的影响

海洋渔业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双螺杆挤压技术制备南极磷虾粉,采用国标方法分析其营养成分,并与船产南极磷虾粉的营养价值进行了比较,包括船产南极磷虾粉和双螺杆挤压方法制备南极磷虾粉的得率、常规营养组分、氨基酸、脂肪酸以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结果表明:在3种加工方法(其中双螺杆挤压法分别采用两种前处理法)中,两种双螺杆挤压方法制得的虾粉与船产南极磷虾粉的得率、氨基酸、脂肪酸组成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差异较显著;但采用双螺杆挤压经两种不同前处理方法分别制得的南极磷虾粉的得率、氨基酸、脂肪酸组成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差异不显著。这可能为所用原料基础特性差异不同所致。本文探索了双螺杆挤压技术应用于南极磷虾粉生产的可行性,也为"低温"南极磷虾粉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加工方法 双螺杆挤压 南极磷虾粉 营养组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胁迫对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AQP1基因表达的影响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通道蛋白(aquaporin,AQP)是一类细胞膜通道蛋白,能够选择性地高效转运水分子。为研究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AQP1基因在渗透压调控中的作用,该实验克隆了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的AQP1基因,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方法(q PCR)分析了该基因在各个组织中的表达分布及其在盐度梯度胁迫(低盐胁迫(22‰)和高盐胁迫(35‰))条件下鳃、肾和肌肉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AQP1基因c DNA全长2 612 bp,开放阅读框(ORF)774 bp,编码258个氨基酸;其DNA序列全长3 215 bp,包含2个内含子,3个外显子。组织分布结果表明,AQP1基因在各组织都有表达,在肾、皮肤和肌肉中表达量相对较高;盐胁迫结果显示,在盐度为22时鳃和肾中表达量在6 h达到峰值,肌肉中在24 h达到峰值;当盐度升至35时,鳃、肾和肌肉表达量均升高。实验结果表明,AQP1基因的表达与盐度密切相关,并参与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的渗透压调控。

关键词: 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 AQP1基因 盐度胁迫 基因克隆 mRNA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TLR5S三种剪切型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Toll样受体5(Toll-like receptor 5,TLR5)是TLRs家族成员之一,可分为跨膜型TLR5M和鱼类特有的可溶型TLR5S,它们可以识别致病菌表面的鞭毛蛋白并协同作用激活免疫反应。为了研究半滑舌鳎受到病原感染后TLR5S参与免疫反应的作用,本研究使用RACE技术获得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TLR5S全长c DNA序列。TLR5S c DNA有3种剪切型:Cs.TLR5S x1,Cs.TLR5S x2和Cs.TLR5S x3。这3种剪切型的相同区域为308 bp 5′非编码区(5′UTR)和1701 bp开放阅读框(ORF),不同的3′UTR分别为138 bp、364 bp和637 bp。Cs.TLR5S共编码567个氨基酸,预测编码蛋白质分子量为64.03 k D,等电点为8.49。氨基酸多重序列比对结果显示,Cs.TLR5S氨基酸序列与其他脊椎动物TLR5S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其中与牙鲆相似度高达61%,表明Cs.TLR5S在进化上的具有一定的保守性。Real-time PCR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半滑舌鳎的不同组织均有表达,其中在肝的表达量最高,在脾的表达量最低。此外,检测Cs.TLR5S 3′端的不同剪切型在肝、脾、头肾、小肠中的表达,结果显示Cs.TLR5S x3只在肝中高表达,而Cs.TLR5S x1则在肝和小肠中都有中等程度表达。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感染半滑舌鳎实验表明,注射菌液6 h后,Cs.TLR5S基因在肾、小肠、肝和脾4个组织中的表达量都有显著上升;注射鳗弧菌48 h后,以上4种组织中表达量均呈现降低的变化。上述实验结果说明,Cs.TLR5S基因可能参与了半滑舌鳎抗弧菌感染的免疫反应。

关键词: 半滑舌鳎 TLR5S 鳗弧菌 基因克隆 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水体添加嗜酸小球菌对鳜发育过程肠道微生物构成的影响

淡水渔业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鳜(Siniperca chuatsi)出膜仔鱼阶段开始向养殖水体添加5×10~7CFU/L的嗜酸小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利用PCR-DGGE技术对鳜受精卵、出膜仔鱼、仔稚鱼和其开口饵料白鲢仔稚鱼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DGGE图谱的条带克隆测序结果显示,组成鳜鱼苗各阶段的细菌主要隶属于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异常球菌纲(Deinococci)、黄杆菌纲(Flavobacteria)。其中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为鳜受精卵特有细菌;异常球菌属(Deinococcus)、红杆菌属(Rhodobacter)和菊苣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ichorii)是受精卵和仔鱼共有优势细菌,但在仔稚鱼中没有或只有极少分布;肠杆菌属(Enterobacter)是鳜仔稚鱼和开口饵料白鲢仔稚鱼的共有优势细菌;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和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在对照组仔稚鱼的分布明显比试验组丰富。

关键词: 嗜酸小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鳜(Siniperca chuatsi) 肠道微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茜素红S对中华倒刺鲃幼鱼不同组织抗氧化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中华倒刺鲃幼鱼[平均体长(12.3±0.6)cm,平均体重(41.8±3.6)g]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浓度茜素红S溶液(ARS)浸泡24h后肝脏、脑和鳃组织中抗氧化酶(SOD、CAT、GSH-Px)的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评估ARS对中华倒刺鲃幼鱼的生理生化影响。结果表明:除脑组织GSH-Px随着ARS浓度的升高而不断升高外,肝脏、鳃和脑组织的抗氧化酶活性均表现为低浓度被诱导而高浓度受抑制的规律,与ARS浓度呈抛物线型剂量效应关系。肝脏、鳃、脑组织抗氧化酶活性达到最大值所对应的浓度分别是300、300和400 mg/L。除鳃部MDA含量随着茜素红S浓度升高不断升高外,脑和肝脏组织的丙二醛含量随着ARS浓度的升高呈现出先降低后上升趋势。根据试验的结果,推荐120—200 mg/L为ARS染色标记中华倒刺鲃幼鱼(体长10 cm)的适宜浓度。

关键词: 茜素红S 中华倒刺鲃幼鱼 抗氧化酶 丙二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