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饲料中海洋红酵母对尼罗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及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海洋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生长性能、消化酶及免疫酶活性的影响,配制6组饲料,分别为对照组、添加1 g·kg~(-1)、2 g·kg~(-1)、3 g·kg~(-1)、4 g·kg~(-1)和5 g·kg~(-1)的海洋红酵母组,投喂初始均质量为(5.22±0.01)g的尼罗罗非鱼,实验56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2 g·kg~(-1)和4 g·kg~(-1)组的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1 g·kg~(-1)、3 g·kg~(-1)和5 g·kg~(-1)组则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5 g·kg~(-1)组鱼体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1 g·kg~(-1)和2 g·kg~(-1)组(P<0.05),1 g·kg~(-1)、3 g·kg~(-1)和5 g·kg~(-1)组鱼体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1 g·kg~(-1)组胃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3 g·kg~(-1)、4 g·kg~(-1)和5 g·kg~(-1)组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2 g·kg~(-1)和3 g·kg~(-1)组前肠和中肠淀粉酶和脂肪酶,以及肝脏溶菌酶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根据尼罗罗非鱼幼鱼的消化酶和免疫酶活性等指标综合分析得出,海洋红酵母在罗非鱼饲料中的建议添加量为2~3 g·kg~(-1)。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海洋红酵母 生长性能 消化酶活性 免疫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多环芳烃对条纹锯鮨胚胎发育及早期仔鱼的毒性效应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多环芳烃(PAHs)对海水鱼类早期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分别比较研究了多环芳烃中的3环菲(Phe)、4环芘(Py)、5环苯并芘(Bap)单一暴露和与α-萘黄酮(ANF)联合暴露对条纹锯鮨(Centropristis striata)胚胎发育及早期仔鱼的毒性效应。对其胚胎中的细胞色素酶(EROD)活性、发育畸形(以心脏畸形为准)、孵化率和早期仔鱼死亡率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1)Bap、Py的浓度与EROD活性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比Phe明显,3种PAHs对条纹锯鮨胚胎中EROD活性的诱导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Bap、Py、Phe,其活性的最大值均出现在各物质的最高浓度组,其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857.52%、514.21%、280.50%;在ANF影响下,EROD的活性诱导被抑制,最高浓度组的活性分别为对照组的189.27%、278.55%、195.40%。(2)综合考虑孵化率、畸形指数和早期仔鱼死亡率等指标,3种PAHs对胚胎发育及早期仔鱼的毒性由高到低依次为Bap、Py、Phe,3种物质的浓度与受精卵的孵化率呈明显负相关,与畸形指数和仔鱼死亡率呈明显正相关;在ANF影响下,Bap和Py处理组的毒性效应得到明显抑制,Phe与ANF联合暴露处理组的毒性效应与单一暴露处理相比无相关性(P>0.05)。研究表明,3种PAHs对条纹锯鮨的作用机制存在一定差异,Phe为非特异性麻醉毒性机制,Bap和Py可能通过AHR途径和CYP1 A活性诱导两种机制共同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重组大肠杆菌制备珍珠贝源抗氧化肽发酵条件优化
《食品工业科技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前期构建的产抗氧化肽重组工程菌株DE3-p EGX6p-1-PFMAP制备珍珠贝源抗氧化肽的制备效率,通过摇瓶发酵过程中发酵条件包括诱导温度、诱导时间、IPTG浓度、培养基、摇床转速和接种量的单因素优化实验确定最佳发酵条件,并进一步利用正交实验优化50 L发酵罐发酵条件,结果表明摇瓶和50 L发酵罐最佳发酵条件一致,均为诱导温度30℃、诱导时间4 h、IPTG浓度0.2 mmol/L、培养基p H7、摇床转速220 r/min和接种量5%(v/v)。该工艺操作方便、过程简单、时间短,能高效制备出目的蛋白,为珠母贝源抗氧化肽的下一步工业化应用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物联网的水产养殖水质监控系统设计
《传感器与微系统 》 2016 CSCD
摘要:为方便监测和调节罗非鱼养殖水域的水质参数,设计了基于物联网(Io T)的水产养殖水质监控系统。前端传感器检测水体相关物理参数,通过采集单元的通信网络发送到智能水质监控单元,智能监控单元可以对增氧机、循环水泵及物料投放机等进行自动控制。同时,智能监控单元通过以太网或无线公用网络将数据传送到数据服务中心。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或计算机实时了解水质信息,也可以通过监控软件下发命令,控制现场设备,实现对水质参数的手动调节。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运行稳定、操作方便、成本经济等优点,可以应用于水产品的养殖生产活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规格吉富罗非鱼幼鱼对饲料中胆碱的需要量
《动物营养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通过研究饲料胆碱水平对大规格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肝胰脏胆碱蓄积量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确定大规格吉富罗非鱼幼鱼对饲料中胆碱的需要量。配制胆碱水平分别为45.1、308.9、540.5、946.0、1 486.5和1 756.8 mg/kg的6种试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57.4±2.5)g的大规格吉富罗非鱼幼鱼10周。每种试验饲料随机饲喂4个网箱,每个网箱放养20尾鱼。结果显示:饲料胆碱水平≥308.9 mg/kg时,试验鱼的增重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饲料胆碱水平为45.1 mg/kg时(P<0.05);1 486.5 mg/kg组试验鱼的肝体比和肥满度最大,显著大于45.1 mg/kg组(P<0.05)。540.5 mg/kg组试验鱼的脏体比最小,显著小于除1 756.8 mg/kg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1 756.8 mg/kg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946.0 mg/kg组(P<0.05)。随饲料胆碱水平的增加,肝胰脏粗脂肪含量呈现先下降后稳定的趋势,而肌肉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则呈现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饲料胆碱水平≥946.0 mg/kg时,试验鱼血清甘油三酯与总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45.1 mg/kg组(P<0.05);血清谷草转氨酶与谷丙转氨酶活力随饲料胆碱水平的增加呈现先下降后稳定的趋势,且均在1 756.8 mg/kg组最低;饲料胆碱水平对试验鱼血清总蛋白与葡萄糖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肝胰脏胆碱蓄积量随饲料胆碱水平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稳定的趋势。通过折线回归分析,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大规格吉富罗非鱼幼鱼获得最佳生长时对饲料中胆碱的需要量为625.42 mg/kg;以肝胰脏胆碱蓄积量为评价指标,大规格吉富罗非鱼幼鱼获得最大肝胰脏胆碱蓄积量时对饲料中胆碱的需要量为1 118.61 mg/kg。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coat-ε基因全长cDNA克隆及组织分布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oat-ε基因表达的蛋白是组成COPⅠ的coatomer复合体的一个亚基,为获得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coat-ε基因全长序列,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RACE)技术,扩增出coat-ε基因的3端和5端,测序结果经DNAMAN比对拼接得出coat-ε基因全长,基因全长1402 bp,5非编码区(UTR)84 bp,3'非编码区(UTR)310 bp,开放阅读框1008 bp,预测编码335个氨基酸,其中,第230–300的氨基酸属于TPR超家族,Signal P 3.0 Server预测氨基酸序列没有信号肽,TMHMM Server v.2.0分析此氨基酸不存在跨膜结构,PSORTⅡPrediction预测该蛋白位于线粒体、细胞质、内质网中,属胞内蛋白。系统进化树显示,中国明对虾的coat-ε基因与节肢动物门的动物亲缘关系相近。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方法分析该基因在鳃、上皮、胃、肌肉、肝胰腺等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结果显示,coat-ε在肌肉中的相对转录表达量最高,在鳃和附肢的表达次之。本研究获得的中国明对虾coat-ε全长序列,可为该基因功能研究提供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再议东黄渤海带鱼种群划分问题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早年收集的1971—1982年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捕捞统计资料,从地理隔离、数量动态方面分析我国近海带鱼种群的划分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东黄渤海带鱼存在两个种群,即黄渤海种群和东海种群。通过带鱼鱼群移动影像发现,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在江苏北部近海(34?00?N,121?00?E)附近发生了混栖,这一海域的带鱼产量仅占当月总产量的1.16%;两种群带鱼在外海越冬场也发生混栖,这一海域带鱼产量仅占当月总产量的5.51%。本研究认为,之所以分为黄渤海带鱼和东海两个种群,主要证据有6个:其一,可能发生混栖海域带鱼群体的数量很少,均仅占当月带鱼产量的极少数;其二,在混栖海域,不同带鱼鱼群并未发生群体间个体完全混合,在产卵洄游过程中,各自群体将仍旧依照各自洄游路线回到越冬场,因而在产卵场发生遗传杂交的可能性很少;其三,带鱼在越冬场的混合不属于产卵场杂交,因此,不同种群带鱼因为产卵和杂交发生种群遗传性状融合的可能性较少;其四,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有着各自不同的数量变化规律,两者近年来产量差距悬殊,黄渤海种群带鱼资源在衰退的同时,没有得到东海带鱼群体的补充;其五,除了在江苏北部近海和外海发生群体混栖,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各自的分布空间完全隔离;其六,这两个不同带鱼种群在洄游中存在不同的水团背景。结合以往带鱼种群体征差异分析的结果,可以认为,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分属不同的带鱼种群。在东黄渤海,带鱼整体上可以划分为黄渤海带鱼种群和东海带鱼种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C/N调控和生态基对草鱼生长性能、水质及微生物活动的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C/N调控和生态基对草鱼生长性能、水质及微生物活动的影响,利用PCR-DGGE技术对不同C/N条件下草鱼养殖池水体及生态基细菌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并监测养殖水质指标和草鱼生长状况。在生态基系统中,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试验组在基础饲料上添加葡萄糖,控制C/N分别为15∶1(CN15)、20∶1(CN20)和25∶1(CN25)。结果显示:CN20处理组中,草鱼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饵料系数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CN25处理组中,溶氧、硝酸态氮、亚硝酸态氮水平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CN20和CN25处理组中,COD及BOD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同时,生态基中的细菌总量随着C/N的提高逐渐增加,最高值为5.57×107 cells/g。PCR-DGGE结果显示:随着C/N提高,对照组、CN15、CN20和CN25处理组的水体细菌群落组成与水源水体的相似性分别为37%、32%、26%和22%,该4个处理组的生态基细菌群落组成与养殖水体的相似性分别为59%、58%、55%和52%。红细菌(Rhodobacter blasticus)、绿弯菌(Chloroflexi)是各处理组生态基中的共有细菌,并且它们为对照组和CN15组养殖水体的特有菌;拟杆菌(Bacteroidetes)是CN20组养殖水体及生态基中特有优势细菌。结果表明,在生态基系统中,不同C/N影响水体细菌群落向生态基的定居迁移;C/N为20∶1与生态基结合使用可显著促进草鱼生长、提高养殖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嗜水气单胞菌菌蜕系统的构建及其免疫效果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鱼源嗜水气单胞菌菌蜕系统的可行性和应用性。【方法】以PhiX174基因组DNA为模板,对LysisE基因进行PCR扩增,并将纯化的PCR产物与原核表达载体pBV220双酶切后连接,构建溶菌质粒pBV220-LysisE。将pBV220-LysisE转入嗜水气单胞菌LN0925株中,构建LN0925(pBV220-LysisE)菌蜕疫苗(AHGs),进而通过溶菌动力学过程检测、电镜下细菌形态观察和动物免疫保护试验等评价所制备的菌蜕疫苗。【结果】PCR扩增成功获得长度为276bp的噬菌体LysisE基因;成功构建pBV220-LysisE重组质粒及AHGs。在42℃诱导60min后,LN0925(pBV220-LysisE)菌株开始出现溶菌现象,至3h后溶菌基本结束;溶菌至210min时,其裂解效率达到99.99%。菌液浓度对菌蜕裂解效率的影响试验表明,不同浓度质粒pBV220-LysisE均可以高效诱导嗜水气单胞菌LN0925株裂解。电镜观察发现,AHGs形成明显的溶菌孔道,整体细胞形态完好,且内容物流失。动物免疫保护试验结果表明,AHGs疫苗能明显提高鲤鱼的血清抗体水平,在免疫后5-6周血清抗体凝集效价达到1∶256,从第7周开始呈下降趋势;AHGs和甲醛灭活疫苗(FKC)的相对保护率分别为77.78%和55.56%。【结论】AHGs能够有效激活鱼体的免疫系统并产生免疫保护,且较FKC具有更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菌蜕 pBV220-LysisE 免疫保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公海柔鱼类资源丰度与海洋环境关系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2002-2014年的公海柔鱼类(Ommastrephidae)渔场的渔获资料结合同期海洋环境数据,采用渔获产量重心算法和广义加性模型(GAM)方法,分析了北太平洋巴特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 Castellanos)和东太平洋秘鲁茎柔鱼(Dosidicus gigas)三大公海柔鱼类渔场重心的变化趋势,探讨了主要海洋环境因子(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和海流)对渔场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北太平洋柔鱼渔场高产的最适海表温度区间为15~20℃,最适叶绿素a浓度为0.20~0.60 mg/m3;西南大西洋的阿根廷滑柔鱼渔场最适海表为9~14℃,最适叶绿素a浓度为0.60~1.65 mg/m3;东太平洋秘鲁茎柔鱼渔场最适海表温度为18~23℃,最适叶绿素a浓度为0.16~0.40 mg/m3。GAM模型检验结果显示海表温度与资源丰度有显著的相关性,对中心渔场具有关键的指示作用。渔场位置一般出现在不同海流流隔的交汇区,研究认为可根据渔场变化的海况信息及时调整渔场的作业区域,提高生产效率。
关键词: 柔鱼类 资源丰度 海洋环境 海表温度 叶绿素a浓度 海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