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渤海中部海域水体中Hg、As的时空分布特征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分析了2013年5月(春季)、7月(夏季)、11月(秋季)、12月(冬季)渤海中部海域表、中、底层海水中汞(Hg)、砷(As)两种元素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Hg的含量范围为0.0029–0.3926μg/L,平均含量为0.0676μg/L。从垂直分布来看,水体中Hg的含量呈现底层>中层>表层的变化特点;从四季的变化特点看,水体中Hg的含量呈现春季>冬季>秋季>夏季的变化规律,其中,仅有夏季表层水体达到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其余水体中Hg的含量均有超标现象发生。As的含量范围为0.65–10.83μg/L,平均含量为1.50μg/L,除夏季表层水体中的As含量较高外,水体中的As均呈现均匀的分布模式。从垂直分布来看,As在四季的平均含量均表现为表层>中层>底层,且均未超出国家海水水质标准。研究表明,渤海中部海域水体中,As的含量均达到Ⅰ类水质标准(20μg/L),而Hg含量却频频超出Ⅰ类水质标准(0.05μg/L)或Ⅱ类水质标准(0.20μg/L)。渤海中部海域水质已经受到了重金属的污染,推测该现象主要源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五大连池鳙的生长分析
《动物学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析五大连池鳙(Aristichthys nobilis)的生长情况,于2013和2014年在五大连池三池及二池随机采集223尾鳙样本,采用鳞片鉴定其年龄,退算体长、体重。同时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析了五大连池鳙体长、体重的生长规律。结果显示,鳙渔获物的平均体长、体重分别为54.61 cm和3 280.53 g,由3+~8+共6个年龄组组成,以5+龄个体为主,占总数的50.67%。五大连池鳙体长(L,cm)、体重(W,g)之间关系式为W=0.0289 L2.901(n=223,R=0.974)。体长、体重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为:Lt=97.619[1﹣e﹣0.140(ti﹣0.004)]和Wt=17113.260[1﹣e~(﹣0.140(ti﹣0.004))]2.901。鳙体长生长速度曲线无拐点,随着年龄的增加生长速度逐渐降低。体重的生长速度曲线具有拐点,拐点年龄为7.61龄,所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63.94 cm和5 012.82 g。采用生长特征指数?对比分析五大连池与其他水域鳙的生长,结果显示五大连池鳙的生长较为缓慢,栖息环境的水温、饵料生物密度是影响五大连池鳙生长的重要因素。有效提高鳙生长速度的关键措施在于降低放养密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0~#柴油和原油的水溶性成分对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生长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0~#柴油和原油的水溶性成分(Water accommodated fraction,WAF)对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的生长影响及其差异。结果显示,低浓度的0~#柴油WAF(0.30、0.10 mg/L)和原油WAF(1.17、0.58 mg/L)能够促进小球藻的生长,且0~#柴油WAF的0.10 mg/L实验组和原油WAF的0.58 mg/L实验组在96 h时,小球藻细胞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高浓度的0#柴油WAF(8.10、2.70、0.90 mg/L)和原油WAF(9.36、4.68、2.34 mg/L)会抑制小球藻的生长。0#柴油和原油WAF对小球藻的96 h-EC_(50)分别为3.34、6.54 mg/L,NOEC分别为0.30、1.71 mg/L,LOEC分别为0.90、2.34 mg/L。0#柴油WAF的毒性高于原油WAF,0#柴油和原油水溶性成分的组分差异是影响二者毒性强弱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小球藻 0~#柴油水溶性成分 原油水溶性成分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性蛋白酶发酵液脱色工艺优化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脱除中性蛋白酶发酵液中的色素,降低色素在产品应用中的影响,研究并比较了树脂、活性炭、H2O2对中性蛋白酶发酵液的脱色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阴离子交换树脂D380(Cl)型能使其有效脱色并保留较高的蛋白酶活性;利用响应面实验建立数学模型,并确定D380(Cl)型树脂脱色最适流速为2.35柱体积/h(bed volume/h,BV/h),最佳上样量为0.4 BV,最适上样酶活力为40 000 U/m L,最适p H值为6,此时,中性蛋白酶发酵液脱色率为86%,酶活回收率为95%。D380(Cl)型树脂连续使用10次仍有较强脱色能力,脱色率在80%以上,酶活回收率在90%以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微波辅助衍生-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测定养殖水体中5种硝基呋喃类代谢物残留
《质谱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微波辅助衍生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MAD-LC-MS/MS)同时测定水产养殖用水中硝基呋喃类代谢物3-氨基-2-唑烷基酮(AOZ)、5-甲基吗啉-3-氨基-2-唑烷基酮(AMOZ)、氨基脲(SEM)、1-氨基-2-丙酰脲(AHD)和3,5-二硝基水杨酸肼(DNSAH)的分析方法。样品经2-硝基苯甲醛微波辅助衍生1min,乙酸乙酯提取,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分离,以乙腈-乙酸铵(5mmol/L,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电喷雾正负离子切换模式电离,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测定。结果表明:5种代谢物在0.2~5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7,方法的定量限为0.02~0.05μg/L;在0.1~5μg/L的3个添加水平下,回收率在79%~10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3.6%~10.1%之间。该方法快速、简便,且易于推广,可以同时监测养殖水体中5种硝基呋喃代谢物的残留。
关键词: 硝基呋喃代谢物 微波辅助衍生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 养殖水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我国罗非鱼养殖风险研究
《淡水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罗非鱼养殖过程中面临很多风险,为了量化罗非鱼养殖风险的影响因素,评估养殖风险等级,以主产区罗非鱼养殖为例,分别从自然、市场、操作和政策四个方面,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专家调查法,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各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打分,对两两因素相对重要性给出定量表示,整理并分析获得的数据资料。结果表明:我国罗非鱼养殖风险等级为B级,养殖风险很高,其中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是影响罗非鱼产业风险的重要因素,其次是政策风险,操作风险的影响程度最小。自然风险中以极端天气的影响程度最大,市场风险中受出口订单量的影响程度最大,操作风险中病害防控能力影响程度较大,政策风险中地方发展规划会极大地影响罗非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罗非鱼 养殖风险 层次分析法 德尔菲专家调查法 风险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围填海对珠江口南沙湿地资源与生物资源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989、1994、2004和2014年陆地卫星遥感资料,采用遥感影像解译手段、GIS数字化和叠加分析等方法,分析珠江口南沙湿地围填海开发进程,并通过对2002—2003年和2013—2014年两个时期10个航次的现场调查资料的对比分析,研究围填海对南沙周围水域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1)4个时相南沙湿地海岸线长度分别为213.6 km、230.0 km、232.5 km和248.6 km。1989—1994年、1994—2004年和2004—2014年海岸线长度年增加幅度分别为3.28 km/a、0.25 km/a和1.61 km/a,海岸线向海推进最大距离分别为4900 m、1700 m和7700 m。(2)1989—2014年南沙湿地因围填海增加面积约46.3km~2,增加幅度最大的阶段为1989—1994年,增加面积占总增加面积的40.60%;其次是2004—2014年,增加面积占总增加面积的34.99%;1994—2004年围填海占用的滩涂面积最小(24.41%),南沙万顷沙和龙穴岛的围填海活动最为剧烈。(3)近10年来,南沙湿地浮游动物、大型底栖动物、潮间带生物、鱼类和头足类等生物资源种类分别减少了60.34%、73.21%、26.67%、79.78%和50.00%,栖息密度分别减少58.49%、12.38%、79.96%、78.78%和66.79%,生物量分别减少了82.16%、73.23%、15.83%、70.49%和62.43%。甲壳类的种类数和栖息密度分别减少了13.33%和69.85%,但生物量增加了114.20%。(4)浮游动物多性性指数增加了10.24%,大型底栖动物、潮间带生物、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等多样性指数分别减少了71.10%、91.82%、18.18%、66.90%和73.68%,优势种更替显著。可见,南沙湿地围填海不仅改变了海岸线的类型和长度,占用了湿地资源,同时也对周边水域的海洋生物产生了不利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整合子相关元件多重PCR检测技术建立及其在弧菌中应用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建立一种能同时检测1类整合子、4类超级整合子和1型插入序列共同区的多重PCR检测方法,根据Gen Bank中1类整合子整合酶基因int1、4类超级整合子整合酶基因intSXT和1型插入序列共同区转座酶基因ISCR1的序列,应用Primer Plex 2.61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通过改变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对多重PCR体系进行了优化。此后,评价了所建立多重PCR体系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并应用于222株海水养殖源弧菌中3种整合子相关元件的检测。结果显示,设计的3对引物能分别单独且特异性地扩增出569 bp、430 bp和651 bp的目的条带;当int1、intSXT和ISCR13对引物(10 pmol/μL)的体积依次为0.3μL、0.6μL和0.6μL,退火温度为50℃时,多重PCR体系能特异性地扩增出3个条带清晰、区分度良好的目的条带,方法的灵敏度达到0.02 ng/μL弧菌基因组模板DNA;利用所建立的方法对222株临床分离弧菌进行3种整合子元件检测得到的结果与文献报道的单引物检测结果一致。从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该多重PCR方法能快速准确地检测Int1、SXT和ISCR1,适用于整合子相关元件流行监测及整合子相关的耐药性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上游江津江段长薄鳅种群参数和资源量评估
《动物学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为长江上游特有种,由于过度捕捞和大坝建设,其种群生存受到极大威胁,已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物种。为了解三峡工程蓄水后该物种的种群动态,利用2007~2009年三峡库区以上江津江段的渔获量和体长频率数据评估了其生长和死亡参数、资源量及资源利用。长江上游江津江段长薄鳅体长范围为76~480 mm,体重范围为5~2 002 g,平均体长为(158.7±54.8)mm,平均体重为(72.4±148.8)g。优势体长组为90~210 mm,约占总数的77.9%(n=277)。长薄鳅体长(L,单位mm)与体重(W,单位g)幂函数关系为:W=7.28×10﹣6L3.09(R~2=0.95,P<0.01,n=277)。由体长频率法拟合出长薄鳅渐近体长(L_∞)为555 mm,生长系数(k)为0.17/a。由Pauly经验公式估算出其自然死亡系数(M)为0.37。由长度转渔获物曲线估算出其总死亡系数(Z)为1.23。江津江段长薄鳅资源开发率为0.70,超过了其资源最大开发率0.43,表明其资源已过度开发。由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估算出江津江段2007、2008和2009年长薄鳅年资源量分别为2 544尾/km(0.75 t/km)、2 405尾/km(0.42 t/km)和7 245尾/km(1.63 t/km),平均4 065尾/km(0.93 t/km)。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记录到了长薄鳅的最大个体(体长480 mm);本研究估算的长薄鳅总死亡系数和资源开发率较高,可能与江津江段的捕捞强度较高有关。建议加强长薄鳅种群动态长期监测,采取禁渔、人工增殖放流等措施促进资源恢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