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黑蝶贝苗种中间培育技术的初步研究

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黑蝶贝野生群体人工繁育苗种为研究材料,探索了大、小两种规格和不同吊养深度对黑蝶贝苗海区中间培育的影响。将壳长、体质量分别为(4.12±0.019)mm、(0.07±0.008)g,(2.02±0.012)mm、(0.03±0.005)g两种规格黑蝶贝吊养于2m、4m、5m区,每组黑蝶贝500枚,养殖水温23.09~29.77℃,养殖海区水深8~10m。每隔30d随机抽取50枚贝苗测量壳高、壳长、壳宽、体质量。经180d中间培育,壳长(4.12±0.019)mm的黑蝶贝生长速度明显大于壳长(2.02±0.012)mm的黑蝶贝,表明壳长(4.12±0.019)mm的黑蝶贝出池移入海区养殖较理想。同一规格贝苗在2m、4m、5m养殖水层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3个不同养殖水层中不同规格贝苗养殖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黑蝶贝苗种人工繁育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 黑蝶贝 苗种 中间培育 成活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时期牙鲆形态性状对体重影响的通径分析及曲线拟合研究

中国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8月龄与14月龄的养殖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体重(Y)和22个形态性状,对各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并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对各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进行通径分析。分别以进入回归方程的各形态性状作为自变量,体重为因变量进行曲线模型拟合,筛选最优拟合模型。结果显示:(1)在不同生长阶段,相同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性存在差异。(2)8月龄阶段,X_(18)(腹鳍基部到背鳍终点的直线距离)、X_4(体宽)和X_(11)(背鳍起点到臀鳍起点的直线距离)对体重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14月龄阶段,X_(18),X_(14)(背鳍终点到臀鳍终点的直线距离)和X_9(尾柄长)对体重的通径系数达到显著水平(P<0.05),由此可知,不同生长阶段,影响体重的形态性状不尽相同。8月龄和14月龄牙鲆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多元回归方程分别为:Y=-119.541+7.191X_(18)+10.135X_4+7.197X_(11);Y=-484.931+31.959X_(18)+81.928X_(14)-17.899X_9。(3)8月龄阶段,将回归模型中的3个自变量分别与体重进行模型拟合,最优拟合模型均为线性模型,分别为:Y=-117.866+15.724X_(18);Y=-94.579+24.763X_4;Y=-100.602+33.184X_(11);14月龄阶段,将回归模型中的3个形态性状分别与体重进行模型拟合,最优拟合模型均为幂函数模型,分别为:Y=0.036X_(18)~(3.063);Y=0.095X_(14)~(2.587);Y=62.249X_9~(1.584)。本次研究表明,在牙鲆的不同生长时期,影响体重的主要形态性状不同,两阶段适用的最优拟合模型也不同,这为牙鲆不同时期的选择育种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牙鲆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回归方程 模型拟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渤海石油污染对海区环境和海洋生物的影响研究

海洋湖沼通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调查环渤海湾多个海域表层海水、沉积物及海洋生物体中石油烃总量及苯并(a)芘的含量,研究了石油污染对海区环境和生物的影响。并通过分子荧光法和液相色谱法分别研究不同海洋环境中、同一海区不同生物品种中、不同海区相同生物品种中以及同一海区的环境和生物体中石油烃及苯并(a)芘含量的关系,分析不同海区石油烃污染状况,对比不同生物品种对石油烃的富集能力。结果表明,所监测海域生物体中石油烃和苯并(a)芘含量趋势均为:棘皮类>贝类>甲壳类>鱼类;调查海域海水中石油烃含量范围为(0.013~0.285mg/L),属轻度石油烃污染,;海洋生物中石油烃和苯并(a)芘含量范围分别为(0~57.2mg/kg)和(0~2.29μg/kg),样品中苯并(a)芘含量均低于限量值,石油烃超标率为6.7%,基本达到水产品食用安全标准。

关键词: 石油烃 苯并(a)芘 海水 沉积物 海洋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鲈鱼腌制过程中产胺菌的分离筛选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海鲈腌制加工过程生物胺产生菌的菌相,通过生物胺对培养基进行初筛,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析以,并通过VITEK 2菌种鉴定系统,对海鲈腌制加工过程中的产胺菌进行分离鉴定,研究了温度、p H和Na Cl浓度对产胺量较高的菌株生长和产胺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海鲈腌制加工过程中不仅存在假单胞菌(Pseudomonas)、弧菌(Vibrio)以及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等常见的产胺菌,而且还分离到新的产胺菌——麻疹孪生球菌(Gemella morbillorum)、琼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unii)、皮氏罗尔斯顿菌(Ralstonia pickettii)和格氏乳球菌(Lactococcus garvieae)。这些生物胺产生菌生长和产胺的最适温度是30℃,p H值对其影响不大,具有较高的耐盐性,100~200 g/L的食盐质量浓度可以抑制产胺菌的生长,100 g/L的食盐质量浓度下可以抑制组胺的产生,但200 g/L的食盐才可以抑制腐胺、尸胺和酪胺的形成。

关键词: 海鲈鱼 腌制加工 产胺菌 分离与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条石鲷早期鳞被的形成和初生鳞的发育

南方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茜素红染色法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早期发育阶段鳞片的形成和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显示条石鲷鳞片的起始中心有3个,分别是鳃盖后缘、侧线上方和尾柄处。在水温为24~27℃的人工培育条件下,20日龄在这3个起始中心最早出现鳞片,鳃盖后缘至胸鳍基部的鳞被向上下前后扩展,胸鳍后缘的侧线上方鳞被向下和向前后扩展,尾柄处的鳞被前后扩展,头顶部的鳞被向四周扩展,到40日龄时鱼体全身被鳞进入幼鱼期。通过观察还发现,鳞片向下方发育的速度快于上方,上下方向的发育速度快于前后方向。向前扩展到鳃盖后暂停,向后发育到达尾柄末端,最后出现鳞片的部位是鳃盖。条石鲷鳞片为栉鳞,较细小。在鱼体的同一时期同一部位,鳞片的大小存在较大的差异。初生鳞鳞嵴(环片)数目与发育阶段的关系可用二次方程表示。

关键词: 条石鲷 鳞被形成 初生鳞 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草药与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协同作用的研究进展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草药与益生菌以其安全、高效、无副作用等优点,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控及机体免疫力提高方面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两者均具有调控水质、促进生长、提高免疫力和调节微生物菌群等功能。中草药和益生菌在理论基础及应用中表现出极大的一致性,且有较好的协同作用,中草药富含的多种激素、氨基酸、糖类等可有效促进益生菌的增殖,而益生菌的消化代谢功能对中草药药效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两者之间的互作为联合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也开拓了一种全新的协同应用方式。本研究中就中草药与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中协同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两者未来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中草药 益生菌 协同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环境中不同Ca~(2+)浓度对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幼鱼生存生长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作为典型的盐碱湖泊,青海湖水钙离子浓度仅为同盐度海水的1/10。本试验采用单因子静态急性毒性和室内生长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Ca2+浓度对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幼鱼生存和生长的影响,以期了解适宜青海湖裸鲤幼鱼生长的钙离子浓度范围。结果表明:在Ca2+浓度为0~2431.10 mg·L-1(约为同盐度海水值的0~20倍)水体中,96 h内青海湖裸鲤幼鱼100%存活;在为期60 d的生长试验中,高Ca2+浓度组(1246.02±9.83)mg·L-1与低Ca2+浓度组(10.83±0.11)mg·L-1青海湖裸鲤幼鱼存活率均在95%以上,而体长、体重、体长绝对生长率、体重绝对生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20.65±1.62)mg·L-1(P<0.05),各指标的排列顺序依次为:高Ca2+浓度组<低Ca2+浓度组<对照组,高Ca2+浓度组的特定生长率仅为对照组的54.62%。综上所述,青海湖裸鲤幼鱼可耐受的Ca2+范围较广,但过低或过高的Ca2+浓度均会导致青海湖裸鲤生长缓慢,且高Ca2+浓度抑制效果更为明显。

关键词: 青海湖裸鲤 Ca2+浓度 生存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须骨舌鱼转录组EST-SSR标记开发与引物筛选

淡水渔业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MISA软件对双须骨舌鱼(Osteoglossum bicirrhosum)性腺转录组测序获得的188 461条Unigene进行SSR检测,结果在11 917个Unigene中共检测到SSR位点12 578个,其中包含2个及以上SSR位点的Unigene有633个。SSR的发生频率为6.32%,平均分布距离为9 949 bp。在筛选到的SSR位点中,优势重复基序为二核苷酸、三核苷酸和四核苷酸,其中二核苷酸重复基序数量最多,占总数的50.52%。重复基元类型共216种,其中数量最多的类型为二核苷酸重复AC/GT,占总数的20.66%。从所有筛选出的SSR位点中随机选取50个位点并运用Primer Premier 5.0设计引物,共有25对引物成功扩增出特异性产物,并且均在同科的美丽硬仆骨舌鱼(Scleropages formosus)的三个亚种中通用。结果表明,转录组测序产生的EST序列是开发SSR标记的有效来源,开发所得EST-SSR引物可用于双须骨舌鱼及其近缘物种遗传分析、遗传图谱构建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工作中。

关键词: 双须骨舌鱼(Osteoglossum bicirrhosum) 转录组 EST-SS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对水环境pH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盐碱池塘优势微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不同温度(20℃,25℃,30℃)和光照强度(2000 lx,4000 lx,6000 lx)组合条件下两种微藻对水环境pH的影响。结果显示,处于对数生长期的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均能使水环境pH上升。在本实验范围内,不同温度和光照强度组合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均能使水环境pH显著上升至9.50以上,在温度25℃、光照强度2000 lx条件下,藻密度达最大值1.1×10~7 cells/m L,水环境pH也达到峰值10.83;小球藻生长亦能使水环境pH的上升,并随温度升高、光照强度增强而增大,在温度30℃、光照强度6000 lx条件下,藻密度达最大值8.1×10~6 cells/m L,水环境pH也达到峰值7.73。通过ANCOVA分析,水环境pH和藻细胞密度呈正相线性相关,铜绿微囊藻水环境pH和藻细胞密度相关系数R~2=0.904,小球藻水环境pH和藻细胞密度相关系数R~2=0.903。与小球藻相比,同等藻密度的铜绿微囊藻更易使水环境pH显著上升(P<0.01),是池塘养殖水体pH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控制藻相方式进行水环境调控,从而防止池塘pH偏高提供了基础数据。

关键词: 铜绿微囊藻 小球藻 温度 光照强度 pH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鳍东方鲀(Takifuguru bripes)雌、雄个体的形态特征比较

渔业科学进展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比较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雌、雄个体的形态差异,基于主成分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和T检验的方法,以红鳍东方鲀雌、雄群体的17个比例性状为分析对象进行研究。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反映形态特征信息的综合性指标—主成分1、主成分2和主成分3,贡献率分别为46.776%、27.668%和7.122%,3个主成分累积的贡献率为81.566%,两个群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偏离;判别分析结果显示,根据各变量对判别函数的贡献大小,筛选出两个比例性状,即体宽/体长、体周长2/体长,利用这两个性状建立起红鳍东方鲀的雌、雄判别模型,对雌、雄共72个个体的判别准确率为81.9%;T检验结果显示,体宽/体长在红鳍东方鲀两性群体间差异极显著(P<0.01),体周长2/体长在红鳍东方鲀两性群体间差异显著(P<0.05)。综合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红鳍东方鲀雄性与雌性相比,体形较宽,体周长2较长。红鳍东方鲀雌、雄的形态差异为繁育和选育过程中的性别鉴定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红鳍东方鲀 生物多元统计 雌雄判别 形态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