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软烤贻贝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的控制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模拟软烤贻贝加工过程,对工艺参数(温度和时间、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以及p H)和微生物变化(细菌数量与组成)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了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的控制。结果表明,软烤贻贝加工中菌落总数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而耐热菌数只是略有降低,说明3次热冷交替主要杀灭的是非耐热菌,并且成品残存菌数在300CFU/g内,经鉴定主要是蜡样芽孢杆菌。温度和时间以及水分活度(或水分含量)的控制显著影响着菌落总数的变化,但p H无显著影响主要是协同效应。焙干和烘烤阶段、调味浸渍过程分别是水分含量和水分活度、p H控制的关键工序,可以确定为微生物危害控制的关键控制点,此外安全生产全过程温度和时间要严格控制,尤其3次热冷交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威海近海人工鱼礁区沉积环境要素的时空分布与沉积物质量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 》 2016 CSCD
摘要:为了解威海近海人工鱼礁区的沉积环境质量,对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沉积要素的含量进行了分析,并对其进行污染评价。根据2011年11月,2012年4月、6月、8月、11月和2013年6月、8月共7个航次沉积环境要素调查资料,分析了威海近海人工鱼礁区表层沉积物中总氮、总磷、有机碳和硫化物含量的分布特征,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对沉积物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海域表层沉积物中总氮、总磷、有机碳和硫化物的含量均较低,且有机碳和硫化物的含量均符合GB18668—2002《海洋沉积物质量》中的第一类标准,并呈现出明显的月际变化。单因子污染指数分析表明硫化物和有机碳未对研究海域沉积物产生污染。内梅罗污染指数分析海域沉积物质量的结果表明,研究海域沉积物质量等级为Ⅰ级,且鱼礁区和对照区表层沉积物质量无显著差别。
关键词: 威海近海 总氮 总磷 有机碳 硫化物 单因子污染指数 内梅罗污染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斜带石斑鱼(♀)×鞍带石斑鱼(♂)杂交子代(青龙斑)消化系统的早期发育
《动物学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鞍带石斑鱼(E.lanceolatus)(♂)杂交子代(青龙斑)仔、稚、幼鱼的消化系统发育,描述了其消化器官发育过程和组织学结构特征,充实青龙斑生物学研究文库,为其发育生物学研究和苗种培育提供技术支撑。青龙斑苗种培育于2012年6~8月期间进行。水温为(30±1)℃,盐度为28±1。利用形态学和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出膜后0~40日龄幼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观察和研究。消化系统发育可划分为内源性营养、混合营养和外源性营养3个阶段:0至3日龄为内源性营养阶段,初孵仔鱼消化管为一简单的直形管,卵黄囊大,椭圆形,口和肛门尚未与外界相通;口腔中出现鳃弓的雏形,3日龄仔鱼食道由2~3层的复层立方上皮细胞组成,形成较低的褶皱;胃与小肠和食道的分界明显,上皮由单层柱状细胞组成;肠道分化,肛门开通体外,开始摄食;肝细胞团和胰腺细胞团形成。4~5日龄为混合营养阶段,6日龄之后进入外源性营养阶段,卵黄囊已经完全被吸收,前、中、后肠和直肠区分明显,肠黏膜上皮中出现少量的杯状细胞,由肠腔面向深层依次可以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和浆膜层,肌层不明显。至25日龄,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已经较为完善。38日龄时,胃、幽门盲囊、肠以及直肠各段分界明显,黏膜褶皱高度为前肠>中肠>后肠;肌层厚度为后肠>前肠>中肠;消化道和消化腺组织结构与成鱼基本相同。青龙斑的消化系统发育和分化是与其生理功能的逐步完善同步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棘头梅童鱼食物组成和摄食习性的季节变化
《应用生态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棘头梅童鱼是长江口水域的常见小型经济鱼类,具有一定的捕捞价值.为了解长江口棘头梅童鱼食物组成和摄食习性的季节变化,本研究利用胃含物分析法对2013年11月—2014年8月在长江口水域捕获的棘头梅童鱼样本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棘头梅童鱼全年摄食的饵料生物有8目30种,其中虾类(游泳亚目)是主要饵料生物,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为38.5,优势指数(Ip)为79.1;其次为糠虾目和磷虾目.全年饵料生物中的主要优势种类为葛氏长臂虾、安氏白虾、脊尾白虾、长额刺糠虾、短额刺糠虾、光背节鞭水虱和中华哲水蚤等.饵料生物优势种存在季节差异,春季和夏季的主要优势种均为葛氏长臂虾、安氏白虾和短额刺糠虾,秋季主要优势种为长额刺糠虾、短额刺糠虾和脊尾白虾,冬季主要优势种为葛氏长臂虾、中华哲水蚤和中华假磷虾.长江口棘头梅童鱼全年空胃率为10.4%,冬季最高,秋季最低;全年平均胃饱满系数为0.6%,冬季最低,春季最高,摄食习性存在季节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红酵母的液体培养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 2016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提高海洋红酵母的液体高密度培养方法。方法在摇瓶培养条件下,测定温度、pH、装液量、接种量及摇床转速对海洋红酵母BY2菌株生长的影响,进一步放大培养至50L发酵罐,在培养过程流加氨水以控制pH稳定在5.3~5.5的条件下,考察不同葡萄糖浓度对海洋红酵母BY2菌株发酵菌量的影响。结果摇瓶最适培养条件为温度25℃,pH 5.5,接种量8%、装液量40mL/250mL三角瓶、摇床转速200r/min,在此培养条件下,24h时菌量达到8.9×108 CFU/mL;扩大至50L发酵罐,葡萄糖初始浓度为40、60、80、100g/L各罐20~24h时的菌量相应达到26.6×108、29.5×108、47.8×108、66.8×108 CFU/mL。结论提高初始葡萄糖浓度,流加氨水稳定发酵过程的pH,可以显著提高BY2菌株的发酵菌量。
关键词: 海洋红酵母 液体培养 最适条件 葡萄糖初始浓度 控制pH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条件性诱导转基因斑马鱼卵细胞的凋亡和消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构建针对斑马鱼Danio rerio卵细胞的可诱导消融品系,并了解其卵巢组织在条件诱导下的去除规律和特性,为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材料基础。【方法】利用Tol2转座系统建立卵细胞特异表达硝基还原酶(Nitroreductase,NTR)的转基因斑马鱼品系;通过定期采样,连续观察、解剖、组织切片等方法研究甲硝唑(Metronidazole,Mtz)对成熟雌鱼外观及卵巢结构的影响;冰冻切片结合TUNEL检测,了解条件性诱导对卵巢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获得囊胚细胞具特异荧光标记的转基因鱼,并形成稳定遗传品系。经Mtz诱导,该品系成熟雌鱼卵巢结构逐步退化、萎缩,卵母细胞渐渐消融,提示NTR在卵细胞特异表达;检测发现Mtz可导致卵细胞的凋亡,推测卵巢的组织变化为细胞凋亡所致;撤销Mtz胁迫卵巢可再生并恢复生育功能,说明卵巢的消融过程是可逆的。【结论】获得的转基因斑马鱼可通过条件诱导实现卵巢消融与再生。
关键词: 斑马鱼 卵巢 卵细胞 消融 nfsB基因 硝基还原酶 甲硝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投喂方式对鳙形态特征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不同投喂方式对鳙形态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了传统形态度量法和框架分析法构建了31个反映体型的形态比例性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等统计方法对4种投喂方式下,施肥(组A)、施肥+1/2投饲(组B)、施肥+投饲(组C)、投饲(组D)总共56尾鳙的这些性状进行分析比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处理组间头高/体长、4–6/体长、5–6/体长、5–8/体长等7个比例性状无显著差异,其他24个性状差异显著,但头长/体长在组A、组C和组D中无显著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处理组分成2支,其中组A单独聚为一支,而组B、组C和组D共同聚为一支。主成分分析构建了7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了94.6%,其散点图显示,组B、组C和组D部分样本重叠在一起,与组A完全分开。以Bayes逐步判别分析方法选用了6个判别效果较好的比例性状,建立了4个种群的判别函数,不同处理组鳙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2.7%、87.5%、64.3%和87.5%,说明了本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投饲养殖方式下鳙形态特征发生显著变化,但头部相关的主要比例性状无显著差异,头部至背鳍躯干部距离显著增大,形成了头部偏小的假象。本研究首次以数据结果阐释投饲养鳙仍符合人们喜食的大鱼头特征,为该养殖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富罗非鱼对饲料亚油酸的需要量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初始体重为(60.98±3.82)g的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630尾,随机分成7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饲喂亚油酸含量分别为0.07%(对照组)、0.36%、0.61%、1.03%、2.00%、3.00%和4.15%的7种半纯化等能等氮饲料10周。结果表明,鱼体增重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均在亚油酸水平为1.03%时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且均在饲料亚油酸水平为2.00%时达到最大。经二次回归分析,饲料亚油酸水平为2.49%和2.66%时吉富罗非鱼分别获得最大增重率和最高饲料效率。通过折线回归发现饲料亚油酸水平为1.02%时,吉富罗非鱼获得最大蛋白沉积。肝体比和脏体比均随亚油酸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当饲料亚油酸含量为0.61%~4.15%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亚油酸添加组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当饲料亚油酸含量为1.03%~4.15%时,肝和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饲料亚油酸水平升高,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变化趋势一致,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经二次回归分析亚油酸水平为1.63%时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最低;各亚油酸添加组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在饲料亚油酸含量为1.13%时达到最大(P<0.05);当饲料亚油酸水平为1.03%~4.15%时,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饲料中饱和脂肪酸(∑SFA)含量下降,吉富罗非鱼肌肉和肝脏∑SFA含量均呈下降的趋势;随饲料亚油酸水平增加,肌肉和肝脏的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 PUFA)含量呈上升趋势,肌肉和肝脏的∑n-3 PUFA含量呈下降趋势。综上所述,初始体重为(60.98±3.82)g的吉富罗非鱼饲料亚油酸需要量为1.02%~2.6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北省长湖浮游植物优势种生态位分析
《湖泊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对长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调查分析,使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公式和Levins重叠公式测定长湖浮游植物优势种的生态位指数,分析浮游植物站点分布和环境因子的变化与生态位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整个区域以蓝藻门和绿藻门的种类为主,优势种种类和密度随季节变化,表现出1~2个种类成为主要优势种,在丰度、优势度和生态位宽度上远大于其他优势种的特征.依据优势度指数和生态位宽度将优势种分为3类;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扭曲小环藻(Cyclotella comta)作为4个季节优势种,占据更多的资源位点,有更大的生态位宽度,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蓝藻门的两栖颤藻(Oscillatoria amphibia)在夏季成为主要优势种,其丰度远大于其他种类,但受到种间竞争及高等水生植物的抑制,没有在竞争中取得绝对优势.其他种在不同季节此消彼长,但仅在若干季节成为优势种.海子湖区周围的进出水口及马洪台区、圆心湖区的围网养殖会直接影响水体中总氮、总磷浓度,进而改变浮游植物优势种在各区域的分布,使用t检验证实了这种差异.环境因子与优势种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水温、N/P比是影响浮游植物优势种分布的重要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中南部海域春秋季鸢乌贼繁殖生物学特征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012年9月(秋季)与2013年3月(春季)在南海中南部采集的4 016尾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样本为基础,对南海中南部鸢乌贼繁殖生物学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春、秋两季鸢乌贼雌雄个体比例均为1∶1;性腺发育为春季Ⅰ、Ⅱ期所占比例较高,秋季Ⅱ、Ⅲ期所占比例较高;性腺成熟度指数(GSI)表现为秋季高于春季,雄性高于雌性的变化规律;在成熟雌性个体中,当胴长<141 mm或>150 mm时,GSI均随胴长的增长而升高,其中121~140 mm胴长组GSI最高,高达9.71;春、秋两季鸢乌贼个体绝对繁殖力变动范围分别为63~97 074粒和24~60 378粒,均值分别为8 635粒和10 234粒,秋季鸢乌贼繁殖能力较春季强;鸢乌贼个体绝对繁殖力与胴长、体质量、纯体质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鸢乌贼成熟卵径范围为400~1 200μm,均值为(769±261)μm。结果表明,鸢乌贼的卵径小,属异步成熟、分批产卵类型,具有较强的繁殖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