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鲤疱疹病毒3型研究进展
《病毒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鲤疱疹病毒3型(Cyprinid herpesvirus 3,CyHV-3)是引起高度传染性锦鲤疱疹病毒病(Koi herpesvirus disease,KHVD)的病原,该病毒自1997年首次报道以来,在全球多个国家传播、流行,范围覆盖亚洲、欧洲、北美及非洲多个国家,给鲤鱼及锦鲤养殖业造成无可估量的经济损失。本文就鲤疱疹病毒3型的病原学、流行病学、感染机制、诊断及防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鲤疱疹病毒3型基础研究和疾病防控策略的建立提供参考信息。
关键词: 鲤疱疹病毒3型(CyHV-3) 锦鲤疱疹病毒(KHV) 锦鲤疱疹病毒病(KHVD) 异疱疹病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哲罗鲑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原核表达及活性鉴定
《水产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哲罗鲑IGF-Ⅰ,实验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武反应(RT-PCR)方法,从哲罗鲑肝脏的总RNA中扩增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的cDNA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序列.利用原核表达载体pS构建重组表达质粒(IGF-Ⅰ/pS),并将其转化到宿主大肠杆菌Rosetta后经IPTG诱导获得重组哲罗鲑IGF-I蛋白.经SDS-PAGE电泳检测,在35~50ku有条带与预期相符,且重组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包涵体经变性/复性实验后,获得纯化的IGF-Ⅰ融合蛋白.ELISA鉴定结果显示,目的蛋白能特异性识别抗鱼类IGF-Ⅰ抗体,表明获得了具有免疫活性的哲罗鲑IGF-Ⅰ蛋白.细胞增殖实验(MTT法)结果显示,重组IGF-Ⅰ蛋白对大麻哈鱼胚胎细胞(CHSE-214)、鲤上皮细胞(EPC)及虹鳟性腺细胞(RTG-2)均有显著促增殖作用,表明获得的重组IGF-Ⅰ蛋白具有细胞水平的生物活性.本研究为深入了解IGF-Ⅰ在哲罗鲑生长发育中的调控机制及绿色高效促生长制剂的研发奠定基础.
关键词: 哲罗鲑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原核表达 生物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表层及温跃层环境变量的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栖息地适应性指数模型比较
《海洋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量化比较海表层环境及温跃层环境对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渔场分布的影响程度,本研究采用2010-2012年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延绳钓渔船实际生产统计数据,结合卫星遥感所获取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和海表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数据以及Argo浮标所获取的温跃层上、下界水温和深度数据,运用外包络法分别构建了基于海表层环境变量、温跃层上界环境变量以及温跃层下界环境变量的3种栖息地适应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基于海表层环境变量的HSI模型,HSI>0.6时所占产量比重为70.04%,投钩数量比重为70.86%,HSI>0.8时所占产量比重为24.92%,投钩数量比重为25.79%;基于温跃层上界环境变量的HSI模型,HSI>0.6时所占产量比重为82.17%,投钩数量比重为80.95%,HSI>0.8时所占产量比重为33.24%,投钩数量比重为32.69%;基于温跃层下界环境变量的HSI模型,HSI>0.6时所占产量比重为81.01%,投钩数量比重为81.54%,HSI>0.8时所占产量比重为43.51%,投钩数量比重为43.73%。研究发现,基于温跃层上界和下界环境变量的两个HSI模型预报精度明显高于基于表层环境变量的HSI模型,且基于温跃层下界环境变量的HSI模型预报精度高于基于温跃层上界环境变量的HSI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海表层环境,温跃层环境,尤其是温跃层下界环境特征对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资源分布的影响更为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电子鼻与HS-SPME-GC-MS技术分析不同处理方式腌干带鱼挥发性风味成分
《水产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不同生产工艺对腌干带鱼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实验采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新鲜带鱼、传统和发酵腌干带鱼的风味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电子鼻能对不同处理方式腌干带鱼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有效区分,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96.44%,第二主成分贡献率为2.60%。采用HS-SPME-GC-MS法在新鲜带鱼、传统腌干带鱼和发酵腌干带鱼中分别检测出27、45和56种挥发性物质,醛类、醇类和酮类是构成腌干带鱼挥发性风味差异的主要化合物。研究表明,鱼肉的特征风味物质包括己醛、苯甲醛、辛醛、(E,E)-2,4-庚二烯醛、1-辛烯-3-醇、己醇、3-甲基丁醇、3-羟基-2-丁酮和三甲胺等。新鲜带鱼以鱼腥味和水果香味为主,传统腌干带鱼以脂肪味、蘑菇—泥土味和水果香味为主,而发酵腌干带鱼的奶油味、青草—脂肪味和水果香味更加浓郁,味觉分布更加均匀。
关键词: 带鱼 腌干 挥发性成分 电子鼻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大鲵生长激素受体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性腺转录组测序获得的生长激素受体(GHR)基因部分序列,克隆获得基因全长2992 bp,开放阅读框1812 bp,编码604个氨基酸,该蛋白具有高度保守的FGEFS基序与BOX框。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大鲵GHR氨基酸序列与两栖类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同源性最高,蜥形纲锦龟(Chrysemys picta bellii)次之,哺乳类水牛(Bubalus bubalis)和鱼类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最低。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GHR基因在肝中表达最高,肌肉、垂体、肾、性腺中的表达量次之,其他各组织表达量较低。在精巢发育早期GHR表达较高,随后表达量逐渐降低,在卵巢中表达量随时间增长而增加;17α-甲基睾丸酮(MT)与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LE)短暂处理后GHR基因在脑与卵巢中表达量发生变化,MT处理后,脑与卵巢中GHR表达量增加,LE处理后脑与卵巢中表达量降低。研究表明,GHR基因在大鲵性腺发育中可能发挥作用,且MT与LE可能通过不同的途径调节GHR基因的表达。
关键词: 中国大鲵 生长激素受体(GHR) 克隆 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注射LHRH-A_2对刀鲚的催产效果及其雌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水产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丰富刀鲚人工繁殖理论,探明LHRH-A2对刀鲚的催产效果及其雌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本研究以2冬龄人工养殖刀鲚为研究对象,通过注射LHRH-A2进行人工催产,并分析催产效果;同时应用放射性免疫、化学发光等方法,对人工催产过程中刀鲚雌鱼的血液生化指标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按照雌鱼30μg/kg、雄鱼减半的剂量注射LHRH-A2,刀鲚亲鱼死亡率为16.67%±3.34%;存活刀鲚亲鱼群体中,效应时间为21~24 h,催产率为83.33%±3.34%,受精率为75.06%±6.19%。注射催产素21 h内,血浆中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催乳素(prolactin)、甲状腺素(thyroxine,T4)、皮质醇(cortisol)、总蛋白(total protein,TP)、乳酸(lactate)在人工催产过程中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三碘甲腺原氨酸(three iodine thyroid,T3)、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Cl–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渗透压(osmotic pressure)、K+、Na+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比较以上血浆指标在产卵组和未产卵组的实验结果,产卵组形成高皮质醇、TP、TG、渗透压、Na+、K+的血浆环境和低E2、催乳素、乳酸、T4、T3、Cl-、ALT、AST的血浆环境,而未产卵组的这些指标与产卵组相反。结果表明,人工催产过程对肝脏、肾脏等正常功能造成了影响,从而抑制催产素LHRH-A2对卵子的正向调控作用。本研究初步揭示了人工催产应激对刀鲚雌鱼成功排卵的影响机制,为进一步优化刀鲚的规模化人工繁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刀鲚 LHRH-A2 催产效果 催产应激 血液生化指标 雌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压静电场结合冰温气调保鲜技术对罗非鱼鱼片品质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研究了高压静电场结合冰温气调保鲜技术对罗非鱼鱼片的保鲜效果,通过罗非鱼片贮藏过程中肉汁渗出率、菌落总数、感官品质、色差值、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脂质氧化(TBA)、p H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比较3.8 kV、1.8 kV、0 V高压静电下罗非鱼肉品质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高压静电场能够显著改善鱼肉的品质,贮藏至第30天,样品无异味,感官品质良好,可显著抑制肉汁渗出;可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挥发性盐基氮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鱼肉内脂肪氧化,具有较好的保鲜效果。总体上3.8 kV高压静电对鱼肉的保鲜效果优于1.8 kV高压静电,可延长肉片的保质期至30 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循环水养殖系统在凡纳滨对虾种虾养殖中的应用效果初探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循环水养殖系统在凡纳滨对虾种虾养殖中应用较少,本研究应用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殖凡纳滨对虾种虾,设定4个不同的养殖密度(30、40、50、65尾/m2),初始体重:(0.102±0.008)g,研究凡纳滨对虾种虾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生长情况。养殖期间定时对对虾体重和水体指标(氨氮、亚硝酸氮、pH、水温、微生物)进行分析测定。通过对各项数据分析表明:低密度组(30、40、50尾/m2)凡纳滨对虾体重增长较快,各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3.83±0.03)%、(3.87±0.01)%、(3.81±0.03)%,绝对增重率分别为(0.201±0.009)、(0.214±0.004)、(0.194±0.009)g/d,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密度组(65尾/m2)的凡纳滨对虾体重增长较慢,特定生长率和绝对增重率分别为(3.41±0.02)%和(0.107±0.004)g/d,该结果与低密度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低密度组中凡纳滨对虾养殖水体的水质指标要优于高密度组,4个密度组中氨氮、亚硝酸氮、绿菌均维持在安全浓度范围内,仅仅黄菌数量略高。综合分析,采用该养殖系统养殖凡纳滨对虾的最优密度为50尾/m2。因此,本研究可为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殖凡纳滨对虾种虾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春季黄海不同粒级浮游生物的脂肪酸组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比较分析了2015年冬季1月和春末5月黄海不同粒级浮游生物的脂肪酸组成,旨在对不同粒级网采浮游生物营养价值进行评价,为海洋鱼类营养补充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结果显示,冬、春两季,ω3多不饱合脂肪酸(ω3PUFA)、二十碳五稀酸(EPA)、二十二碳六稀酸(DHA)、20:1+22:1的相对含量以较大粒级浮游生物(500~2000μm)较高;而16:0、18:0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以<500μm粒级浮游生物较高。冬季各粒级浮游生物的总饱和脂肪酸(SFA)相对含量均高于春季相应值,但MUFA、PUFA、16:1ω7、EPA、DHA、20:1+22:1的相对含量却低于春季。多元对应分析显示,环境因子中海水温度与100~1000μm粒级浮游生物的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PUFA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对比冬、春季浮游生物脂肪酸组成与黄海主要经济鱼类的脂肪酸营养组成,初步认为,在冬季,可为鱼类生长提供足够营养的浮游生物的粒级范围相对较窄,主要是>500μm粒级的较大型的浮游生物,而在春季,该类浮游生物的粒级范围较广,100~2000μm的浮游动物都可作为鱼类早期生长的有效饵料来源。由此初步推论,浮游生物食性仔稚鱼食物来源的粒级范围在春季比冬季更为广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动态力学分析方法的渔用纤维适配性研究
《海洋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动态力学分析(DMA)方法研究了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高密度聚乙烯(HDPE)、尼龙(PA)、聚丙烯(PP)、涤纶(PET)、中高分子量聚乙烯(MHMWPE)等6种常用渔用纤维材料的低温适配性及外部介质对其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测定了样品的动态力学性能参数。结果表明:当测试温度由-20℃升至30℃时,几种渔用纤维材料的拉伸模量均下降。其中,UHMWPE、PET纤维具有较低的变化率,而PP单丝具有最高的变化率。DMA分析结果表明,纤维在使用温度区间或附近出现玻璃化转变峰或与结晶相关的α转变峰,使用温度区间纤维的力学性能对温度的敏感性高。若使用温度区间距离转变峰值对应温度远,则对温度的敏感性低。在水介质中,与UHMWPE纤维相比,PA分子链由于酰胺亲水基团的存在吸收了更多水分,模量下降更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