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中国近海多毛纲底栖类群目与科水平的分类

生物多样性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多毛纲为环节动物重要类群,具有重要的生态与经济意义。多毛纲的分类体系一直处于变化中。本文根据前人支序分类等研究成果,综合《中国动物志》等资料,整理了我国近海多毛纲底栖类群目与科的分类检索。根据Rouse和Fauchald(1997)的分类系统,中国近海多毛纲的底栖类群可分为头节虫目(Scolecida)、海稚虫目(Spionida)、蛰龙介目(Terebellida)、缨鳃虫目(Sabellida)、叶须虫目(Phyllodocida)和矶沙蚕目(Eunicida)。基于头部、躯干部等附属物形态特征,整理建立了中国近海多毛纲底栖类群上述六目至科的分类检索表,考证了该分类方法,总结了近年来我国近海多毛纲的研究和分子生物学对多毛纲系统演化的贡献。

关键词: 多毛纲 底栖生物 分类检索 系统演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壁碳纳米管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织纹螺中河豚毒素

南方水产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织纹螺中河豚毒素(TTX)的方法,样品用1%乙酸甲醇溶液提取,调节pH至8.5~9.0后,采用碳纳米管净化处理后上机测定。以乙腈和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经Amide柱梯度洗脱,以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MRM)测定,外标法定量。在0.3~50 ng·mL~(–1)质量浓度范围内,相关系数(R)大于0.999,加标回收率为83.7%~91.4%,相对标准偏差为2.3%~8.6%,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3μg·kg~(–1)和1μg·kg~(–1)。该方法适用于织纹螺中TTX的检测。

关键词: 河豚毒素 织纹螺 多壁碳纳米管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法 固相萃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苏北浅滩海底地下水排放及其对海域营养盐通量的贡献

海洋与湖沼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底地下水排放(SGD)是近海海域的一个重要的营养盐来源。本研究借助多种天然镭同位素对春季苏北浅滩海域的SGD及其携带入海的营养盐通量进行量化评估。研究发现:苏北浅滩海域的~(224)Ra、~(223)Ra和~(226)Ra等镭同位素的浓度水平较高,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趋势;根据~(224)Ra/~(226)Ra的"表观年龄模型"估算的水龄的分布情况推断,春季该海域表层水体主体流向为东北向,流速约为0.1m/s,这与前人物理海洋数值模拟结果一致;最终利用226Ra质量平衡模型发现海域的SGD通量为(46±29)cm/d,由其携带入海的溶解态无机氮、磷、硅营养盐(DIN、 DIP、 DSi)等的通量分别为(2.6±3.1)×1~09、(3.0±2.5)×10~6和(5.5±4.2)×10~8mol/d。

关键词: 苏北浅滩 水龄 海底地下水排放(SGD) 营养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典型海岛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防治措施

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8

摘要:文章通过对82个海岛地质灾害普查资料分析,总结了我国典型海岛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和分布特征。我国海岛主要存在滑坡、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湿地退化、水土流失、沙滩泥化等多种地质灾害类型,其中以滑坡、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和滨海湿地退化最为典型,分布较广。针对海岛主要地质灾害提出了滑坡崩塌、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滨海湿地退化等具体的防治措施,这样有利于海岛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也可为海岛防灾减灾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海岛 地质灾害 海岸侵蚀 海水入侵 生态环境 防治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电流密度对电化学处理水产养殖废水效率的影响

渔业现代化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电化学处理中电流密度对养殖废水净化效果的影响,重点考察了4组电流密度(2、4、8和12m A/cm~2)对水体脱氮、杀菌消毒、三氯甲烷生成以及电流效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产生的副产物、反应能耗等方面展开分析。结果显示:电流密度上升可加快污染物的去除,随着电流密度上升,氨氮(NH_4~+-N)去除率由46.9%提高到97.8%,亚硝酸盐氮(NO_2~--N)去除率由32%增至95.5%,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由25.7%上升到73.1%;电解过程产生的游离氯和升高的氧化还原电位在杀菌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电流密度下反应40 min均达到100%杀菌率,电解后一段时间内,随着游离氯质量浓度的逐渐下降,细菌数量表现为指数方式增长;电流效率由2 m A/cm~2时的33.3%,逐渐下降到12 m A/cm~2时的15.5%,电流效率的降低同时导致水处理能耗的增加。研究表明:电化学技术在养殖废水处理中发挥了良好作用,选择合适的电流密度对提高处理效率和降低能耗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电化学水处理技术 养殖废水 电流密度 脱氮 杀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混合机检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农业科技 2018

摘要:饲料混合机是饲料生产系统一个非常重要的设备,准确的混合工艺是生产安全饲料的保障。混合机检测受自然因素、仪器设备和操作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提高检测准确性、减少干扰是混合机检测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饲料混合机检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以期为饲料混合机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混合机检测 存在的问题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HDPE圆形网箱单点系泊与多点系泊受力特性模拟分析比较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摘要:基于建立的网箱整体数学模型,以40 m周长的单点系泊(Single-point mooring)HDPE重力式圆形网箱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波浪和流速组合条件下的网箱波流力、锚绳力进行了数值计算,并与传统多点系泊(Multiple-points mooring)网箱受力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水深、网衣高度对两种系泊形式网箱锚绳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在纯波还是波流共同作用条件下,单点系泊网箱所受的波流力均要小于多点系泊网箱情况。在纯波条件下,两种系泊形式网箱所受的锚绳力相差较小。但在波流组合条件下,单点系泊网箱所受的锚绳力约为多点系泊网箱锚绳力的1.5倍。两种系泊形式网箱锚绳力均随着网衣高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水深的增加而减小。当水深从20 m增加到50 m时,单点系泊网箱锚绳力减小幅度29%以上,这为今后我国深水网箱的深水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 深水网箱 单点系泊 波流 锚绳受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绥芬河三块鱼不同群体的种属划分及起源

中国水产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明确中国绥芬河三块鱼属(Tribolodon)鱼类的分类地位及其起源,本研究依据表型和洄游产卵时间,将珠星三块鱼(Tribolodon hakonensis)、三块鱼(T.brandtii)及二者疑似杂交种与日本珠星三块鱼共53尾样本的COI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和比较。COI有效序列长度为637 bp,共检测到8种单倍型,其中三块鱼独享4种、珠星三块鱼独享3种、日本珠星三块鱼独享1种;疑似杂交种虽与三块鱼共享2种单倍型,却有80%的个体的单倍型与珠星三块鱼主效单倍型一致。系统进化分析显示,珠星三块鱼与珠星三块鱼南方型(sourthern forms of T.hakonensis)聚为一支,日本珠星三块鱼与珠星三块鱼北方型(northern forms of T.hakonensis)聚为一支,三块鱼(T.brandtii)单独聚为一支,由此可以确定日本海大彼得湾经俄罗斯滨海区溯河到中国河区产卵的三块鱼实为珠星三块鱼南方型和三块鱼。遗传距离结果显示,珠星三块鱼南方型和北方型的遗传距离为0.023,符合COI类群间的划分依据(>0.02),支持将它们划分为两个有效种或亚种更妥当。依据COI分析结果,推测珠星三块鱼南方型和三块鱼存在杂交的可能性,提出了三块鱼野生种质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绥芬河 三块鱼 杂交种 COI基因 系统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AFLP标记研究长江靖江段日本鳗鲡群体遗传多样性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长江靖江段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种群遗传结构,通过AFLP分子标记技术首次对靖江71尾日本鳗鲡的种群遗传多样性结构进行研究,筛选了9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对不同月份、不同规格的日本鳗鲡样本进行分子标记。结果表明:筛选的9对选择性扩增引物共获得216个多态位点,比例最高为98.15%,最低为91.20%,日本鳗鲡不同月份间的多态位点比例平均为95.06%,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277 2,Shannon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433 2;小规格组A组(体长<400 mm)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大规格组B组(体≥400 mm)。采用AMOVA分析组间和个体间的变异成分组成,以确定该江段日本鳗鲡的遗传结构变异来源,结果显示,本研究中80%以上的变异主要来源于个体间。研究表明,靖江段日本鳗鲡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群体间的分化程度相对较弱,个体间存在基因交流。

关键词: 日本鳗鲡 种群遗传结构 遗传距离 AMOVA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鲜大黄鱼优势腐败菌碳源利用的差异性分析

食品科学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新鲜大黄鱼在不同温度下优势腐败菌对碳源的利用及动力学的差异性,设定在5、25℃温度条件下,通过感官及理化指标确定其货架期终点,使用MIDI气相色谱对分离的腐败菌进行初步鉴定,通过菌相变化确定优势腐败菌,再使用16S RNA分子鉴定对优势腐败菌定种。利用Biolog系统测定其碳源利用的差异性,通过Gompertz方程对其碳源利用曲线进行拟合,求解其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新鲜大黄鱼在5、25℃时的货架期分别为(9.0±1.0)、(1.0±0.11)d;分离的优势腐败菌分别为腐败希瓦氏菌和河流弧菌;5℃时腐败菌总体碳源利用率低于25℃;5℃时腐败希瓦氏菌颜色平均变化率大于河流弧菌;25℃时小于河流弧菌。在5℃条件下,腐败希瓦氏菌主要利用的碳源为单糖、多糖、羧酸、酯类;河流弧菌利用的碳源为单醣、多糖、氨基酸和羧酸;在25℃条件下,腐败希瓦氏菌和河流弧菌主要利用的碳源为单醣、多糖、氨基酸和羧酸。结论:温度影响腐败菌的碳源利用率,不同腐败菌的碳源利用存在差异性,通过调节温度、改变底物碳源等环境因子可以达到抑菌目的,从而延长新鲜大黄鱼的货架期。

关键词: 新鲜大黄鱼 优势腐败菌 碳源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