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用GGE双标图分析区域试验中小豆品系的高产稳产性及适应性
《农学学报 》 2013
摘要:为了准确评价小豆品系的高产、稳产性和适应性,采用GGE-Biplot软件对2009—2011年10个小豆品种在19个试点的国家区域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豆品系‘保200112’属于高产、稳产性较好的品系;产量一般可达到1682.5kg/hm2,在适宜条件下具有3302.3kg/hm2的高产潜力。在所有试点中,山西大同最具有代表性,陕西延安的鉴别力较好。因此,用双标图法可以直观、简便、有效地显示品种的高产、稳产性和试点的鉴别力,提高区域试验的准确性和效率,为国家小豆品种鉴定与推广提供了参考依据。


甘蓝型油菜BnDGAT1基因表达的特异性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从甘蓝型油菜中克隆获得了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基因(DGAT),命名为BnDGAT1,并对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蛋白结构域和系统进化树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包含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等多个功能结构域,并具有8个疏水跨膜结构区。系统进化分析表明,BnDGAT1与芥菜、拟南芥、旱金莲中DGAT1系统进化关系相对较近。利用定量PCR对BnDGAT1基因的RNA转录表达分析表明,在不同组织和角果的不同发育阶段,BnDGAT1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且在角果不同发育阶段,其RNA转录水平随着角果发育的成熟表达明显下调。


营养水平对特×寒杂种母羊繁殖性能和发情效果的影响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 2013
摘要:选择健康无病、体况中等、体重接近的杂一代(特克塞尔羊♂×小尾寒羊♀)妊娠母羊(3~5岁)30只,根据年龄体重将其随机分为3组:试验Ⅰ组(低能量组),试验Ⅱ组(中等能量组),试验Ⅲ组(高能量组)。研究不同能量水平日粮对杂交母羊妊娠后期的母羊体重、产羔性能,哺乳期母羊的哺乳性能,断奶后母羊的发情率和受胎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在妊娠后期,Ⅰ、Ⅱ、Ⅲ组母羊本身的增重分别为-4.32 kg±1.65 kg、3.40 kg±2.69 kg、6.41 kg±3.48 kg(Ⅰ、Ⅱ、Ⅲ组间均差异极显著(P<0.01);Ⅰ、Ⅱ、Ⅲ组羔羊的平均初生重依次为4.08 kg±0.78 kg、4.25 kg±0.82 kg和4.60 kg±0.95 kg(Ⅰ组极显著低于Ⅲ组(P<0.01),其余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②在泌乳期,Ⅰ、Ⅱ、Ⅲ组母羊的体增重相应为3.05 kg±2.89 kg、-2.02 kg±3.12 kg、-2.36 kg±2.87 kg(Ⅰ组极显著高于Ⅱ、Ⅲ组(P<0.01);Ⅰ、Ⅱ、Ⅲ组羔羊断奶体重分别为7.85 kg±2.30 kg、10.56 kg±1.98kg和11.30 kg±2.68 kg(Ⅰ组极显著低于Ⅲ组(P<0.01),显著低于Ⅱ组(P<0.05)。③催情配种期中,Ⅰ、Ⅱ、Ⅲ组母羊断奶后平均发情天数分别为20.45、16.18和13.75d,这时母羊体增重分别为57.25 kg±5.72 kg、57.83 kg±3.86 kg、64.39 kg±4.05 kg,相应断奶时体重增加了1.11、1.71和1.99kg,发情率分别为80%、90.00%和100.00%,受胎率分别为90%、95%和100%。


不同高粱恢复系种子萌芽期的耐盐性
《山西农业科学 》 2013
摘要:以6个高粱恢复系为材料,研究不同NaCl质量浓度(0,3,6,9 g/L)处理下的高粱种子萌芽期耐盐性,选择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芽长、相对根长指标进行耐盐性分析,并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 g/L NaCl处理对高粱恢复系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小,个别恢复系的种子萌发和幼芽、幼根生长表现出增效效应;随着盐胁迫的增强,高粱恢复系种子的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芽长和相对根长均显著下降,品系间存在显著差异;综合分析各指标耐盐隶属值,各高粱恢复系的耐盐性强弱顺序依次为:1383-2>R111>三尺三>0-30>晋粱5号>L2R。


叶面喷施硼肥对食用葵籽实性状的效应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微量元素硼对食用葵籽实性状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索提高籽实产量及籽实综合性状的硼的最佳施用方法,以食用葵杂交组合LF0701为供试材料,设计了一个二因素(喷施总量、喷施时期及比例)硼肥喷施试验(不含对照共设9个处理)。结果表明:叶面喷施硼肥能有效提高籽实产量,提高幅度为0.6%~13.3%,平均提高7.3%;能有效提高籽实结实率,提高幅度为0.1%~8.1%,平均提高4.7%;叶面喷施硼肥对单盘粒数没有显著影响;叶面喷施硼肥施用不当会导致籽粒变窄、百粒重变轻。处理间比较表明,9个处理以W6效果最好,即:喷施总量(纯硼)为1000g/hm2,喷施时期及比例为苗期25%+蕾期50%+花期25%。进一步分析表明,喷施时期及比例比喷施量对籽实性状的影响更大。


不同种植密度对晋荞麦6号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 2013
摘要:以苦荞晋荞麦6号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苦荞晋荞麦6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其中,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粒质量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差异均显著,且与种植密度有显著的负相关性;不同种植密度下晋荞麦6号产量差异显著;30万~120万株/hm2种植密度范围内,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为12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达2479.67kg/hm2;当密度增加到150万株/hm2时,产量则有所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