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秸秆还田量对旱地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半干旱区秸秆还田量对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水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2018年在甘肃中部半干旱旱作区(35°35′ N,104°36′ E)开展大田试验,以陇春35号为供试品种,设置1 500 kg·hm-2秸秆还田(SRL)、3 000 kg·hm-2秸秆还田(SRM)、4 500 kg·hm-2秸秆还田(SRH)和无秸秆还田(CK)4个处理,测定和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不同生育时期0~300 cm 土壤贮水量、0~300 cm 土层阶段耗水量和WUE的特点.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不同量的秸秆还田均可提高春小麦播种到抽穗期0~3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和拔节到灌浆期春小麦对0~300 cm 土层的耗水量,降低拔节到成熟期冠层温度,显著增加春小麦叶片SPAD值、叶面积指数、生物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SRM处理的产量较SRH和SRL处理分别增加4.0%和17.4%,WUE分别提高4.8%和16.0%.因此,在甘肃中东部半干旱旱作区,全膜覆土穴播春小麦的适宜秸秆还田量为3 000 kg·hm-2;秸秆还田能够改善春小麦生育前中期土壤墒情,有利于中后期水分利用,促进春小麦叶片光合物质生产,最终实现增产和水分高效利用.
关键词: 秸秆还田量;旱地;全膜覆土;春小麦;水分利用;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种干燥方式对红辣椒品质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红辣椒理化性质、抗氧化活性和挥发性物质的影响,改善红辣椒干制品的营养品质,采用热风干燥、太阳能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处理新鲜红辣椒。结果表明:与鲜样相比,3种方式干燥的红辣椒色泽、类胡萝卜素、抗坏血酸、总酚、总黄酮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均有所下降。其中,太阳能干燥样品与鲜样的色泽最为接近,L*最高为82.91±0.59,ΔE最低为7.78±0.52;3种干燥方式对红辣椒抗氧化活性影响较大,太阳能干燥的抗氧化活性最高,真空冷冻干燥的抗氧化活性最低;相关性分析显示,红辣椒的总酚、总黄酮和抗坏血酸与其抗氧化活性显著正相关;通过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鉴定出82种挥发性物质,太阳能干燥增加了大量酮类和醛类等挥发性物质,优于热风和真空冷冻干燥方式。
关键词: 干燥方式 红辣椒 抗氧化活性 气相离子迁移谱 挥发性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磷钾配施对直播当归物质积累与药材质量的影响
《河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确定当归种子直播的合理施肥方案,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组合试验,研究氮、磷、钾3个因素在3种不同施肥量[N(75、150、225 kg/hm2)、P2O5(37.5、75.0、112.5 kg/hm2)、K2O(37.5、75.0、112.5 kg/hm2)]组合配施下当归的根形态、药材产量及质量(阿魏酸、挥发油、醇溶性浸出物和灰分)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氮磷钾量配施对当归根系分支数、植株生物量及药材浸出物、阿魏酸和挥发油含量均有显著影响.其中,N1P3K2处理根鲜质量最大(65.25 g),分支数最多(11.9个);其次为N2P3K1,根鲜质量为63.28 g,分支数为10.2个,且其当归浸出物和阿魏酸含量最高,分别为66.31%和0.108%;处理N3P2K1当归挥发油含量最高(1.137%).综合考虑当归药材产量和质量指标,直播当归最佳氮磷钾配施处理为N2P3K1,即N、P2 O5、K2O施用量分别为150、112.5、37.5 kg/hm2.
关键词: 当归;种子直播;施肥;氮磷钾;生物量;阿魏酸;挥发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芪根瘤象甲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特性
《植物保护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明确黄芪根瘤象甲Sitona simillimus的发生规律和生物学特性,于2016—2019年采用田间系统调查和室内饲养试验对黄芪根瘤象甲的越冬规律、田间数量动态变化、生活习性和各虫态的发育历期进行调查,测定土壤湿度和寄主植物对成虫存活及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芪根瘤象甲以成虫在靠近植物根际处的土层内越冬,越冬适宜的土壤质量含水量为5%~10%。在甘肃省定西市黄芪根瘤象甲1年发生1代,越冬成虫产卵高峰期为每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幼虫发生高峰期为每年6月中旬至8月初,化蛹高峰期为每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成虫羽化盛期为每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黄芪根瘤象甲成虫羽化当年虽可取食,但不产卵,翌年越冬结束后开始取食,取食后即可产卵。在黄芪、红芪、苜蓿和三叶草中,只有取食黄芪叶片的雌成虫才能正常产卵繁殖。黄芪根瘤象甲成虫产卵的昼夜节律明显,产卵主要集中在12:00—22:00,单雌产卵量为2 051.4粒,产卵期为42.6 d。卵、蛹和幼虫的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9.8、10.6和36.7 d。
关键词: 黄芪根瘤象甲 越冬 种群动态 生物学特性 昼夜节律 发育历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旗叶与幼苗性状的QTL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挖掘控制小麦幼苗性状与旗叶性状的QTL,并探讨两者的遗传基础,以京冬8号和矮抗58构建的RIL群体(207个家系)为材料,田间试验测定旗叶相关性状,水培试验测定幼苗期相关性状,通过完备区间作图对这些性状进行QTL研究。结果共检测到10个控制旗叶性状的QTL,单个QTL可解释1.98%~9.89%的表型变异,其中有6个QTL为主效QTL,分别位于1A、4D和5D染色体上;共检测到22个控制幼苗性状的QTL,单个QTL可解释1.14%~10.52%的表型变异,仅有2个QTL为主效QTL,分别位于1A和4D染色体上。除3D染色体上控制幼苗根长的QTL以及5D染色体上控制旗叶面积和旗叶宽的QTL表现为部分显性效应外,与其他性状有关的QTL均表现为超显性效应。1A、2D、4D、5A、5D和7A染色体上的分子标记存在多效性,其中2D(wmc170)和4D(barc308)染色体上与幼苗性状QTL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wmc170和barc308)也与旗叶性状QTL紧密连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深施肥对立式深旋耕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肥料深施可提高养分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风险,立式深旋耕为肥料深施提供了土壤条件。在半干旱雨养农业区,以立式深旋耕全膜覆盖马铃薯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VP)、15 cm处施肥(VPF)和30 cm处施肥(VPD)3个处理,测定了土壤含水量、马铃薯叶片SPAD值、干物质量、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VPD提高了马铃薯生育后期的叶片SPAD值,尤其在淀粉积累期较VPF增加了0.2%~13.8%;同时降低了0—200 cm的土壤贮水量,较VPF下降13.4%~39.0%,差异显著。VPD处理的马铃薯花前耗水量较VPF和VP下降,而花后耗水量增加,其中2018年的花前耗水量较VP和VPF降低了36.5%~43.3%;花后增加49.8%~58.7%。VPD提高了马铃薯单株结薯数、单株块茎重、大中薯所占比例,提高了商品率。VPD的块茎产量较VPF和VP增加7.7%~56.9%;VPF和VPD的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差异,但较VP分别提高12.2%~28.2%和16.8%~27.1%。因此,在西北半干旱区立式深旋耕条件下,肥料深施可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能够实现作物增产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目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二烯丙基二硫对黄瓜枯萎病的抑制作用
《北方园艺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以二烯丙基二硫(diallyl disulfide,DADS)和黄瓜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xys-porum,FO)为试材,采用尖孢镰刀菌PDA培养和胚根接种法等方法,研究了 DADS对黄瓜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的作用和对黄瓜枯萎病发病进程的影响,以期明确DADS对黄瓜枯萎病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DADS对FO菌丝生长有显著地抑制作用,且随DADS浓度的增大抑制作用增强;DADS+FO处理和FO处理相比,施加DADS的处理比FO单独接种降低了 46.40%枯萎病发病率,病情指数降低了 71.21%,黄瓜根系鲜质量提高31.07%,地上部鲜质量提高5.24%;DADS处理黄瓜幼苗能降低由接种FO所引起的根系/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升高,并提高由接种FO所引起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降低(提升至对照水平).
关键词: 尖孢镰刀菌;DADS;化感物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马铃薯S病毒
《中国蔬菜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马铃薯S病毒(Potato virus S,PVS)对马铃薯生产危害严重,但发病表型并不显著,建立灵敏准确的检测方法有助于提高PVS的检出率.本试验以PVS外壳蛋白基因保守序列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了PVS 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并进行了特异性、灵敏度及重复性验证.结果 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区分PVS与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马铃薯Y病毒(PVY)、马铃薯X病毒(PVX),对PVS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检测敏感性可达10拷贝·μL-1;变异系数小于0.5%,重复性良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杀菌剂对3种马铃薯病害病原菌的毒力测定
《西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3种生物农药和3种化学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早疫病菌和黑痣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 表明:100万孢子/g寡雄腐霉WP对晚疫病菌、早疫病菌和黑痣病菌毒力较好,其EC50分别为0.0412 μg/mL、0.0001 μg/mL和0.0520 μg/mL;0.3%四霉素AS对3种马铃薯病害病原菌的EC50分别为0.0093 μg/mL、0.2084 μg/mL和0.2659 μg/mL;3%中生菌素WG对3种病原菌的毒力较弱,EC50分别为7.4941 μg/mL、2.0356 μg/mL和20.2666 μg/mL;20%烯肟·戊唑醇SC对3种病原菌的EC50分别为0.4359 μg/mL、0.0039tμg/mL和1.1140 μg/mL;50%锰锌·氟吗啉WP对3种病原菌的EC50分别为1.2162 μg/mL、0.1925 μg/mL和5.1535μg/mL;30%苯甲·嘧菌酯SC对3种病原菌的EC50分别为11.2701 μg/mL、0.2278 μg/mL和6.0718μtg/mL.综上所述,100万孢子/g寡雄腐霉WP、0.3%四霉素AS和20%烯肟·戊唑醇SC对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和黑痣病室内毒力较好.
关键词: 杀菌剂;马铃薯晚疫病;马铃薯早疫病;马铃薯黑痣病;毒力测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氮肥对粳性和糯性糜子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性状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核农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粳糯性糜子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对不同供氮水平的响应,本研究通过两年田间试验,以粳性糜子品种陇糜13号和糯性糜子品种陇糜14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5(N1)、90(N2)和135 kg·hm-2(N3)3个供氮水平,以不施氮为对照(CK),研究不同供氮水平下不同粳糯性糜子在开花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变化,分析氮素积累量、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利用率及氮肥表观利用效率对施氮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不同粳糯性糜子的地上部各器官干重呈单峰曲线变化,在N2下,开花期和成熟期糜子的茎秆干重、叶片干重、茎鞘干重和穗干重均显著高于CK(P<0.05);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不同粳糯性糜子的氮肥偏生产力呈降低趋势,而氮素利用效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N2可以显著提高不同粳糯性糜子的株高、茎粗、穗长、单穗粒重、千粒重及产量,也可提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两年数据表明,N2(90 kg·hm-2)下陇糜13号的农艺性状、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均优于陇糜14号。综上,本研究条件下,甘肃省会宁地区糜子的推荐氮肥施用量为90 kg·hm-2,这对西北地区种植不同粳糯性糜子具有生产指导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