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国海域仙虫属(Amphinome)(多毛纲,仙虫科)种类记述
《海洋与湖沼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馆藏仙虫科标本,对中国海域仙虫属(Amphinome)物种进行了综述,共发现两个仙虫属物种,即仙虫Amphinome rostrata(Pallas,1766)和黑鳃仙虫Amphinome nigrobranchiata Horst,1912,其中,黑鳃仙虫为中国海域首次记录。经过研究,《中国近海多毛环节动物》一书中所描述的华美仙虫Amphinome pulchra Horst,1912应是仙虫的幼年个体。本文对以上两个物种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进行了论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库车前陆盆地玉东地区白垩系油气成藏过程
《石油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和显微测温、定量荧光分析和盆地模拟技术,研究了库车前陆盆地玉东地区白垩系储集层油气成藏过程。结果表明,玉东地区经历了晚期油、气充注和后期调整富集。其成藏过程:(1)来自库车坳陷中侏罗统的湖相原油在距今4Ma时充注到玉东地区下白垩统储集层,充注量较少,形成的轻质油包裹体丰度较低,黄色荧光轻质油包裹体记录了该期原油充注;(2)来自库车坳陷中—下侏罗统的煤型天然气在距今3.5 Ma时充注进来,天然气对早期原油气洗,轻质组分溶解到天然气中形成次生凝析气,重质组分和沥青质富集残留,蓝白色荧光油包裹体和气烃包裹体记录了该期天然气充注;(3)随着天然气持续充注和库车组沉积晚期构造抬升,天然气与早期原油发生混合作用的同时,在浮力驱动下,向上运移,并在古近系膏泥岩盖层之下富集成藏,形成凝析气藏。现今气水界面位于深度为4 776 m处,该界面之下形成以凝析油、重质油和沥青质为主的残余油藏,残余油水界面位于深度4 798.5 m处,但残余油饱和度较低。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定量荧光 油气成藏过程 玉东地区 库车前陆盆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藏高原东缘地震活动与居里点深度之间的相关性
《地球物理学报 》 2018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选取不同的地壳速度分区模型,应用双差定位法对2008—2017年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的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共得到4921个精确定位结果.重定位后的地震更加集中分布于龙门山断裂带、鲜水河断裂以及四川盆地南缘,震源深度多为5~20km.根据NGDC-720地磁场模型计算了青藏高原东缘的三分量磁异常及其梯度张量,重定位后的大多数地震位于负磁异常区域以及四川盆地西南缘的强-弱磁异常边界.基于三维分形磁化模型获得了青藏高原东缘的居里点深度,并计算了磁性层的平均地温梯度,进而利用一维稳态热传导方程获得了其地壳温度结构.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缘大多数地震均发生在居里点深度较大、地温梯度较低的区域.大多数M≥2.0地震震源区温度为100~500℃,M≥4.0地震震源区温度多为200~400℃.2008年汶川M_S8.0、2013岷县M_S6.6、2014年鲁甸M_S6.5以及2017九寨沟M_S7.0地震震源区温度均为300℃左右,而2013年芦山M_S7.0地震震源区温度接近约400℃,更多地受控于龙门山断裂带与鲜水河断裂交汇处的局部构造应力场异常.
关键词: 双差定位法 地震活动 NGDC-720磁异常 居里点深度 地壳温度结构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含甲烷水合物沉积物电–声响应特性联合探测:装置开发与实验研究
《新能源进展 》 2018
摘要:为了满足开展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实验、测试电学和声学特性参数以及建立特性参数与含水合物饱和度之间关系的需求,开发了一套电–声响应特性联合探测实验装置,以海沙模拟松散沉积物开展了甲烷水合物生成和分解模拟实验,联合探测了电学和声学参数,分析了被测体系的电学和声学响应特性。研究表明:(1)通过电–声响应联合探测实验装置能够同步获取宽频率范围电学阻抗谱和超声波接收信号波形;(2)通过设计电声复合传感器及其阵列式排布方式和"分时轮流"工作模式能够获取电学和声学参数的空间分布信息;(3)基于所提出的波动百分比和相关系数指标对不同频率阻抗模值进行评价所获得的100 k Hz阻抗模值随含水合物饱和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经过有效压力校正后的超声波接收信号波动幅度值随含水合物饱和度的增加而升高;(4)上述两者分别可以作为分析和建立与含水合物饱和度之间关系的电学和声学有效特征参数。所开发的实验装置为将来开展含水合物复杂沉积物的模拟实验与测试工作提供了必要条件,所得到的电学和声学有效特征参数为含水合物饱和度计算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电–声联合探测 实验装置 模拟实验 电学特性 声学特性 含水合物饱和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鱼类群落多样性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海域鱼类结构组成及其多样性,为开展中华白海豚保护及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2015年9月(秋季)和2016年3月(春季)以拖网船对保护区海域进行拖网调查,运用生物量和丰度法对渔获组成进行统计分析,计算调查海域内鱼类资源生态特征指数,并采用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法评估鱼类群落受干扰程度。【结果】两个航次调查共捕获鱼类57种,隶属于13目37科51属。2015年9月(秋季)调查的平均鱼类生物量1.63 g/m2,平均丰度177.9×10-3尾/m2;2016年3月(春季)调查的平均鱼类生物量0.43 g/m2,平均丰度25.2×10-3尾/m2。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凤鲚(Coilia mystus)、六指马鲅(Polynemus sextarius)和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为春秋两季共有优势种;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3项生态特征指数均表现为秋季高于春季。2015年9月(秋季)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海域鱼类群落的生物量优势度曲线位于丰度曲线之下,W为负值(-0.068),鱼类群落结构受到严重干扰;2016年3月(春季)该海域鱼类群落的生物量优势度曲线位于丰度曲线之上,W为正值(0.056),鱼类群落结构未受干扰。【结论】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海域鱼类现存资源量水平呈下降趋势,渔业资源有所衰退;鱼类群落结构在秋季受外界干扰较明显,春季则趋于稳定。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海域水质已受到轻度污染,虽然目前尚适合鱼类的生长和繁育,但今后须对其进行实时监测,加强水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关键词: 鱼类群落结构 多样性 生物量 丰度 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鱼礁在自然海水条件下的腐蚀寿命研究
《海洋湖沼通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有氯盐侵蚀的钢筋腐蚀,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性能劣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混凝土构件使用寿命的关键是氯离子的传输速率和使钢筋产生锈蚀的时间。本文以人工鱼礁混凝土构件为研究对象,分析海水氯离子在C30、C35和钢渣复合材料人工鱼礁混凝土中的扩散系数,以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的临界氯离子浓度为寿命预测的边界条件,利用氯离子扩散模型预测C30、C35和钢渣复合材料人工鱼礁在海水中的腐蚀寿命。研究结果表明,氯离子在混凝土人工鱼礁中的扩散规律基本满足Fick第二定律。通过模型计算得出C30、C35和钢渣复合材料混凝土人工鱼礁的腐蚀寿命分别为51.6,54.8和56.8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蜇Frizzled1基因的克隆及在无性繁殖中的表达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ACE技术解析了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Frizzled1基因的cDNA和基因组结构:Re-Fzd1基因的全长cDNA为2387 bp,其中编码区为1761bp,编码586个氨基酸的多肽.SMART分析表明,Re-Fzd1基因具备Fzd家族共同的结构特征,包括:一个由23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一个位于N-末端富含10个保守半胱氨酸残基的半胱氨酸富集域(CRD),一个含有7个跨膜片段的跨膜结构域,以及一个含有5个重要的磷酸化位点的C端尾巴.多序列比对表明,Re-Fzd1基因与刺胞动物贝螅(Hydra echinata)、水螅(Hydra vulgaris)、半球美螅水母(Clytia hemisphaerica)和海葵(Nematostella vectensis)Fzd1具有高度相似性,与来自脊椎动物人(Homo sapiens)、鼠(Mus musculus)、爪蟾(Xenopus laevis)和斑马鱼(Danio rerio)的Fzd1、Fzd2和Fzd7家族基因也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基于N-J法,将人、鼠、爪蟾、斑马鱼和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所有Fzd家族基因系统进化分析显示,除果蝇外,所有Fzd家族成员聚类成4个类群,11个亚家族,海蜇Re-Fzd1基因首先与刺胞动物门的Fzd1聚类在一起,然后与脊椎动物Fzd1、Fzd2和Fzd7三个家族聚成一个类群,表明脊椎动物Fzd1、Fzd2和Fzd7家族可能与刺胞动物门的Fzd1起源于同一个共同祖先.Re-Fzd1基因组序列中不含有内含子.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Re-Fzd1基因在海蜇无性繁殖的4个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其中,表达量最高的横裂体阶段是表达量最低的稚水母阶段的3.67倍.整体原位杂交显示,在海蜇横裂体时期,Re-Fzd1原位表达在触手、基座及发生横裂的部位.这些结果都表明,Re-Fzd1不但参与了海蜇的早期发育过程,还调控了海蜇无性繁殖的发生.
关键词: 海蜇 Frizzled cDNA 基因组结构 整体原位杂交 无性繁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沟湾微微型浮游生物丰度和生物量分布的季节变化
《海洋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2013年4月、7月、10~月和2014年1月,分四个季节在桑沟湾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对桑沟湾微微型浮游生物丰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统计分析了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四个季节中桑沟湾聚球藻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0.04*10~3~408.59*10~3个/mL、0.01~10~2.15 mg/m3,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0.21*10~3~99.64*10~3个/mL、0.31~149.46 mg/m3,异养细菌的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34*10~5~50.16*10~5个/mL、6.68~10~0.32 mg/m3.四个季节中,夏季桑沟湾微微型浮游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高于其他季节.异养细菌对微微型浮游生物总生物量的四季平均贡献为62.11%,高于自养微微型浮游生物;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占自养微微型浮游生物总生物量比例最高,平均可达86.85%.统计分析显示温度、叶绿素a和营养盐浓度是影响桑沟湾微微型浮游生物丰度和生物量分布的主要因素.上述结果为桑沟湾生态环境的检测和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