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天津地区黄姑鱼人工繁殖技术

河北渔业 2018

摘要:在天津地区开展工厂化循环水模式下的黄姑鱼全人工繁育技术研究。2015年10月从福建引进黄姑鱼亲鱼,经过车间越冬培育及强化培养,2016年4月开展人工育苗。经40d培育,获得体长约3~3.5cm的苗种36万尾,幼苗成活率为30.4%。

关键词: 黄姑鱼 全人工繁育 工厂化循环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组分底质改良剂对刺参生长和底质环境的影响

海洋湖沼通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过硫酸氢钾、沸石粉和膨润土为主要成分,分别添加0%(对照)、0.5%、1%、2%、4%和8%的过碳酰胺配成6种底质改良剂,分别标记为A、B、C、D、E和F,本实验研究了以上6种不同组分的底质改良剂对刺参生长和底质环境的影响。实验过程中,分别于第0、7、14、28、42和56天测定底泥氧化还原电位和营养盐变化,实验结束后测定刺参特定生长率。结果表明:E组底泥氧化还原电位最高,但与F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底泥中NO_3--N含量同样在E组达到最大值,且与F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底泥NH_(4+)-N、NO_2--N、和TN含量均在D组达到最小值,但与E组和F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D组刺参特定生长率最高,但与E组和F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底质改良剂中添加过碳酰胺能够显著改善底质环境,以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当添加量为4.8%时最利于刺参的生长。

关键词: 刺参 底质改良剂 氧化还原电位 营养盐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冗余度

水产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变化等影响着海洋鱼类群落动态及其稳定性。为深入研究海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变化,根据2011年、2013—2016年春、秋两季在该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数据,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和结构冗余度分析方法,研究了海州湾海域春、秋季鱼类群落结构冗余度。结果显示,海州湾及邻近海域春、秋季鱼类均可划分为南北两个群落。春季北部群落的典型种包括方氏云鳚、细纹狮子鱼、黄鮟鱇和大泷六线鱼;南部群落的典型种为小黄鱼、短吻红舌鳎、方氏云鳚和星康吉鳗。秋季北部群落的典型种为棘绿鳍鱼、长蛇鲻和星康吉鳗;南部群落典型种包括短吻红舌鳎、棘头梅童鱼、鮸、矛尾虾虎鱼、小黄鱼和皮氏叫姑鱼。春、秋季鱼类群落响应单元数均为1,群落结构冗余度水平低;响应单元中种类与南、北鱼类群落典型种组成相似,表明海州湾春、秋季鱼类群落空间结构特征主要受方氏云鳚、细纹狮子鱼、小黄鱼、棘绿鳍鱼和长蛇鲻等少数种类决定。决定海州湾及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的可替代种类较少,当主要种类受损时,群落结构会发生较大变化,鱼类群落结构稳定性较低。

关键词: 鱼类群落 结构冗余度 典型种 响应单元 海州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声学系统

舰船电子工程 2018

摘要: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作为一类具备特殊功能的现代大洋综合科考船,不仅要为载人潜水器深潜作业提供支持,而且要能够执行大洋科学调查任务。它的声学系统主要包括深水多波束测深系统、中浅水多波束测深系统、深水单波束测深系统、深水浅地层剖面探测系统、深海超短基线定位系统、深海长基线定位系统、分裂波束声学探测系统、船载走航式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和水声通信系统等。首先从基本功能、系统组成和典型系统等方面对上述9类声学系统进行了系统分析,然后介绍内嵌安装、导流罩安装、Gondola安装和升降鳍等几种安装方式的特点,并给出了相应的安装建议。

关键词: 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 声学系统 安装方式 多波束 超短基线 水声通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缅甸沙林凹陷晚白垩世凝灰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与地质意义

海洋地质前沿 2018 CSCD

摘要:在沉积盆地沉积序列中,凝灰岩是源区火山活动与造山运动的直接产物,常见于在板块边缘。对缅甸中北部弧前盆地沙林凹陷内凝灰岩地层进行准确的年代学测量,探讨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研究认为,对凝灰岩中锆石的年代学测量,得到的年龄分别为70±1.0 Ma,64.2±1.2 Ma,65±1.0 Ma,64±0.8 Ma,判断庞吉组沉积年代属于晚白垩世—早古新世;新特提斯洋的B型俯冲导致缅甸中央盆地的岩浆活动,在沙林凹陷内沉积了凝灰岩。

关键词: 晚白垩世 凝灰岩 锆石 LA-ICP-MS 缅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汤加-克马德克俯冲前缘洋壳蚀变过程及控制因素研究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蚀变大洋地壳通过俯冲带进入地幔,是导致岛弧火山作用的重要物质来源。洋壳蚀变导致的矿物和地球化学组成变化对理解固体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意义。IODP U1365站位位于汤加-克马德克俯冲带前缘的俯冲板片上,对该站位蚀变玄武岩的研究有助于理解汤加-克马德克俯冲带的俯冲过程。对U1365站位的9件玄武岩样品进行了蚀变产物的主量元素电子探针分析,并结合全岩主量元素含量,探讨了低温热液蚀变的影响因素及蚀变产物对化学组成变化的控制。研究表明,该站位的主要蚀变产物为皂石、绿鳞石、贝德石、沸石、绿泥石、橙玄玻璃、黄铁矿、方解石,以及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为典型的低温热液蚀变产物组合特征。从岩石单元(熔岩流)边界或裂隙边缘到岩石内部,蚀变矿物呈现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绿鳞石—皂石+黄铁矿的带状分布,指示了从氧化环境向还原环境的转变。该站位的蚀变类型包括矿物置换、气孔填充及裂隙填充。根据蚀变产物组合及矿物穿插关系,将U1365站位玄武岩的低温蚀变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玄武质玻璃橙玄化、氧化蚀变矿物(绿鳞石+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的形成、还原蚀变矿物(皂石+黄铁矿)的形成,以及裂隙的封闭。低温热液蚀变过程对该站位玄武岩化学成分的改变主要体现为K_2O、Fe_2O_3含量的升高及FeO、CaO、Na_2O含量的降低,并且在靠近岩石单元(熔岩流)边界的部位,样品的蚀变程度更高,所需的最小水岩比更大,全岩化学组成的改变也更强烈。蚀变产物的电子探针数据分析显示,K_2O主要赋存在绿鳞石和沸石中;Fe_2O_3主要赋存在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橙玄玻璃和绿鳞石中;CaO主要赋存于方解石岩脉中,在其他蚀变产物中含量极低。该结果可用于解释U1365站位蚀变玄武岩的化学组成变化,如更容易接触氧化性海水的蚀变样品通常表现为氧化型蚀变产物组合(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橙玄玻璃、绿鳞石等),其全岩组成与新鲜样品相比表现出更强烈的K_2O、Fe_2O_3富集,说明蚀变类型对于大洋玄武岩的化学组成变化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关键词: 蚀变玄武岩 低温热液蚀变 U1365站位 蚀变产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湖相细粒混合沉积岩岩石类型划分: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为例

地学前缘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物性测试等技术手段,以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致密细粒沉积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相类型及特征的精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致密细粒沉积岩矿物成分复杂、岩石组分多样,包括陆源碎屑组分、火山碎屑组分和碳酸盐组分,是一种过渡类型的混合沉积岩;(2)综合物质组分、沉积构造、有机质特征等因素,划分细粒混合沉积岩岩相类型,主要包括单一组分岩相和多组分混杂岩相两种类型,每一类岩相具有多种沉积构造,包括块状、条带-团块状和纹层状等类型;(3)研究区主要发育块状泥晶云岩相、块状粉砂质砂屑云岩相、块状凝灰质粉砂岩相、条带状含凝灰云岩相、纹层状粉砂质/泥质沉凝灰岩相和纹层状云质泥岩相等,不同岩相类型的储集物性、孔喉结构特征以及储集空间类型存在差异,其中块状凝灰质粉砂岩相、条带状含凝灰云岩相和纹层状粉砂质沉凝灰岩相为最有利岩相类型。

关键词: 细粒混合沉积岩 岩相划分 储集特征 芦草沟组 吉木萨尔凹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与黄河入海活性硅输送规律及变化趋势

湖泊科学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长江与黄河各一个完整水文年的调查数据,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我国这两条大型河流活性硅((RSi,RSi=溶解硅(DSi)+生物硅(BSi))的入海通量及长时间序列的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与黄河RSi的组成存在显著的差异,二者水体中BSi/RSi的平均比值分别为0.22和0.49;黄河DSi的年平均浓度为长江的74%,而BSi年平均浓度却是长江的3倍.黄河水体中相对较高的BSi浓度反映了黄河流域水体浑浊度与土壤侵蚀程度较高,源自黄土高原高的泥沙输送量是导致黄河水体中BSi浓度较长江高的主要原因.长江与黄河下游RSi通量在丰水期、平水期与枯水期的比值分别为5.3∶3.1∶1.6与3.8∶3.4∶2.8,长江半数以上的RSi入海通量是在丰水期输出的,而黄河在3个时期的差异不明显.相比于径流的变化,1958-2014年间长江DSi通量变化主要是由DSi浓度的变化引起的,流域气候变化(如温度变化)是其浓度及其通量年代际变化的重要原因;而黄河1985-2001年间DSi通量下降是由于径流量与DSi浓度降低的双重原因引起的.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的变化会对流域硅的风化速率与硅的产出产生重要影响,但其具体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揭示.

关键词: 长江 黄河 溶解硅 生物硅 气候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叠前同时反演技术在南黄海崂山隆起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黄海中-古生代地层发育多套海相碳酸盐岩,由于其储层成因的非均质性和复杂性造成地震响应差异较大,因此,碳酸盐岩储层预测为本区油气勘探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岩石物理分析,物性指示因子对孔隙度比较敏感,能够较好地判断碳酸盐岩物性的优劣。在此基础上通过对CRP地震道集进行优化、分角度提取地震子波和建立高精度的低频模型,采用叠前同时反演方法,得到纵波阻抗(ZP)、横波阻抗(ZS)和密度体(ρ),由坐标旋转得到的物性指示因子数据体,能够有效地预测碳酸盐岩有利储层。根据叠前同时反演结果,南黄海中-古生界上震旦统灯影组(Z2d)白云岩、中-上寒武统—奥陶系(C-2-3—O)灰岩和石炭系-下二叠统(C-P1q)碳酸盐岩,物性较好,尤其是位于古高地的局部发育风化壳、淋滤带、白云岩,其孔、洞、缝比较发育,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条件较好,易形成有利的储层。因此,采用叠前同时反演方法较为准确地预测了南黄海海相碳酸盐岩有利储层的分布范围,为下一步的南黄海参数井的钻探提供了可靠的地球物理技术支撑。

关键词: 碳酸盐岩 储层 叠前同时反演 物性 南黄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形态性状与净肉重和出肉率的关系

海洋与湖沼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表型性状与净肉重、出肉率的关系,本研究以5月龄的650尾凡纳滨对虾为材料,测量了全长、体长、头胸甲和各体节的长宽高等24个表型性状,根据体重、净肉重计算出肉率,通过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计算了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分析了24个表型性状与净肉重和出肉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以净肉重为因变量,13个性状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同时建立了以出肉率为因变量,9个性状为自变量的回归方程。通径分析结果显示,体长对净肉重的直接影响最大,其次是第3腹节长和第1腹节宽;对出肉率的正向直接影响最大的是体长,其次是第2腹节高和第3腹节长,头胸甲长、宽、高以及尾节长与出肉率呈明显负相关。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论基本一致,在所分析的24个形态性状中,体长和第3腹节长与净肉重和出肉率密切相关。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测量体长和第3腹节长等形态性状间接实现对净肉重、出肉率的选择,选育优良品种。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多元回归分析 通径分析 净肉重 出肉率 形态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