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608条记录
不同播种深度对水稻苗期形态特征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

摘要:为了发掘优秀的水稻种质资源,在盆栽条件下,以水稻品种龙粳24、龙粳25、龙粳27、龙粳31、龙粳46、龙粳47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播种深度对水稻出苗率的影响及其出苗动力源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水稻的出苗率降低;在播种深度为7~9cm时,龙粳27、龙粳31和龙粳47出苗率较高,出苗动力源分析表明:覆土浅(1cm)时中胚轴伸长长度对出苗情况起到关键的作用,覆土深(9cm)时中胚轴和芽鞘节长度与出苗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幼苗第一节伸长长度与出苗率呈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播种深度 水稻苗期 形态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不同方式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

摘要:针对东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作为重要有机物料的玉米秸秆还田存在困难,为了探索适合黑土最佳还田方式以及还田量,开展秸秆还田对土壤结构及肥力影响的研究,明确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的效果,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耕层混拌1/2还田和1/3还田较其它处理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和田间持水量明显,较对照差异显著;秸秆全量还田和秸秆全量还田添加腐解剂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秸秆1/2还田和1/3还田较对照增加>2.000mm土壤粒级团聚体,说明有机物料最佳还田方式有助于土壤大团聚体(>0.250mm)的形成,形成良好土壤结构。秸秆还田各处理均可以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对土壤pH进行调节,并且秸秆还田后大量有机碳源的投入给土壤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碳和能源,秸秆还田不同处理微生物量C和微生物量N都相应增加。秸秆耕层混拌1/2还田和1/3还田玉米的生育指标和产量好于其它处理,表明秸秆耕层混拌1/2还田和1/3还田较其它处理方式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微生物活性及土壤养分,增加作物产量方面表现出优势。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团聚体 土壤结构 土壤养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极早熟玉米抗冷种质资源的筛选

农业科技通讯 2016

摘要:以98份极早熟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通过低温发芽、芽期低温胁迫、苗期低温胁迫和相对电导率的测定,最终筛选出2个玉米抗冷自交系,为选育极早熟抗冷玉米品种提供基础。

关键词: 玉米 抗冷种质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植密度对矮秆高粱品种绥杂7号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中国种业 2016

摘要:为了明确黑龙江省早熟高粱品种绥杂7号的合理种植密度,须构建良好群体结构,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以绥杂7号为试验对象,研究每hm2种植20万、25万、30万、35万、40万株5种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株高呈增加趋势,穗长、穗粗逐渐下降;对于生物产量而言,高密度高于低密度,千粒重和单穗重对产量影响最大,二者与产量均呈负相关关系,且对产量形成具有较高协调性。绥杂7号在佳木斯地区,通过加大种植密度可显著提高子粒产量,种植密度在35万株/hm2时,子粒产量最大,为8416.67kg/m2。该密度在高粱生产中形成了良好的群体结构,充分发挥了光能利用效率,高粱群体与个体得到协调生长,使生物产量和子粒产量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关键词: 高粱 种植密度 产量 矮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炭施用对土壤磷及磷酸酶活性影响的可见和荧光光谱法研究(英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6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含碳丰富的秸秆在无氧或限氧的条件下低温热解后得到生物炭可施入土壤,有利于缓解秸秆处理压力、减少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改良土壤。在重要的农粮基地辽宁潮棕壤上布置了生物炭还田试验。玉米田施用不同量的生物炭(0,360,1 800和3 600 kg·ha~(-1))一个生长季后,研究土壤有效磷(P)、有机P和全P含量的变化,并采用荧光共轭物质作为测定底物,通过酶解产生荧光物质研究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响应。结果表明,生物炭添加到土壤后,土壤有效P含量随生物炭施用量增加而显著升高、有机P和全P的含量没有显著的变化。其原因是生物炭携带有效P而引起的。碱性磷酸单酯酶和磷酸二酯酶活性随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适量生物炭处理(1 800 kg·ha~(-1))可显著增加酸性磷酸酶,而高量生物炭处理(3 600 kg·ha~(-1))对酸性磷酸酶略有抑制,可能是生物炭自身的偏碱性使土壤pH值增大所致。生物炭的添加对土壤磷素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是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能力的综合体现,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关键词: 生物炭添加 土壤磷 土壤酶活性 荧光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紫色马铃薯花青素含量和产量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

摘要:为了提高紫色马铃薯的花青素含量和紫色马铃薯的产量,以紫色马铃薯品种紫罗兰为试材,研究了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紫色马铃薯花青素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ALAFE效果最好,紫色马铃薯中花青素含量为197.23mg·(100g)-1,产量比对照增加16.7%。说明植物生长调节剂ALAFE促进了紫色马铃薯的光合作用,进而促进了紫色马铃薯花青素的积累,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是直接影响紫色马铃薯产量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 紫色马铃薯 植物生长调节剂 花青素含量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氯虫苯甲酰胺在大豆和土壤中的残留及降解行为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毛豆、植株和土壤中的氯虫苯甲酰胺的残留分析方法,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在大豆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其在毛豆和土壤中的残留规律。样品用乙腈水溶液匀浆提取,经氨基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在毛豆、大豆植株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9.8%~107.6%,变异系数在1.7%~7.2%之间;最低检测浓度为0.05 mg·kg~(-1),最小检出量为2.5×10~(-10)g。田间残留试验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在大豆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型,半衰期分别为4.3~10.1 d和3.1~10.2 d;以195.7 g·hm~(-2)和293.6 g·hm~(-2)剂量,最多施药3次,距最后一次施药3d,氯虫苯甲酰胺在毛豆和土壤中的最高残留量分别为0.923、0.757 mg·kg~(-1),低于日本和澳大利亚规定氯虫苯甲酰胺在毛豆中最大残留限量1 mg·kg~(-1)。综上建议200 g·L~(-1)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用于大豆防治豆荚螟时,最多施用3次,用量为195.7~293.6 g·hm~(-2)(36~54 g ai·hm~(-2)),安全间隔期为3 d。

关键词: 氯虫苯甲酰胺 大豆 消解 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DTA-6对大豆花荚脱落纤维素酶和GmAC基因表达的调控

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叶面喷施生长调节剂可以调控大豆花荚脱落。2012—2013年在大庆林甸县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试验基地采用大田小区试验,R1期对大豆绥农28、垦丰16和合丰50分别叶面喷施DTA-6调节剂,对调控花荚离区脱落纤维素酶(GmAC)基因相对表达量、荚脱落纤维素酶(AC)活性、花荚脱落率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DTA-6抑制大豆花荚离区GmAC基因相对表达量,最大可达51%(±CK%);大豆荚的AC活性能够在喷药后阶段性地被降低,在不同品种上增加和降低幅度存在差异;能够显著降低花荚脱落率(P<0.05),显著增加产量(P<0.05)。植物生长调节剂DTA-6是通过降低花荚离区GmAC基因相对表达量,调节AC活性,从而减少植株的花荚脱落率,以实现对产量的调控。

关键词: DTA-6 GmAC基因表达 脱落纤维素酶 花荚脱落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大豆产量构成因素及籽粒产量通径

农业工程 2016

摘要:以30个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大豆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磷水平条件下3种大豆的产量构成因素变化及其对籽粒产量通径。结果表明,在施磷肥条件下,磷低效基因型品种和中间型品种的产量高于磷高效基因型品种;而不施磷肥条件下,磷高效基因型品种的产量显著高于磷低效基因型品种和中间型品种。在本试验条件下,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产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百粒质量与产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通径分析表明,所有品种产量3因素对产量都有正向效应,其中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间接通径系数既有负值也有正值,说明品种产量3因素间存在相互制约或相互促进的关系。总之,在低等肥力下,大豆的高产栽培选择磷高效基因型品种较为稳定;在高肥条件下,磷低效基因型品种则具有更高产量潜力,是今后超高产大豆育种值得关注的类型。

关键词: 磷效率 大豆 产量构成 通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钾肥及配施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作物杂志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钾肥种类及其配施方式对马铃薯钾积累和产量性状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硫酸钾相比,硫酸钾与氯化钾配合施用能够提高马铃薯的淀粉含量,促进茎叶中的钾向块茎中转移,增加块茎中钾的积累量和分配比例。与不施钾肥处理相比,施用氯化钾和硫酸钾都能够增加马铃薯块茎产量。基肥和追肥中含有两种钾肥的处理所得块茎的产量和品质都优于单独施用一种钾肥处理,因此马铃薯生产中可以适量施用氯化钾。基肥中氯化钾施用比例不宜超过50%,追肥中氯化钾的施用比例可以大于50%,氯化钾的总施用比例应控制在50%以内。

关键词: 马铃薯 钾肥 品质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