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利用AFLP技术检测外源总DNA导入鲫的研究
《水产学杂志 》 2018
摘要:本研究以鳜Siniperca chuatsi基因组DNA为外源供体基因,以鲫Carassius auratus为受体,采用显微注射法将外源鳜基因组DNA直接导入鲫受精卵中,获得转基因鲫,以了解外源总DNA直接导入鲫方法的可行性。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检测了显微介导鳜基因鲫,结果在15对AFLP引物中发现两对AFLP引物在显微介导鳜基因鲫中扩增出和外源鳜基因相同而对照鲫没有的带型。为进一步找到精确的遗传学证据,对5尾阳性显微介导鳜基因鲫的扩增产物进行回收、克隆和测序。结果表明,阳性显微介导鳜基因鲫中均含有供体基因目的片段,在基因水平上证明鳜基因组DNA可通过显微注射方式整合到鲫基因组中,为开发鲫新种质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洋海山及其生态环境特征研究进展
《海洋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山作为深海大洋独特地貌,尽管其研究可追溯到100多年前,但对大洋海山的形成、地质特征、动力学特性、生态环境等方面了解甚少。随着人们认识海洋程度的提升,特别是回声探测、无人潜水器和卫星技术等技术的应用,对大洋海山的系统探索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大洋海山研究已成为当代人们所渴求探索的领域之一。本文对大洋海山的研究历程、分类、生物群落特征、水文环境特征以及维持海山区高生物量的机制进行了总结。目前全球海山主要有两种分类方式,其分类一是基于构造特征,可将海山分为板块内海山、大洋中脊海山和岛弧海山;二是基于山顶到海表面的距离,可将海山分为浅海山、中等深度海山和深海山。海山为生物提供了独特的栖息地,形成了高生物量、高生物多样性和高生物独有性等三种主要的生物群落特征,使海山成为世界海洋渔业的重点海域和生态环境研究的热点区域之一。海山突出的地形对大洋环流造成阻隔,因而在海山周围形成了其独特的水文环境,其中海山环流和上升流是其两种典型代表,这些独特的水文环境特征对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海山区的高生物量主要通过上升流输送、地形诱捕和海流水平输送三种机制维持,三种机制对支撑海山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至关重要。
关键词: 研究历程 分类 生物群落 水文环境 维持高生物量的机制 海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GLM模型Logistic回归的菲律宾蛤仔地理群体判别
《海洋与湖沼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是重要的海洋经济贝类和海水养殖品种,具有较强的表型可塑性特点,不同地理群体之间存在表型差异。本研究根据实测数据建立了胶州湾与天鹅湖菲律宾蛤仔壳长(SL)与壳高(SH)、壳宽(SW)和活体重(W)的回归方程,定量分析了两个地理群体的形态学差异。由于其近似圆形的形态使得所能测量的外部指标较少,限制了传统形态测量学在其地理群体判别中的应用。本研究提出了将传统形态测量学和广义线性模型(GLM)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判别菲律宾蛤仔地理群体的逻辑斯蒂(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表明:菲律宾蛤仔的天鹅湖群体比胶州湾群体具有更高的SH/SL和SW/SL比值,壳形椭圆较圆且隆起程度高,"凸"形明显;基于GLM模型的Logistic回归能够快速准确地判别菲律宾蛤仔的地理群体归属,判别正确率高达94.23%。本研究为双壳类物种地理群体判别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技术手段。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形态变异 地理群体 广义线性模型 逻辑斯蒂回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境丰容对早期发育阶段许氏平鲉趋礁行为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观测了不同环境丰容水平下培育的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仔、稚、幼鱼的趋礁行为反应,统计分析了两种结构模型礁对实验鱼的诱集效果,初步探究了环境丰容对实验鱼趋礁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许氏平鲉仔、稚、幼鱼具有明显不同的行为习性与趋礁行为特性,未放入模型礁前,稚鱼在水槽中分布较分散,仔、幼鱼则集中于水槽四周阴影区域,中央区域分布极少;放入模型礁后,仔、稚鱼在礁区的平均分布率无显著变化(P>0.05);幼鱼则由1.11%分别增大至47.78%(塔型礁)和54.44%(管型礁)(P<0.01),随着个体生长发育,其趋礁性显著增强。环境丰容25 d(即48日龄的稚鱼),对实验鱼群体重心与模型礁的平均距离D_(gr)、个体与模型礁的平均距离D_(fr)、个体间的平均距离D_(ff)及实验鱼在水槽中央区域(VI区)的平均分布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环境丰容47 d(即70日龄的幼鱼),未放入模型礁前,高水平丰容组(EH组)幼鱼在VI区的平均分布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C组)(P<0.05),低水平丰容组(EL组)与C组、EH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处理组D_(gr)与D_(fr)大小顺序为:EL组>C组>EH组;放入模型礁后,各处理组幼鱼在模型礁区域(VI区)的平均分布率:EL组>C组>EH组,Dfr与Dff大小顺序为:EL组 关键词:
环境丰容
许氏平鲉
早期发育阶段
趋礁行为
人工鱼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构造成岩作用研究现状及展望
《沉积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构造成岩作用(structural diagenesis)是构造地质学与沉积学交叉融合形成的前沿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构造作用、构造和非构造成因的变形构造和变形效应与沉积物(岩)成岩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形构造及变形过程通过影响成岩流体流动对成岩作用非均质性产生重要影响;与变形构造相关的成岩作用研究则有助于揭示储层成岩演化、流体流动以及构造活动时期、期次及速率等重要信息。构造成岩作用提供了构造—成岩格架下探讨储层演化的新思路,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这一思路在储层成因与预测、致密化机制及沉积盆地动力学过程等研究方面的应用。碳酸盐岩变形条带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相对较薄弱,未来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同时亟待建立考虑碳酸盐岩在内的新的变形条带分类体系。目前,不同变形构造之间的研究程度不均衡,变形条带与裂缝几乎构成了构造成岩作用研究的主体;与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砂岩脉等变形构造有关的构造成岩作用研究有待强化。变形构造空间分布预测及其对流体流动影响的研究要综合岩芯、露头及数值模拟等多种资料与方法。国内学者就中国中西部盆地深层系构造作用对储层演化的物理影响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构造作用对储层化学变化影响的相关研究已经起步;未来应重视运用构造成岩作用思路探究储层演化与分布的动力机制和过程,推进储层成岩动力学过程和沉积盆地动力学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海牧场式围栏设施中柱桩波流力计算方法比较
《水道港口 》 2018
摘要:波流力是浅海牧场式围栏设施中柱桩所受的主要荷载,直接影响着桩基的型式和断面尺寸。文章结合椒江大陈岛海域大型浅海牧场式围栏设施工程设计需求,分别采用目前常用的两种柱桩波流力计算方法计算了不同波浪和水流条件下最大总波流力和总波流力矩,结果表明,两者均随波高和流速的增大而增大,而受平均周期的影响较小。同时,相比于波高和平均周期,流速对两种方法计算结果差异的影响更为显著,随着流速的逐渐增大,其差异也逐渐增大。文章研究结果对今后浅海围栏设施中柱桩工程设计的方法选择和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依靠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 促进产业扶贫
《科学养鱼 》 2018
摘要: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各综合试验站就参与扶贫工作分别进行了总结与报告。一是介绍扶贫地区基本概况,二是存在主要问题与技术需求,三是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四是池塘高产高效养殖模式建立情况,五是体系技术、成果对扶贫区域产业发展的示范、推动情况,六是扶贫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与建议以及下一步的工作设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奥陶纪双头笔石类的分支起源研究
《古生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浙西中-上奥陶统胡乐组、鄂西上奥陶统庙坡组的笔石材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开展早期双头笔石类及其相关类群的分支系统学研究。该分支分析共选择13个生物分类单元,其中,早期双头笔石类群包括Jiangxigraptus mui,J.wuningensis,J.sextans,J.vagus,J.intortus和Dicranograptus irregularis,相关的双列笔石类群包括Undulograptus austrodentatus,U.sinicus,Archiclimacograptus caelatus,Dicaulograptus hystrix,Undulograptus?praesextans和Undulograptus dicellograptoides,外类群为Exigraptus uniformis。针对该分析类群特点,共选择"始端发育及构造"、"胞管形态特征"等25个性状。另外,还特别选择"生物地层信息",作为性状之一进行对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早期双头笔石类是一个独立的单系群,其起源经历两枝分叉—攀合—再分叉—仅始部攀合的演变过程。始部攀合、末端分叉的Dicranograptus很可能由完全分叉的Jiangxigraptus或Dicellograptus衍生而来。分类单元的地层延限分布与这一演化序列的分支节点基本相符,因此从地层发生的角度也验证了Dicranograptus的"始部攀合"是一种衍征。含与不含"生物地层时代属性"这一性状的对照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反映所选分类单元的起源先后关系与其地层记录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无"幽灵谱系"现象。该分支分析还表明,以Undulograptus dicellograptoides和Jiangxigraptus mui为代表的"两枝单列上斜"的特征在达瑞威尔期可能独立发生两次,这一现象很可能是一种趋同或重复演化,而不是系统演化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魟肠炎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分析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 2018
摘要:以患肠炎病的魟(Potamotrygon leopoldi)为研究对象,从病鱼肝脏中分离出了一株优势致病菌(命名为JY-04),经革兰氏染色、显微观察、API生理生化实验及分子鉴定,确诊为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聚类分析结果显示,JY-04与易北河生物型霍乱弧菌亲缘关系较近。通过感染草鱼旁证了该菌株有很强的致病性,且对氟苯尼考、恩诺沙星、强力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敏感,其中氟苯尼考的抑菌效果最好。建议使用氟苯尼考按照10 mg/kg的剂量每24 h拌饵投喂一次,治疗3~5 d,魟肠炎可得到有效控制,该试验研究为魟肠炎的病菌分析及有效治疗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魟 肠炎 霍乱弧菌 16S rRNA鉴定 药敏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