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浅论菠萝皮渣的发酵应用技术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18

摘要:本文论述利用发酵技术加工菠萝皮渣生产饲用膳食纤维技术及其应用前景。菠萝皮渣中的膳食纤维及丰富的营养物质,能为动物养殖带来福利,同时可为养殖场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菠萝皮渣 膳食纤维 豆粕发酵 生物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测定方法对聚维酮碘杀菌效果的比较研究

水产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6株黄鳝源嗜水气单胞菌分离株作为受试菌,研究聚维酮碘在两种测定方法下的杀菌率、有效碘含量,及其对黄鳝的急性毒性,评价不同测定方法的准确性及应用安全性。试验结果显示,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在溶菌肉汤、营养肉汤和双倍浓度营养肉汤培养基中,聚维酮碘对6株菌的24h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均为24g/L(溶菌肉汤=营养肉汤≥双倍浓度营养肉汤)。采用直接作用法时,5mg/L和10mg/L聚维酮碘在10min内的杀菌率分别为99.99%、100%。试管二倍稀释法中有效碘的含量(溶菌肉汤>营养肉汤>双倍浓度营养肉汤)也远低于直接作用法,且有效碘含量在24h后均下降。聚维酮碘对黄鳝的24h半致死质量浓度为173.91mg/L,这一质量浓度远高于直接作用法测定的有效杀菌质量浓度。试验结果表明,聚维酮碘对嗜水气单胞菌具有良好的杀灭性,且在黄鳝养殖中可安全使用。但其有效性易受有机物影响,故在水产养殖中推荐使用直接作用法来测定其有效杀菌质量浓度。

关键词: 聚维酮碘 嗜水气单胞菌 黄鳝 试管二倍稀释法 直接作用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辽东湾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特征与质量评价

海洋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了辽东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及污染特征,评价其生态风险及环境质量。对辽东湾表层沉积物8种重金属(As、Cu、Cd、Cr、Hg、Ni、Pb、Zn)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采用Hankanson法和Igeo(地累积指数)分析了该海域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并评价了该海域的环境质量。在辽东湾葫芦岛附近海域、西南部六股河口东南部海域以及西部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As、Cu、Cd、Cr、Hg、Ni、Pb和Zn含量偏高。地累积指数法及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结果一致,辽东湾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危害的重金属主要是Cd、Hg和As,8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Cd、Hg、Cu、Pb、As、Zn、Ni和Cr,各站位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大于150,生态风险总体上处于中等生态风险等级。Cd和Hg是该海域沉积物重金属中主要污染物,局部区域达到中、中-强污染程度。环境质量评价表明,辽东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引发有害生物效应的可能性不大,但Cd和Hg显著富集,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 辽东湾 表层沉积物 重金属 质量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斑尖塘鳢烂身病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广东农业科学 2018

摘要:从患烂身病的云斑尖塘鳢上的溃疡灶中分离到菌株WSQ-01,该菌株在脑心浸出液琼脂培养平板上生长呈边缘光滑、有光泽的圆形白色菌落。通过染色发现该菌为革兰氏阴性菌,用16S rRNA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克隆及测序,将获得的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分析。结果表明,WSQ-01与维氏气单胞菌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超过99%;动物回归实验证实该菌能引起健康云斑尖塘鳢的烂身和死亡,且能重新分离到该菌株。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四环素、强力霉素、红霉素、氟苯尼考、利福平、头孢他啶、氧氟沙星、左氟沙星和恩诺沙星对该菌的作用较强,该菌对这10种药物敏感,对氨曲南、链霉素和阿莫西林具有耐药性。

关键词: 云斑尖塘鳢 烂身病 维氏气单胞菌 16S rRNA 药敏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兴安岭中段扎赉特旗地区石炭纪花岗岩的岩石成因、构造背景及对增生造山作用的指示

岩石学报 2018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兴安岭中段扎赉特旗地区石炭纪花岗岩进行岩石学、年代学及地球化学分析,揭示其岩石成因、形成的构造背景及对增生造山作用的指示。早、晚石炭世二长花岗岩形成年龄依次为334Ma(早石炭世中期)与316Ma(晚石炭世早期)。早石炭世二长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i O2及Al2O3含量,铝指数均大于1. 1,为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相对较低的Rb/Ba及Rb/Sr比值反映出砂屑岩等贫泥质成分岩石为其原始岩浆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不同岩石类型脱水熔融实验也证明其成岩岩浆来源于变沉积岩的部分熔融。大量正的εHf(t)值和较为年轻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637~1048Ma)说明原始成岩岩浆来源于较为年轻的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少量负的εHf(t)值和较为古老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1268~1863Ma),说明成岩岩浆中也有少量古老前寒武纪壳源物质的参与。锆石饱和温度计算表明岩石的岩浆结晶温度在800~850℃之间。晚石炭世二长花岗岩富集轻稀土元素及Rb、Ba、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具有未分异I型花岗岩的特征。其岩浆来源于石榴子石稳定区之上,具中等地壳深度的变玄武岩部分熔融。同时其正的εHf(t)值(2. 1~8. 9)和较为年轻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701~1094Ma)说明年轻下地壳物质也参与了原始岩浆的形成。岩浆演化过程中结晶分异作用较差,熔融作用发生于H2O不饱和的条件下。早石炭世二长花岗岩形成于碰撞后构造环境,说明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最晚在早石炭世中期之前已经开始碰撞缝合。晚石炭世二长花岗岩的形成则与古洋盆闭合之后碰撞拼贴板块之间因造山作用而引发的"后碰撞"相关。中亚造山带在新元古代至寒武纪及晚古生代时期均经历了重要的地壳增生事件,除水平增生外,垂向增生也是一种重要增生方式,增生机制主要通过"二阶段增生"模式实现。前期俯冲板片的断离下沉或下地壳的拆沉作用导致的幔源岩浆上升在增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提供了热量,而且提供了新的物质来源。

关键词: 扎赉特旗地区 石炭纪花岗岩 锆石U-Pb年代学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构造背景 增生造山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怀头鲇体表溃烂症病原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水产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黑龙江流域怀头鲇体表溃烂症的病因及防控措施,本研究采用常规方法从患病鱼的肝脏、脾脏和肾脏等部位分离病原菌,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并对菌株的基本形态、理化特性、分子特征、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及耐药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从患病鱼体内分离得到3株病原菌,分别命名为NY-8、NY-9和NY-12;人工感染试验发现,NY-8和NY-9株对试验鱼有较强的致病力,NY-12株毒力较弱;3株细菌混合感染后,鱼体发病症状与临床自然发病症状一致,试验鱼死亡率高达到100%。综合理化特征和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确定NY-8、NY-9和NY-12株分别为气单胞菌属的维氏气单胞菌、杀鲑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5种毒力基因在3株气单胞菌中的分布表现为两种基因型,h l y+/a e r+/a c t+/a l t+/G C A T+和h l y+/a e r-/act+/alt+/GCAT+,同时携带5种毒力基因的NY-8和NY-9分离株致病性显著高于NY-12株。3株细菌在耐药谱上有一定差异性,NY-8和NY-9株均对4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对氨基糖苷类、呋喃类等药物耐药;NY-12株仅对左氧氟沙星和氟苯尼考等2种药物敏感。

关键词: 怀头鲇 体表溃烂症 气单胞菌 混合感染 毒力基因 药敏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DNA D-loop序列的黄斑篮子鱼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热带海洋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中国华南沿海不同地理群体的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测定了漳州东山湾(DS)、深圳大亚湾(DY)、深圳大鹏湾(DP)、阳江沙扒湾(SB)4个群体共计100尾黄斑篮子鱼线粒体DNA D-loop序列。结果显示:序列长度约828bp,包含72个变异位点,50个单倍型,A、T、C、G含量平均为31.2%、31.1%、20.8%和16.9%;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893±0.053~0.957±0.030,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105±0.0031~0.0179±0.0031,表现为高单倍型多样性而低核苷酸多样性的特点;群体内的遗传距离0.0107~0.0184,群体间的遗传距离0.0112~0.0172,AMOVA分析显示群体间的分子变异占0.66%,群体内占99.34%;中性检验结果表明Fu’s Fs检验值为显著的负值(-16.7079,p<0.01);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图呈单峰,表明黄斑篮子鱼演化过程中经历过种群扩张事件,推测扩张时间约在1.38~4.60万年前。综上,华南沿海岸4个黄斑篮子鱼群体间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可划归一个管理单元,而沙扒湾(SB)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对较高,应优先加以保护。

关键词: 线粒体DNA D-loop 黄斑篮子鱼 群体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糖及糖水平对松浦镜鲤养殖过程中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水产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在养殖不同阶段,不同糖及糖水平对松浦镜鲤肝脏糖酵解酶(GK和HK)、糖异生酶(G6Pase和PEPCK)和糖代谢相关基因(IGF-Ⅰ和GHR)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实验采用2×2双因素设计实验,选择淀粉和葡萄糖2种糖源,2个糖水平(25%和50%),共4个实验组,分别为低淀粉组(LS)、高淀粉组(HS)、低葡萄糖组(LG)和高葡萄糖组(HG)。选用初始体质量为(8.30±0.15)g的松浦镜鲤42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鱼。实验周期为7周。结果显示,不同养殖阶段,HK基因和IGF-Ⅰ基因在不同实验组中的表达趋势基本一致,HK基因在养殖1周时表达量显著升高,之后开始降低,IGF-Ⅰ基因在养殖3周时表达量显著升高。在不同养殖阶段,GK、PEPCK、G6Pase和GHR基因的表达趋势受糖水平和糖种类的影响。在低糖水平下(LS组和LG组),这些基因表现了相同的变化趋势,GK和GHR基因在1周时表达量最高,之后开始下降;PEPCK基因在3周时表达量最高;G6Pase在1周时表达量升高,之后下降,在7周时表达量又有上升趋势。在高糖水平下,HS组的GK基因的表达量在各个养殖阶段差异不显著,而HG组的GK基因则在1周时表达量显著升高;HS组和HG组的PEPCK基因的表达量在各个养殖阶段差异不显著;HS组的G6Pase基因的表达量在各个养殖阶段差异不显著,而HG组的G6Pase基因则在3周时表达量显著升高;HG组的GHR基因的表达量在各个养殖阶段差异不显著,而HS组的GHR基因则在3周时表达量显著升高。在养殖初期(1周),高糖饲料显著促进了HK基因的表达,并抑制了PEPCK、G6Pase和GHR基因的表达。

关键词: 松浦镜鲤 葡萄糖 淀粉 糖酵解酶 糖异生酶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州湾双斑蟳栖息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水产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双斑蟳栖息分布规律,实验根据2011—2016年多个季度航次在海州湾进行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数据,采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广义可加模型(GAM)以及随机森林3种物种分布模型(SDMs)方法,结合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准则、累积偏差解释率和交叉检验等评判指标筛选和构建了双斑蟳栖息分布模型,并分析了环境因子对双斑蟳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模型在解释因子与响应变量间的关系上基本一致;其中GAM在模型拟合上具有优势,而随机森林的预测性能明显高于传统的GLM和GAM。双斑蟳相对渔获量在年份和月份间的变异性最为显著,两个因子的解释率分别在18%和3.8%以上。水深和表层盐度对双斑蟳资源分布的影响较大,均与双斑蟳相对丰度呈正相关关系;双斑蟳分布总体呈现冬季相对较高,夏季东北部海域高、西南部低的特点,与海州湾水深分布特点基本一致。本研究还根据FVCOM(finite-volume coasta ocean model)模拟环境数据,利用随机森林分布模型估计了双斑蟳在海州湾海域2011年各个季节的空间分布,为渔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依据。

关键词: 双斑蟳 广义线性模型(GLM) 广义可加模型(GAM) 随机森林 模型比较 交叉检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臭氧对循环水养殖水体水质的净化效果及机理研究

渔业现代化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讨臭氧对循环水系统养殖水体水质的净化效果及作用机理,开展3种不同臭氧投加量对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和氨氮、亚硝酸盐等作用影响的试验,并在此基础上对净化机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臭氧优先与有机污染物发生反应,其次为亚硝酸盐,然后才是氧化氨氮;臭氧对有机物的去除是选择性的,优先降低UV_(254)和水色,对于COD和DOC处理效果不明显,但能显著提高养殖水的可生化性; 15 mg/L的臭氧投加量可取得较经济适宜的净化效果,对于UV_(254)、亚硝酸盐、水色、COD分别可降低73. 86%、92. 35%、37. 52%和16. 43%,并将DOC/UV_(254)比值升高到448. 86 (cm·mg)/L,显著提高养殖水的可生化性。研究表明:臭氧氧化技术在养殖水体净化处理中发挥了良好作用,针对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臭氧投加量对于提高净化处理效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臭氧氧化 有机物 净化去除 臭氧投加量 循环水养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