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类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的密码子优化与原核表达

渔业科学进展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牡蛎消化组织内存在的类A型血型组织抗原是其特异性富集诺如病毒的主要原因,FUT2(Fucosyltransferase 2,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是A型血型组织抗原合成的关键酶。本研究在前期克隆了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类FUT2基因cDNA全长的基础上,根据大肠杆菌密码子偏爱性优化并合成了类FUT2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RSET A构建pRSET-mof,将其转化大肠杆菌BL21,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经SDS-PAGE分析显示,在37℃、IPTG终浓度为0.8 mmol/L的条件下,诱导4 h后出现大小约为46 k Da的特异性目的条带。利用His亲和层析柱纯化及超滤管浓缩目的蛋白,得到单一条带,说明纯化效果良好。Western blot分析显示,目的蛋白与抗6×His标签单克隆抗体、抗人FUT2单克隆抗体均能发生特异性反应,表明优化后的太平洋牡蛎类FUT2基因在大肠杆菌系统中成功表达。本研究结果为今后研究太平洋牡蛎类FUT2基因的功能,进一步探索牡蛎特异性富集诺如病毒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太平洋牡蛎 类FUT2基因 密码子优化 原核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沙海域虫戎群落特征与季风、管水母关系分析

海洋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3年3—4月、6—7月、9月和11—12月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南沙海域浮游虫戎亚目的种类组成、优势种、栖息密度和群落结构特征,并探讨季风转换对其影响及其与管水母的关系。研究海域内共鉴定浮游虫戎亚目12科26属63种。生态类群结构属于热带大洋性。优势种较少,共出现7种,其中,孟加拉蛮虫戎(Lestrigonus bengalensis)为唯一的年度优势种,优势地位显著。物种组成存在季节性变化,分为春季、夏季与秋-冬季3个群落。虫戎年均栖息密度为18.30×10-2 ind/m~3,高数量区主要分布于近岸水域,数量季节变化不明显,但平面分布季节差异明显。虫戎年均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阈值各是1.23、1.28、0.33、0.48。虫戎物种组成随季风转换左右近岸低盐水影响程度而变化;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密度平面分布随季风转换所驱动的表层环流结构改变而变化。虫戎群落分布与管水母间的相关性证实研究海域两类群物种间的寄宿关系。这种关系促使孟加拉蛮虫戎在沿岸低盐水影响下更易形成高优势度,而表现出类似近岸海域优势种优势地位显著的特点。

关键词: 南沙海域 浮游端足类 虫戎 群落结构 沿岸水 海流 管水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不同配重的罩网沉降性能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5年3月于南海南沙海域进行了1 515 kg、1 615 kg、1 715 kg和1 815 kg等4组不同沉力配重下罩网沉降性能的对比试验。结果发现:1)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网口最大沉降深度D与配重W、放网时间Ts、绞收时间Th及风速Sw成正相关,与漂移速度Sd呈负相关;2)偏相关系数分析显示,配重的相对重要性大于放网时间,且放网时间过长不利于网口迅速闭合,故认为增加配重是比延长放网时间更加实用有效的增大网口沉降深度的方法;3)随配重的增加,网口最大沉降深度的平均值依次为77.5 m、81.5 m、83.7 m和97.9 m,网口沉降速度的平均值依次为0.303 m·s-1、0.318 m·s-1、0.342 m·s-1和0.349 m·s-1,两者均随配重的增大而增加,且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两者在不同配重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4)认为1 715 kg为试验罩网的最优配重。

关键词: 灯光罩网 配重 沉降性能 多元回归分析 偏相关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疣梭子蟹细胞Cdk7基因克隆及其在卵巢发育中的表达

中国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应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7(Cdk7)基因c DNA序列全长。基因5′和3′非编码区域(UTR)以及开放阅读框的长度分别是23 bp、178 bp和1056 bp,预测编码一个含有351个氨基酸,分子量为39.91 k D的蛋白质,包含一个丝氨酸/苏氨酸催化保守结构域和T-loop结构。同源性分析表明,三疣梭子蟹CDK7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Cdk7相似度较高,说明Cdk7基因具有很好的保守性。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三疣梭子蟹Cdk7基因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Cdk7基因在卵巢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量存在差异,其在I期和Ⅱ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5)。去除眼柄后该基因在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于第4天达到最大值。本研究的结果表明,Cdk7基因参与了三疣梭子蟹卵巢发育调控,为深入开展三疣梭子蟹和其他甲壳动物性腺发育调控机理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Cdk7 基因克隆 眼柄摘除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华原钩虾的胚胎发育及其与水温的关系

水产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发育生物学和生态学方法,观察描述了中华原钩虾的胚胎发育过程,研究了胚胎发育与水温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华原钩虾的抱卵量与雌体体长呈正相关,抱卵雌虾通过抱卵板附着胚胎,在育卵袋内孵化幼体。水温15~27°C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胚胎发育历期缩短,发育速率加快;21°C恒温条件下,中华原钩虾胚胎发育全程大约需要220 h,离体培养受精卵和亲体抱卵孵化基本同步。根据有效积温法则公式计算出胚胎的发育温度阈为6.02°C,有效积温为137.30°C·d。研究表明,中华原钩虾的前几次卵裂为全裂,后转为表面卵裂,初孵幼体与成体形态相似;温度对其胚胎发育历期和发育速率的影响差异极显著。

关键词: 中华原钩虾 胚胎发育 水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虱鮣Phtheirichthys lineatus(Menzies)——中国鱼类区系新记录

海洋渔业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5年4月8日在南海南沙群岛乐斯暗沙附近海域(11°20°N、114°30°E)采集到1 ind鮣科鱼类标本,经鉴定为虱鮣Phtheirichthys lineatus(Menzies,1791),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鲈亚目(Percoidei),鮣科(Echeneidae),虱鮣属(Phtheirichthys)。是南海鱼类新纪录的属和种,也是中国鱼类新纪录的属和种。虱鮣属全世界仅有1种,其主要特征如下:体很长,体长为体高的13倍。胸鳍尖,腹鳍胸位,起点在胸鳍基的后下方。臀鳍基长,臀鳍条30。尾鳍截形,上下叶边缘灰白色。尾柄延长,肛前提倡较肛后体长为短。吸盘小,具11对软骨板,体长为吸盘长约5.8倍。

关键词: 鱼类新记录 虱鮣 中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尼罗罗非鱼β_2m基因的克隆、多态性分析及组织表达特征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Ⅰ分子的亚基之一,与MHC-Iα链非共价结合构成MHCⅠ分子。本实验通过反转录PCR(RT-PCR)和c 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s,RACE)克隆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β2m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及基因组序列,并对c DNA多态性、m RNA组织分布及感染链球菌后表达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共获得尼罗罗非鱼2条β2m基因c DNA,全长分别为900和906 bp。两c DNA均包括351 bp的ORF,共编码116个氨基酸残基,还包含68 bp的5'非编码区(5'-UTR)和486(492)bp的3'-UTR。两条c DNA对应各自不同的基因组序列。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β2m基因含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尼罗罗非鱼β2m基因推测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的β2m基因相似性在39.20%~89.80%之间。β2m基因c DNA多态性分析表明,尼罗罗非鱼中共有2种不同类型的β2m c DNA,每种类型c DNA又有3种不同的亚型。定量PCR分析表明,β2m基因在尼罗罗非鱼脾脏、心脏和肾脏中表达量最高,鳃与肠中的表达量较高,在皮肤和肌肉中的表达量最低。腹腔注射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后,尼罗罗非鱼β2m m RNA表达量在4个所检测组织(鳃,肾脏,心脏和脾脏)中均出现了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本实验结果表明,β2m基因可能参与尼罗罗非鱼的免疫应答,在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功能。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尼罗罗非鱼的免疫调节机制和更好地理解鱼类β2m的生理功能。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β2-微球蛋白基因(β2m) 分子多态性 组织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指马鲅头肾和脾脏组织学研究

生物学杂志 2016 CSCD

摘要: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和HE染色方法研究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头肾和脾脏的组织结构。结果显示:头肾位于背部脊椎左右两侧,呈深褐色,实质柔软而表面粗糙。组织学结构特征:最外层为胶原纤维,实质无肾单位而由大量淋巴细胞、血细胞、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填充,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melano-macrophage centers,MC)不明显。脾脏衬贴于胃部后端与肠弯曲交界处的系膜内,棕色,体积较大,呈"三角形";组织最外层有被膜,并形成明显的脾小梁结构,实质由红髓和白髓组成,红髓占实质大部分,分布密集由血细胞连接成脾索,内部含丰富的脾血窦,MC密集分布;白髓由大量淋巴细胞填充,中央有动脉血管穿过。结论表明四指马鲅头肾和脾脏是典型的造血、免疫器官。

关键词: 四指马鲅 头肾 脾脏 组织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尼罗罗非鱼ghrelin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相关SNP位点的筛选

水生生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基因(ghrelin)的多态性及其与生长的相关性,研究以两个尼罗罗非鱼群体(快长群体和基础群体)的DNA样本各40份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和测序获得ghrelin基因序列。通过Dnasp v5和MEGA 5.0分析序列多态性、筛选有效SNP位点;采用Snapshot法对两个群体子代ghrelin基因中SNP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然后分析SNP位点基因型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快长群体ghrelin基因中的单核苷酸变异位点数(S)比基础群体要少,而核苷酸多态性(Pi)和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要略高于基础群体。共筛得3个有效SNP位点(S1、S2和S3),均分布于第1个内含子中。遗传结构分析表明,3个SNP位点在两个群体的子代中均为低度多态性位点(PIC<0.25),但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快长群体子代中3个SNP位点的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等遗传多样性参数均小于基础群体子代的相应值,3个SNP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在同一群体中高度一致,SNP位点之间完全连锁。两个群体子代中3个SNP位点处的优势基因型相同,但快长群体子代中优势基因型频率要明显大于基础群体子代中相应基因型频率。对两个群体子代的生长性状与SNP基因型进行关联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个体的多项生长指标(体重、体长、体高、头长和尾柄高等)在不同基因型中存在显著差异(S1:GG>AG,S2:TT>AT,S3:AA>AT)(P<0.05)。D1双倍型(S1:GG,S2:TT,S3:AA)所对应的尼罗罗非鱼个体的多项生长指标(体重、体长、体高、头长和尾柄高等)显著高于D2双倍型(S1:AG,S2:AT,S3:AT)。以上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ghrelin基因3个SNP位点完全连锁,D1双倍型与快长性状密切相关,可作为尼罗罗非鱼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候选标记。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 生长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樟芝子实体和菌丝体萃取物的抑菌及抗氧化活性

食用菌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樟芝(Taiwanofungus camphoratus)子实体、液体发酵菌丝体和固体培养菌丝体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石油醚、氯仿和正丁醇有机溶剂进行萃取,获得相应的萃取物,测定其抑菌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子实体氯仿和正丁醇萃取物以及固体发酵菌丝体氯仿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子实体石油醚、氯仿、正丁醇萃取物和固体发酵菌丝体氯仿萃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并且子实体氯仿萃取物对供试菌的抑菌效果均好于其它萃取物;子实体氯仿、正丁醇萃取物和固体发酵菌丝体氯仿萃取物具有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清除超氧阴离子的IC50值分别为5.94、1.32和1.97mg/mL;子实体石油醚、氯仿和正丁醇萃取物具有过氧化氢的清除能力,清除过氧化氢的IC50值分别为0.13、0.11和0.18mg/mL。

关键词: 牛樟芝 萃取 抑菌圈 抗氧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