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规格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as)对饲料中花生四烯酸的需求量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初始体重(207.16±0.72)g的鲈鱼(Lateolabrax japonicas)为研究对象,研究大规格鲈鱼对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RA)的最适需求量。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ARA?纯化油,制成ARA含量分别为0.05%、0.22%、0.37%、0.60%、1.38%及2.32%(占饲料干重)的6组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进行为期84 d的生长实验。实验结束后,通过测定鲈鱼生长、体成分、抗氧化及肝脏健康等指标综合评价鲈鱼对饲料中花生四烯酸的需求量。结果显示,鲈鱼成活率在不同处理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鲈鱼的特定生长率(SGR)随着饲料中ARA含量的升高,呈先升高后相对平稳的趋势(P<0.05),且在ARA含量为0.37%饲料组出现最大值,饲料效率(FE)呈现出与特定生长率相同的趋势;饲料中不同ARA含量对鲈鱼的肝体比(HSI)、脏体比(VSI)、肥满度(CF)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鱼体粗脂肪含量随着饲料ARA含量升高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粗蛋白含量则呈现出相反趋势;随着饲料ARA含量的升高,血清和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P<0.05),肝脏和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则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P<0.05);血清中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均在0.37%ARA水平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以特定生长率与饲料效率作为评定指标,经折线模型分析得出,(207.16±0.72)g规格的鲈鱼对饲料中ARA的最适需求量均为饲料干重的0.3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富罗非鱼对饲料中苯丙氨酸的需要量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用含6种水平(质量比分别为0.78%、0.95%、1.09%、1.34%、1.51%和1.72%)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Phe)的等氮等能(粗蛋白30.10%,总能17.73 MJ/kg)饲料,在池塘网箱中(实验期间水温为24~32℃)饲喂初始体重为(52.70±1.80)g的吉富罗非鱼60 d,考察饲料Phe对吉富罗非鱼(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性能、饲料系数、体成分、部分血清生化指标及前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期获得吉富罗非鱼对饲料苯丙氨酸的需要量。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Phe水平的升高,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肥满度、肝体比和脏体比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饲料系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全鱼粗脂肪和全鱼灰分含量显著上升(P<0.05),肌肉灰分含量显著下降(P<0.05)。饲料中Phe对全鱼水分和粗蛋白质、肌肉水分、肌肉粗蛋白质和肌肉粗脂肪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各实验组的肌肉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中Phe显著影响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葡萄糖的含量(P<0.05),对谷草转氨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Phe显著影响肠蛋白酶、肠脂肪酶和肠Na~+-K~+-ATP酶活性(P<0.05),而对肠淀粉酶活性影响不显著(P>0.05)。以增重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回归分析可知,吉富罗非鱼对饲料中Phe需要量为1.17%~1.21%,占饲料蛋白质的3.89%~4.02%。本研究结果为合理配制吉富罗非鱼配合饲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银鲳ghr和igfbp1基因表达特征、组织分布及操作胁迫对其的影响(英文)
《海洋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急性操作胁迫对银鲳生长的影响,首次克隆了3种生长调控相关基因-生长激素受体1(ghr1)、生长激素受体2(ghr2)和胰岛素样受体1(igfbp1),并对3种基因在银鲳肝脏、心脏、性腺、肌肉和肾脏等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进行了比较.定量表达结果表明3种基因均广泛分布于所研究的各个组织中,而其中肾脏、性腺和心脏中的表达量较其它组织低.在银鲳受到外界操作胁迫刺激后,3种基因呈现不同的表达模式:其中ghr2和igfbp1的表达下调,而ghr2的表达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ghr2和igfbp1在银鲳生长调节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胁迫环境中,外界刺激可通过下调生长相关基因表达以影响鱼体的生长.
关键词: 鱼类 基因表达 生长激素 操作胁迫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刺参围堰养殖中大叶藻的生态功能
《水产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围堰池塘内海草——大叶藻的生态功能并为将其引入刺参池塘养殖提供理论基础,对大叶藻区和裸露砂质底质区的温度、溶氧进行了比较测定,对刺参及其食物组成的同位素进行了分析,并与邻近自然海域草场系统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春夏季大叶藻区底部温度比裸露砂质底质区温度低约0~0.33°C;0~25%的低大叶藻盖度下,海草区和裸露底质区溶氧差异不显著,50%~100%的中高盖度下,海草区表层溶氧显著高于裸露底质区,高约0.12~0.62 mg/L,底层溶氧低于裸露底质区,约0~0.38 mg/L;春季末,该海草环境下的刺参δ13C和δ15N比值分别为–15.27‰和8.11‰,具有与相邻自然草场系统中刺参明显不同的同位素特征值(–20.12‰和10.95‰)。混合模型的分析表明,其食物组成中来自大叶藻的贡献约为13%~52%,高于底栖硅藻(4%~49%)、悬浮颗粒有机物POM(23%~39%)以及附着生物(0~22%)。而邻近的自然草场中,来自POM和褐藻海蒿子的食物贡献最大,0.95置信水平下的置信区间(CI)分别为24%~54%和1%~53%,而海草丛生大叶藻的贡献为0~27%。本研究表明,大叶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夏季池塘底部水温,增加水体溶氧,同时为刺参提供重要的食物来源,这在池塘组成相对简单的环境下是尤为重要的。
关键词: 刺参 大叶藻 围堰池塘 溶氧 温度 同位素 食物来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酶解罗非鱼皮制备抗氧化肽的工艺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酶法水解罗非鱼皮制备抗氧化肽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以水解度、DPPH自由基与OH自由基半抑制浓度(IC50)、还原力为评价指标,分析比较了商业蛋白酶中的酸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胰蛋白酶、菠萝蛋白酶及木瓜蛋白酶对罗非鱼皮的水解效果及其产物的抗氧化活性,筛选出碱性蛋白酶为最佳水解用酶,并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罗非鱼皮酶解条件予以了优化,最终确立的最佳酶解工艺为:p H10.00、反应时间4 h、温度40℃、料液比0.38 g/m L,在此条件下产物的还原力为1.054,与模型预测值相吻合,表明了响应面法的有效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RasGRP3基因的克隆和免疫应答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RasGRP3(Ras Guanyl nucleotide Releasing Protein 3)是一种鸟苷酸交换蛋白,差异表达的Ras GRP3蛋白在疾病发生和固有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探究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Ras GRP3基因组成、组织表达及免疫应答特征,根据本实验室半滑舌鳎转录组数据获得的部分Ras GRP3序列,采用RACE(Rapid-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s)技术,克隆了Ras GRP3基因的全长,将测序结果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和同源性分析:半滑舌鳎Ras GRP3基因全长2756 bp,ORF(Open Reading Frame)长度为2244 bp,编码747个氨基酸;推导的半滑舌鳎Ras GRP3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鱼类的Ras GRP3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较高,是同源基因。采用q RT-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方法对Ras GRP3基因在健康半滑舌鳎13种组织、鳗弧菌(Vibro anguillarum)感染后不同时间点的6种免疫组织及LPS、PGN、WGP和poly I:C 4种病原模拟物处理的半滑舌鳎外周血淋巴细胞不同时间点中的表达特征进行分析:Ras GRP3基因在健康半滑舌鳎13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性腺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肝、脑和脾,在血液中表达量最低;Ras GRP3基因在鳗弧菌感染后半滑舌鳎6种免疫组织中都表现出不同的表达趋势,其中肝和鳃中上调趋势明显,6 h比0 h上调表达倍数分别为3倍和30倍,在肠、脾、头肾和血液中6 h都出现了下调表达;Ras GRP3在4种病原模拟物处理的半滑舌鳎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整体上调表达,在PGN和poly I:C这2种病原模拟物刺激后表达趋势出现明显上调,在PGN刺激后24 h比0 h上调表达倍数为13倍,在poly I:C刺激后6 h比0 h上调表达8倍。结果表明,Ras GRP3基因参与了半滑舌鳎的免疫应答过程,可能在免疫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半滑舌鳎 RasGRP3 基因克隆 病源感染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液相氧电极技术研究“海天1号”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幼孢子体光合及呼吸速率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天1号"海带是南方耐高温品种与北方高产品种杂交后,经过几代选育获得的海带新品系,具有产量高、耐高温、成熟稍早等特点(暂命名为"海天1号"海带)。为探究"海天1号"海带幼孢子体在不同环境因子下的生理适应性,设置了温度、光强及营养盐3个单因素实验,利用液相氧电极技术研究其对"海天1号"海带幼孢子体(1–2 cm)表观光合速率(Pn)和呼吸耗氧速率(R)的影响,并测定相对生长速率(Relative growth rate,RGR)。结果显示:(1)温度为14℃、光强为80μmol photons/(m~2·s)、氮营养盐为6 mg/L(N/P=10∶1,下同)环境下,幼孢子体的RGR和P_n均较大。在温度为22℃、光强为100μmol photons/(m~2·s)、氮营养盐浓度为10 mg/L条件下,R最强。(2)22℃组的幼孢子体生长受到抑制,其RGR显著低于14℃组(P<0.05)。20μmol photons/(m~2·s)与80μmol photons/(m~2·s)光强组的RGR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5个营养盐浓度组之间幼孢子体的RGR无显著性差异(P>0.05)。(3)随着温度、光强、营养盐浓度增加,幼孢子体的P_n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4℃组P_n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氮营养盐浓度4 mg/L和6 mg/L组的P_n显著高于2、8和10 mg/L组(P<0.05)。在本实验条件下,R和P_n呈负相关。(4)光强对幼孢子体P/R(总光合速率/呼吸耗氧速率)的影响较小,温度和营养盐浓度对其影响较大。正交实验结果显示,适宜"海天1号"海带幼孢子体培养的条件为光强50μmol photons/(m~2·s)、温度16℃、氮营养盐浓度5 mg/L。
关键词: “海天1号”海带 幼孢子体 环境因子 相对生长速率 光合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南海鸢乌贼墨汁多糖提取工艺
《食品工业科技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探索南海鸢乌贼墨汁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南海鸢乌贼墨汁多糖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方法: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取因素与水平,根据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原理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以获得多元二次线性回归方程,以Y(多糖含量(%)×粗多糖得率(%)×104)为响应值分析各因素的交互作用。结果:鸢乌贼墨汁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料液比1∶2、浸提液p H5.5、加酶量1.00%,此条件下,粗多糖得率为0.91%,多糖含量为9.8%,与理论预测值接近。结论: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鸢乌贼墨多糖提取工艺,取得最佳提取工艺,且具有可行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中沙西沙海域海樽类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4年~2015年中沙西沙海域12°30'N~17°32'N、110°00'E~110°11'E 4个航次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海樽的种类组成及季节变化、总栖息密度和生物多样性分布以及群落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海樽23种,夏季种类最多为16种,其次为冬季15种,春季14种,秋季10种;冬季与其他3个季节在种类组成上存在比较明显的更替现象,其他季节更替现象不明显;中沙西沙海域海樽类平均丰度为0.99个·m-3,夏季最高为1.93个·m-3,其次为冬季1.12个·m-3,春季为0.59个·m-3,秋季最小为0.32个·m-3;周年优势种小齿海樽(Doliolum denticulatum)和双尾纽鳃樽(Thalia democratic)以及春、夏季的优势种大西洋火体虫(Pyrosoma atlanticum)是影响中沙西沙海域海樽类数量分布格局的主要种类;优势种的集聚分布导致中沙西沙海域海樽类多样性水平一般;多维尺度分析表明中沙西沙海域海樽类群落的季节变化较小。海樽类栖息密度的平面分布及群落格局与海流的变化密切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完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的探讨——基于东海与浙江省的实践
《农业现代化研究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是目前我国最重要的海洋渔业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已经成为我国养护海洋生物资源、建设海洋生态文明、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对东海与浙江省伏季休渔制度历次完善情况进行梳理和比较,探讨完善伏季休渔制度。结果表明,东海伏季休渔制度调整的特点是延长休渔时间、增加休渔作业类型及细化休渔海域,浙江省的特点是规定了"定置作业"和"帆式张网作业"伏季休渔时间、保护区休禁渔、针对特定生物资源的休禁渔及捕捞辅助船纳入休禁渔范围;与东海伏季休渔制度内容相比,浙江省在保护区休渔、保护特定生物资源休渔和捕捞辅助船实施休禁渔管理等方面具有突出特点,并为从建设海洋生物保护区、延长休禁渔时间、管理捕捞辅助船等方面完善伏季休渔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常规性伏季休渔期基础上,提出设立终年渔业禁捕区、特殊鱼类资源休禁渔期、临时性休禁渔期等多元化海洋休禁渔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 伏季休渔 近海渔业 海洋保护区 可持续发展 东海 浙江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