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核壳结构nano-CaCO_3/POE复配体系改性渔用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海洋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纳米碳酸钙/乙烯辛烯共聚物(nano-CaCO_3/POE)复配体系为改性剂,采用两种共混工艺,调节nano-CaCO_3/POE复配体系在渔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基体中的含量,制备了核壳结构nano-CaCO_3/POE复配体系改性渔用聚乙烯三元复合材料(nano-CaCO_3/POE/HDPE),研究了共混工艺、复配体系配比及其含量对nano-CaCO_3/POE/HDPE三元纳米复合材料微观形态结构和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复配体系中nano-CaCO_3和POE质量比为1∶4时,两步法共混工艺可使nano-CaCO_3与POE在聚乙烯基体中形成nanoCaCO_3为核、POE为壳的核壳结构,且该核壳结构由POE包裹2~3颗nano-CaCO_3粒子组成,尺寸为100~200 nm,均匀分散于聚乙烯基体中。此外,当核壳结构nano-CaCO_3/POE复配体系的含量为5%时,所制备的nano-CaCO_3/POE/HDPE三元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优,与纯HDPE相比,其断裂强度、屈服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提高了37.2%、5.1%和27.0%。
关键词: 纳米复合材料 渔用聚乙烯 纳米碳酸钙 乙烯辛烯共聚物 力学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普通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和白刺参不同组织基因组DNA的MSAP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分别以普通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和白刺参基因组DNA为实验材料,应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MSAP)技术对刺参体壁、呼吸树和消化道3个组织的DNA甲基化水平和甲基化模式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DNA甲基化对刺参组织间基因特异性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筛选得到的9对引物组合能够在普通刺参和白刺参两个群体中得到稳定扩增,在两群体刺参中分别检测到5932和5208个位点,均以未甲基化位点为主,普通刺参和白刺参未甲基化位点数分别为4317和3944,分别占总扩增条带数的72.78%和75.73%。普通刺参体壁的甲基化水平为31.07%,呼吸树为23.36%,消化道为26.34%;白刺参中体壁的甲基化水平为29.88%,呼吸树为23.25%,消化道为19.45%,由此可见,体壁的甲基化率在两群体中是最高的。普通刺参和白刺参同一组织间的甲基化水平和甲基化模式不同,同一群体体壁、呼吸树和消化道不同组织间的甲基化水平和模式也不同。甲基化在普通刺参和白刺参组织分化和发育过程中可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检测的3个组织中,CCGG序列的全甲基化位点较半甲基化位点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瑞鲤与黄河鲤、建鲤鱼肉品质的比较及影响肉质的主成分分析
《食品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福瑞鲤和黄河鲤、建鲤的肉质差异,选取了体质量相近、相同养殖条件下的3种鲤鱼,分析其质构特性、肉色、p H值变化及营养成分。结果表明:福瑞鲤剪切力、硬度、胶黏性、咀嚼性指标低于黄河鲤和建鲤,而黏附性高于黄河鲤;水分含量、脂肪含量极显著低于黄河鲤及建鲤(P<0.01),灰分含量、蛋白质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Ser、Cys含量以及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s,EAA)含量较高,Thr含量较黄河鲤、建鲤有很大提升。整体上来说,福瑞鲤鱼肉品质在质构性能和营养价值上要优于黄河鲤和建鲤。而相关性分析表明剪切力、硬度、胶黏性、咀嚼性4项指标均与粗蛋白、粗脂肪含量两项指标成显著正相关(P<0.05);黏附性与粗脂肪含量成负相关(P<0.05);从12项指标中提取出3个主成分,硬度、剪切力、粗脂肪、粗蛋白为影响肉质性能的最主要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魁蚶过氧化氢酶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水产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RT-PCR和c 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s,RACE)克隆出魁蚶过氧化氢酶(Sb CAT)基因c DNA全长序列,该基因全长为2181 bp,包括1431 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96 bp的5'端非翻译区(UTR)和654 bp的3'-UTR。其中ORF编码477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54 ku,理论等电点为8.03。Sb CAT氨基酸序列与其他所选动物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其相似度为68%~96%,Sb CAT氨基酸具有CAT基因家族的特征性序列,包括CAT活性位点,1个亚铁血红素结合位点及3个催化位点残基。此外,Sb CAT还具有保守的亚铁血红素结合口袋与还原型辅酶Ⅱ(NADPH)结合位点。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了Sb CAT的组织表达特征。结果显示,Sb CAT m RNA在所检测的6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在外套膜中表达量较高,在肝胰腺和红细胞中表达量较低。经鳗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刺激后,鳗弧菌刺激组的外套膜表达量一直较低,其他组织均表现出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研究表明,Sb CAT可能在魁蚶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颡鱼肌细胞生成素基因cDNA克隆及其在雌雄个体中的差异表达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MyoG)基因的组成结构、功能特性以及在雌雄个体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本研究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获得黄颡鱼MyoG基因1346 bp全长cDNA序列,其中序列包括63 bp的5′非翻译区、521 bp的3′非翻译区和762 bp的开放阅读框(ORF),ORF编码253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包含MRFs基因家族的Basic结构域和螺旋–环–螺旋(HLH)结构域,不含信号肽,没有跨膜结构,定位于细胞核内。氨基酸序列与蓝鲇(Ictalurus furcatus)同源性高达94.1%,基于氨基酸序列构建的NJ进化树显示黄颡鱼MyoG基因与同属鲇科鱼类关系最近,表明MyoG基因在物种间比较保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MyoG基因在雌雄个体心脏、肌肉等8种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肌肉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且在雄性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雌性(P<0.05);Western blot检测MyoG蛋白在雄性肌肉中的表达量高于雌性,推测其可能是造成黄颡鱼雌雄生长差异的因素之一。本研究不仅为黄颡鱼雌雄生长差异和肌肉发育调控提供了研究基础,也为黄颡鱼快速生长新品种(系)选育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黄颡鱼 肌细胞生成素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雌雄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GH重组蛋白对达氏鲟生长、血液生化和体组成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生长激素(GH)重组蛋白对达氏鲟生长、代谢及鱼体肝组分的影响,构建了GH成熟肽融合原核表达载体pET32a-AdGH,并将其在宿主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重组蛋白rAdGH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设置了4个试验组,分别在鲟鱼商品饲料中添加含量为0(对照组)、10(低处理组)、50(中处理组)和100mg/kg(高处理组)的粉状rAdGH,连续投喂8周。结果表明,低水平rAdGH添加能够显著促进鱼体生长,提高特定生长率,降低饵料系数,提高肝体比和脏体比;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低水平rAdGH添加可提高除血糖外所有测定的血液指标数值,反映了机体代谢水平的增强。各浓度rAdGH的添加均能提高鱼体肝和肌肉中蛋白质、水分含量,降低脂肪含量。rAdGH对鱼体生长和代谢的影响可能与其剂量相关,低水平的添加可显著增强鱼体代谢水平,加快肝中蛋白质的沉积与脂肪的消耗,促进鱼体生长;高水平的添加进一步增强其代谢水平,但其促生长的功能下降,部分血液指标异常,肝组分异常,疑似肝损伤。研究探索了鲟鱼重组生长激素的生长调控功能,为重组生长激素在鲟鱼养殖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 达氏鲟 原核表达 生长激素重组蛋白 生长性能 血液生化指标 体组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同步检测7种鱼类病毒的扩增子拯救多重PCR(Arm-PCR)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淋巴囊肿病毒(LCDV)、肿大细胞病毒属虹彩病毒(Mega)、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RGNNV)、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PNV)、病毒性出血败血症病毒(VHSV)和传染性鲑鱼贫血症病毒(ISAV)是养殖鱼类主要的病毒性病原,危害巨大。为实现这7种病原的高通量、同步检测,本研究在分析这7种病毒基因序列的基础上,设计了9组扩增子拯救多重PCR(Arm-PCR)引物,并对扩增体系中的Taq酶、M~g(2+)、d NTP、Primer Mix浓度及退火温度等参数进行调整和优化,结合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建立了同步检测7种鱼类病毒的Arm-PCR方法。优化后的Arm-PCR方法第一步PCR体系为:Taq酶(2.5 U/μl)1.0μl,10×PCR Buffer(含20 mmol/L的M~g(2+))5μl,d NTP(各2.5 mmol/L)5μl,10×Primer Mix(各2μmol/L)9μl,模板1μl,dd H2O补足至50μl,退火温度为56℃。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在1支反应管内对上述7种病毒的9个致病基因同步进行扩增和检测,检测灵敏度分别为10~1copies/μl(RGNNV、VHSV、ISAV-NS、ISAV-MA)、10~2 copies/μl(LCDV、Mega、IHNV、IPNV)和10~3 copies/μl(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TRBIV)。该方法特异性强,与半滑舌鳎、石斑鱼、大菱鲆和牙鲆基因组DNA不产生交叉反应。本研究建立的可同步检测7种鱼类病毒的Arm-PCR方法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高准确性的优势,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在鱼类病毒的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0#柴油水溶性成分对黑鲷肝脏、鳃、肌肉组织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室内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0 mg·L-1、0.015 mg·L-1、0.03 mg·L-1、0.06 mg·L-1)0#柴油水溶性成分(WSF)对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肝脏、鳃和肌肉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结果显示:(1)肝脏、鳃、肌肉和组织中GST活性与0#柴油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关系,肝脏组织中GST活性较肌肉和鳃组织中的更为灵敏;(2)各组织中SOD活性随时间和剂量的变化整体无明显规律;(3)肝脏组织中CAT活性先诱导后抑制,肌肉中始终被诱导,鳃中始终被抑制。CAT活性变化幅度不如GST明显。实验表明,黑鲷肝脏组织中GST更适合作为0#柴油污染响应的生物标志物,用作早期海洋石油污染的预警和监测的指标之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基于Ⅱ型鲤疱疹病毒衣壳蛋白72的免疫学检测方法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Ⅱ型鲤疱疹病毒(cyprinid herpesvirus 2,Cy HV-2)是引起养殖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造血器官坏死症的致病病原。在临床筛查中基于病毒核酸的PCR和real time PCR技术已经建立,但是稳定性更强的免疫学诊断技术国内外尚无报道。本研究目的是利用Cy HV-2编码的ORF72基因(Gen Bank登录号:AFJ20502.1)所编码的衣壳蛋白作为捕获抗原,通过识别感染病毒的鱼体中的相应抗体,从而对样本进行临床免疫学检测。首先采用PCR方法从纯化的Cy HV-2基因组中扩增ORF72基因,并把该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4T-3,并转化到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诱导表达的产物通过SDS-PAGE进行鉴定,对表达的重组蛋白进行纯化。用已纯化的72重组蛋白对小鼠进行免疫,制得72重组蛋白的抗体。Western blot检测表明所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既能识别原核表达的重组蛋白,也可以识别Cy HV-2病毒粒子上的衣壳蛋白72。在上述基础上建立了基于Western blot技术的Cy HV-2抗体检测技术:用纯化的72重组蛋白作为检测抗原,鲫鱼血清用作一抗,兔抗鲫Ig M多克隆抗体作为二抗,酶标羊抗兔作为三抗鉴定鲫鱼是否存在Cy HV-2特异性抗体。在对急性感染期的临床样本检测中,本方法能在所有样本中检测出ORF72特异性抗体存在,表明72重组蛋白作为相应抗体捕获原可以用于确诊鲫鱼是否感染Cy HV-2。本研究建立的实验室免疫学检测方法为商品化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对Cy HV-2的检验检疫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Ⅱ型鲤疱疹病毒 ORF72 原核表达 多克隆抗体 临床检测 异育银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川裂腹鱼脑型芳香化酶Cyp19b基因组织分布及温度对其表达水平的影响
《动物学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脑型芳香化酶基因Cyp19b在四川裂腹鱼(Schizothorax kozlovi)早期性别分化中的作用,采用RACE方法从四川裂腹鱼脑中扩增得到该基因c DNA全长序列,并应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测定该基因m RNA的相对表达量,探讨该基因在不同规格四川裂腹鱼鳃、脑、心、肝、脾、肾、肌肉、精巢、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以及温度对其早期仔鱼阶段该基因表达的影响。四川裂腹鱼Cyp19b基因的c DNA全长序列共3 021 bp,共编码507个氨基酸,属于脑型芳香化酶基因;四川裂腹鱼Cyp19b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鱼类脑型芳香化酶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可达70%以上,而与性腺型芳香化酶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低,为64%左右;四川裂腹鱼Cyp19b基因仅在脑组织中表达,具有比较高的组织特异性,且随着个体的增长,逐渐呈现显著的雌雄差异;对不同温度处理12日龄仔鱼6 d后,低温(10℃和14℃)能显著促进Cyp19b基因表达量的升高,但高温(26℃)却对其表达量无显著影响。由此推测,脑型芳香化酶基因Cyp19b可能在低温导致四川裂腹鱼雌性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