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南极磷虾捕捞初期适宜挤压脱壳工艺参数
《农业工程学报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验证南极磷虾挤压脱壳设备的生产效果、完善并优化船上挤压脱壳生产工艺,该文开展了不同进料速度、原料放置时间和预冷时间对得肉率和虾壳残留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刚捕捞后未经处理的磷虾,试验设备脱壳效果理想,得肉率约为25%、虾壳残留约为5%;放置时间在120 min以内的磷虾均可用作脱壳磷虾肉的生产,越新鲜的磷虾脱壳后得到的磷虾肉品质越好;对原料进行预冷来延长品质保持时间是保证产品质量的有效方法;冷冻后磷虾得肉率明显降低,实际生产中不建议采用。研究结果可为南极磷虾脱壳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急性低盐胁迫对斜带石斑鱼幼鱼存活、血清离子浓度和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急性低盐胁迫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幼鱼存活、血清离子浓度和激素水平的影响,将斜带石斑鱼幼鱼从盐度30(对照组)的水体直接转移至盐度0、5、10、20的水体中,于2 h、6 h、12 h、48 h和72 h检测幼鱼血清中的钠离子(Na~+)、钾离子(K~+)、氯离子(Cl~-)浓度和生长激素(GH)、催乳素(PRL)、皮质醇(COR)水平的变化,并记录幼鱼存活情况。结果显示,血清Na~+和Cl~-浓度随盐度增加显著上升(P<0.05)。盐度0组和对照组血清Na~+浓度随实验时间变化不大,较稳定(P>0.05);而盐度5和盐度10组血清Na~+浓度在6 h降低,随后升高并保持稳定(P<0.05);盐度20组血清Na~+浓度随时间的延长出现显著波动(P<0.05)。随时间延长Cl~-浓度在盐度0组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在盐度5、10和20组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P>0.05)。K~+浓度在盐度0组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随时间延长K~+浓度在盐度0组先升后降(P<0.05),而在盐度5、10和20组以及对照组则先降后升(P<0.05)。GH水平在盐度20和对照组显著高于其它3组(P<0.05)。随时间延长GH水平在盐度0、5和10组呈先下降至6 h处达到最低点,而后上升的趋势(P<0.05),而在盐度20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PRL在各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时间延长各试验组血清PRL水平先下降后上升至12 h达到最大值后又下降(P<0.05),最后趋于稳定。COR水平在盐度0、5和10组显著高于盐度20和对照组(P<0.05)。随时间延长在盐度0、5和10组的变化规律与PRL水平类似,而在盐度20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随时间延长在盐度0组幼鱼死亡率逐渐升高,72 h内全部死亡;盐度5组幼鱼在实验期间仅有极少数死亡,而其它组幼鱼无死亡情况,这表明斜带石斑鱼幼鱼能够适应在盐度低至5的急性胁迫下存活,但在淡水急性胁迫条件下不能长时间存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区底层鱼类营养结构研究
《海洋与湖沼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区底层鱼类食物网的营养结构特征,于2013年9月利用稳定同位素方法分析了24种底层鱼类的碳和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值),并计算了基于δ~(13)C—δ~(15)N量化的6个营养结构的群落范围指标。结果显示: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区底层鱼类的δ~(13)C值在–20.4‰—–17.0‰之间,均值为(–19.1±0.8)‰;δ~(15)N值的范围为7.9‰—12.2‰,均值为(9.7±1.0)‰。鱼类的营养位置在3.06—4.33之间,平均值为3.58±0.29,表明均以肉食性为主。根据群落范围指标结果分析,鱼类群落的δ~(13)C和δ~(15)N值范围(CR和NR)分别为3.4和4.3,表明南沙群岛西南陆架区底层鱼类的初始食源较为单一,营养层次较少;总面积(TA)和到重心的平均距离(CD)分别为5.8和1.0,意味着鱼类食物网营养级多样性的总程度和平均程度均较低;平均最近相邻距离(NND)及最近相邻距离的标准偏差(SDNND)分别为0.37和0.43,说明研究海域底层鱼类食物网的营养冗余程度较高,不同种类之间的营养生态位幅宽较小,重叠程度较高。此外,浅海长尾鲨(Alopias pelagicus)和狐形长尾鲨(Alopias vulpinus)在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区底层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对该海域渔业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应禁止捕捞这些种类,而对一些冗余种类,如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条尾鲱鲤(Upeneus bensasi)和带鱼(Trichiurus haumela)等,可以适度捕捞,以维持底层鱼类群落营养结构的完整性,在渔业资源合理开发、持续利用的同时,有效地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安全发展。
关键词: 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区 营养结构 碳和氮稳定同位素 群落范围指标 底层鱼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密度草鱼和乌鳢养殖围隔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鱼种的养殖模式对养殖池塘沉积物微生物结构的影响,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分析了珠三角地区2种常见养殖鱼种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乌鳢(Channa maculate♀×Channa arguss♂)养殖池塘围隔中沉积物的微生物。结果显示,2种养殖模式PCR-DGGE电泳样品共获得72个条带,草鱼模式有67个条带,乌鳢模式有70个条带。克隆测序了37个条带,共获得48条序列,其中变形菌门为优势类群,占总序列的52.80%。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草鱼和乌鳢2种养殖模式间差异显著,2种养殖模式微生物的Shannon-Wei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乌鳢模式的微生物多样性指数高于草鱼模式,说明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可能受不同营养成分的饲料及鱼种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每种养殖模式月间差异性分析得出2种养殖模式差异均不显著,说明微生物群落结构在养殖过程中变化不大。
关键词: 草鱼 乌鳢 沉积物 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细菌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怀洪新河太湖新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境及渔业群落多样性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CSSCI
摘要:根据2014年6月和12月在怀洪新河太湖新银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现场调查数据,对保护区生境及渔业群落进行了研究。保护区主要水质指标达到Ⅲ类标准,TN为制约因素。保护区共分布有水生维管束植物24种,其中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和浮叶植物分别占41.67%、33.33%、16.67%和8.33%。现场调查共采集到鱼、虾类37种,包括鱼类33种、虾类4种,分别隶属于8目15科35属。群落结构以淡水定居性物种及杂食性物种占优,夏季优势种为日本沼虾、红鳍原鲌和刀鲚,冬季为鲫、鲢和鳙。夏季各种网具中采集的渔获物均重变幅为0.12~114.32 g,冬季为4.07~696.70 g。保护区成鱼(虾)资源密度为20.18万尾/km2和10 440.8 kg/km2,幼鱼资源密度为534.58万尾/km2和587.8 kg/km2。冬季资源密度显著低于夏季,数量及重量密度仅分别为夏季的6.94%和30.93%。基于渔获尾数的多样性特征值为:丰富度指数(R)3.812 0,信息指数(H’)1.496 0,优势度指数(D)0.409 9,均匀度指数(E)0.124 0。克氏原螯虾在保护区内广泛分布,对其危害性应加以重视。
关键词: 淮河 怀洪新河 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群落结构 优势种 多样性特征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育成品种易捕鲤F_5代保种群体的遗传结构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易捕鲤的群体遗传结构,为其优良性状的稳定保持和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方法】提取96尾易捕鲤个体的鳍条基因组DNA,以其为模板,利用30对微卫星标记进行PCR扩增,根据基因型,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各种遗传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在96尾易捕鲤个体中,共检测到154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3~9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4.060 7;期望杂合度为0.596 9~0.871 0,平均为0.740 0;多态信息含量为0.628 0~0.855 0,平均为0.702 2,说明此品种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哈迪-温伯格平衡检验结果表明,群体处于不平衡状态;群体平均固定系数为-0.041 0,说明该群体存在杂合子过剩现象,有较大的选择压力;瓶颈效应分析表明,群体经历了瓶颈效应;根据连锁不平衡方法计算有效群体大小为64.2。【结论】易捕鲤具有较高的遗传异质性和较大的选育空间,但由于人工选择的作用,群体处于不平衡状态,对品种的长期发展极为不利,因而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应该注重加强保种策略的研究,从而保持其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优良的经济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海区单层流刺网对棘绿鳍鱼的选择性
《水产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晰东海区单层流刺网对棘绿鳍鱼的选择性特征,开展不同网目尺寸(45、50和55 mm)和网片高度(6和10 m)的单层流刺网生产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实验网渔获物中棘绿鳍鱼体长频率呈单峰分布;选用Normal、Lognormal和Gamma模型对渔获数据进行拟合,并使用极大似然法估算模型参数,似然比卡方检验和赤池信息系数(AIC)比较表明,Lognormal模型拟合效果最佳,其卡方值为30.65,明显小于临界值,AIC值为147.78,模型曲线向右倾斜明显,峰值左侧选择率递增较快,右侧下降缓慢,与原始数据相符;50 mm网目50%选择性体长为123 mm,有效捕捞体长范围为123~209 mm;根据遭遇网具的棘绿鳍鱼资源结构估算结果,实验海域棘绿鳍鱼体长频率呈正态分布,优势体长范围为125~185 mm,与早期研究结果相近;50 mm网目有效捕捞体长范围与当前资源优势体长范围相近,可实现捕捞效率的最大化;总体上两种高度(6和10 m)实验网渔获物中,棘绿鳍鱼体长频率分布相似,优势体长范围相近,上述两种网片高度对棘绿鳍鱼资源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上述研究结果可为近海渔业生产和管理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银鲳卵黄发生期间组织中抗氧化水平的变化及饲料n-3LC-PUFA对其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银鲳(Papus argenteus)肝及卵巢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丙二醛(MDA)含量在整个卵黄发生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饲料n-3 LC-PUFA对卵黄发生期间组织中抗氧化水平的影响。分别以100%鱼油(FO组)、70%鱼油和30%大豆油(FSO组)、30%鱼油和70%大豆油(SFO组)、100%大豆油(SO组)为脂肪源,配制了4组等氮、等能及等脂的试验饲料。以1年龄雌性银鲳为试验对象,每组饲料设3重复,试验周期185 d。研究结果表明,肝与卵巢组织SOD、CAT活性、T-AOC水平及MDA含量在卵黄发生过程中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且卵黄发生后期各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卵黄发生前期(P<0.05)。肝SOD(除SO饲料组外)、CAT活性、T-AOC水平及MDA含量在卵黄发生中期与前期之间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而卵黄发生中期FO与FSO饲料组卵巢SOD、CAT活性及T-AOC水平则均显著高于卵黄发生前期(P<0.05)。FSO饲料组肝与卵巢SOD、CAT活性在卵黄发生过程中均为最高值,且在卵黄发生中、后期均显著高于SO饲料组(P<0.05),但与FO饲料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饲料组间肝与卵巢T-AOC水平在卵黄发生前期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卵黄发生后期,FO与FSO饲料组肝与卵巢T-AOC水平均显著高于SO饲料组(P<0.05),但FO与FSO饲料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与卵巢中MDA含量随着饲料n-3 LC-PUFA含量的升高而呈现出升高趋势,且这种升高趋势在肝组织中表现更为明显,卵巢组织MDA含量在卵黄发生中、后期仅FO饲料组表现出显著性升高趋势(P<0.05),其他各饲料组在卵黄发生各期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统计分析表明,银鲳卵黄发生过程中组织中抗氧化水平逐渐升高,适宜的饲料n-3 LC-PUFA含量(4.01%,FSO饲料组)可明显改善银鲳卵黄发生中期与后期组织中的抗氧化水平。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试验饲料与卵黄发生时期对银鲳组织抗氧化水平均具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且两者对肝T-AOC水平与MDA含量存在显著性的交互作用(P<0.05)。
关键词: 银鲳 卵黄发生 n-3 LC-PUFA 抗氧化 肝 卵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