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生物絮团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生长、消化酶和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零换水条件下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养殖水体生物絮团形成所需的适合的碳氮比(C/N),以及不同C/N形成的生物絮团对团头鲂生长、消化酶活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本实验设计4个不同C/N实验组,包括投喂基础饲料(C/N=8∶1)的对照组,在基础饲料上添加葡萄糖的处理组,其中将处理组的C/N分别调整为12∶1(C/N12)、16∶1(C/N16)和20∶1(C/N20)。结果显示,C/N16和C/N20处理组中团头鲂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N16和C/N20处理组中团头鲂肠道的蛋白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各实验组中团头鲂肠道的脂肪酶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C/N16和C/N20处理组中团头鲂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和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生物絮团技术应用于团头鲂养殖适宜的C/N应不低于16,该条件下形成的生物絮团能有效提高团头鲂生长、消化酶和免疫相关酶活性。
关键词: 生物絮团 团头鲂 碳氮比(C/N) 消化酶 免疫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节对虾cyclin G2基因克隆及不同刺激下的表达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细胞周期蛋白G2(cyclin G2)是细胞周期中的重要调控因子。该研究初步探讨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细胞周期蛋白G2(Pmcyclin G2)在卵巢发育中的作用,利用RACE技术克隆获得4075bp Pmcyclin G2 c DNA全长,其开放阅读框(ORF)1161bp,编码386个氨基酸。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Pmcyclin G2组织表达模式,结果显示,Pmcyclin G2在斑节对虾的心脏、血淋巴、肝胰腺、卵巢等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肌肉中表达量最高;卵巢发育不同阶段Pmcyclin G2的表达分析则表明,Pmcyclin G2在III期表达量最高;注射5-羟色胺(5-HT)能诱导卵巢Pmcyclin G2基因表达升高,多巴胺(DA)则抑制卵巢中Pmcyclin G2基因表达。利用原核表达技术获得了cyclin G2的体外重组蛋白,Western Blot分析证实重组蛋白为cyclin G2蛋白。此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蛋白的功能提供了条件。以上研究结果表明,Pmcyclin G2基因可能与斑节对虾卵母细胞发育有密切关系,该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斑节对虾卵巢的发育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斑节对虾 周期蛋白G2 卵巢发育 5-羟色胺 多巴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鲟鱼肉冷藏期间腥味及品质变化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鲟鱼肉冷藏过程腥味形成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分析了鲟鱼背部、腹部和尾部肌肉组织品质指标和鱼腥味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冷藏前期3个部位的鱼肉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增加缓慢,5 d后TVB-N呈现快速增长,表明鱼肉开始出现微生物腐败迹象。表征脂肪氧化程度的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冷藏前期增幅缓慢,第3天后增幅加速,脂肪氧化速度加快;冷藏期间脂肪氧化酶(LOX)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冷藏2 d后鱼体主要不饱和脂肪酸下降幅度加快,挥发性物质总量增加明显。对鱼肉冷藏期间挥发性物质风味特征进行分类分析表明,鱼肉冷藏过程中以鱼腥味、青草味及脂肪氧化气味变化为主,其中以鱼腥味变化最为突出。将贮藏过程中鱼肉品质指标与鱼腥味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发现,鱼腥味等异味的产生主要是由脂肪氧化所致,后期微生物腐败对鲟鱼肉风味变化起协同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对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渗透压调节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日本鳗鲡(505.1±35.7)g为实验对象,分别在淡水(盐度0)、盐度10和盐度33条件下处理14 d,在0、1、4、12、24、96 h和14 d时测定其血清渗透压、离子(Na+、K+、Cl-)浓度和鳃Na+/K+-ATP酶活力指标。结果表明:日本鳗鲡血清等渗点为329.1 m Osm·kg-1,其对应盐度为10.48;随着处理时间延长,盐度处理组血清渗透压、Na+和Cl-浓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血清K+浓度受盐度影响较小(P>0.05);盐度10处理组鳃Na+/K+-ATP酶活力于12 h达到最小值(5.40±0.72)μmol·mg-1·h-1,至96 h时恢复至淡水组水平(P>0.05);而盐度33处理组鳃Na+/K+-ATP酶活力则表现为先快速下降,后快速上升,并于24 h达到最大值(13.05±0.62)μmol·mg-1·h-1,约为淡水组的1.5倍(P<0.05)。日本鳗鲡的渗透压调节可初步分为3个阶段:(1)快速升高期,血清渗透压、Na+和Cl-浓度异常升高,鳃Na+/K+-ATP酶活力受到抑制;(2)缓慢升高期,鱼体补偿失水以缓解渗透压升高,血清渗透压、Na+和Cl-浓度表现为缓慢升高,鳃Na+/K+-ATP酶被激活;(3)适应期,鳃Na+/K+-ATP酶活力处于较高水平,血清渗透压、离子浓度基本恢复。
关键词: 日本鳗鲡 盐度 渗透压调节 离子浓度 Na+/K+-ATP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湖5种鲌摄食器官形态学的比较
《淡水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阐明长湖5种土著鲌类摄食器官形态特征间的差异,于2014年采集红鳍原鲌(Chanodichthys erythropterus)、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达氏鲌(C.dabryi)、蒙古鲌(C.mongolicus)、拟尖头鲌(Erythroculter oxycephaloides)等5种鲌类共277尾,采用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和判别分析等对5种鲌类的11个摄食器官形态指标和食物组成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长湖5种鲌类摄食器官形态特征存在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上、下颌伸展度、口宽3个性状上;典型判别分析显示5种鲌种间离散程度较高;聚类分析表明翘嘴鲌和达氏鲌摄食器官形态相似度最高,蒙古鲌和红鳍原鲌相似度最低。长湖翘嘴鲌、达氏鲌、蒙古鲌的食物主要以、鲫鱼、麦穗鱼和虾为主;水草是红鳍原鲌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昆虫在拟尖头鲌食物中占有一定比例。表明5种鲌在食物组成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主要饵料的种类和比例上存在差别。由此可以看出,长湖5种鲌摄食器官形态与食性之间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鳜亲环蛋白A在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增殖中的作用
《水产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鳜亲环蛋白(CypA)在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SKNV)感染中的作用,通过RT-PCR克隆了CypA全长开放读码框(SC-CypA)。结果表明SC-CypA基因全长495 bp,编码164个氨基酸,分子量为17.59 ku。通过Blast比对和同源性进化分析,发现其与人、鼠、原鸡和斑点鲖等物种的CypA具有高度相似性,表明SC-CypA属于CypA家族的成员。环孢素A(CsA)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是CypA的抑制剂。结果发现,CsA浓度与ISKNV增殖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CsA作用不同时间对ISKNV均有抑制效果;CsA对ISKNV感染诱导的细胞因子的表达具有调节作用,能抑制IL-1β、IL-8、IL-18和ISG15的表达。研究表明,宿主的CypA对ISKNV的增殖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添加其抑制剂CsA能有效抑制病毒的增殖。
关键词: 鳜 亲环蛋白A 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 环孢素A 基因克隆 病毒增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浸渍冻结对调理草鱼冻藏过程中肌原纤维蛋白特性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浸渍冻结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冻藏过程蛋白质变性的影响,对蛋白质溶解性、巯基、Ca~(2+)-ATPase活性、肌原纤维的降解及二级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浸渍冻结的肌原纤维蛋白的溶解度、总巯基含量、活性巯基总量和Ca~(2+)-ATPase的活性均比空气冻结的高,冻藏150 d后分别比空气冻结的高17.51%、14.20%、4.86%和28.73%。初步表明浸渍冻结更有利于减缓蛋白质变性。电泳结果表明,冻藏过程中浸渍冻结的肌球蛋白重链的电泳条带颜色比空气冻结的深,原肌球蛋白的电泳条带颜色比空气冻结的浅,说明浸渍冻结可减缓调理草鱼块蛋白质的降解。红外光谱的结果进一步发现浸渍冻结的肌原纤维蛋白的α-螺旋含量的下降程度较空气冻结的小,β-折叠、无规卷曲和β-转角含量的增加程度无空气冻结的明显。结果揭示了浸渍冻结更有利于维持冻藏过程中肌原纤维蛋白的二级结构。总的来说,浸渍冻结更有利于减轻蛋白质变性而引起调理草鱼块品质下降的问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切除眼柄对加速克氏原螯虾卵巢发育进程的组织学研究
《动物学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组织切片和透射电镜技术研究眼柄切除对加速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卵巢发育进程的影响。实验分成4组,选取眼柄切除15 d和30 d两个时间点进行。切除眼柄30 d后,雌虾体长增长显著,从(11.50±2.30)cm增长至(18.20±3.40)cm(P<0.05),性腺指数(GSI)从4.56%±2.81%增长至8.05%±2.51%(P<0.05),体重和螯肢长也有所增长(P>0.05)。电镜观察发现卵母细胞从发育Ⅱ期迅速度过Ⅲ期进入到Ⅵ期阶段,卵母细胞体积变大,变圆;液泡压缩变小;卵黄颗粒加速积累,逐渐占满整个胞内空间;滤泡细胞胞质从黏稠变稀薄。这些结果表明,切除眼柄在短期内显著加快卵母细胞内卵黄颗粒的积累,并且加快个体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乌贼(Sepia esculenta)早期发育阶段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生化方法测定了金乌贼(Sepia esculenta)不同发育阶段的受精卵以及0–10日龄幼体的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碱性磷酸酶、脂肪酶和谷丙转氨酶5种酶比活力的变化。结果显示,可溶性蛋白浓度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其中,在囊胚和原肠期(Ⅱ)最高,在初孵幼体(Ⅶ)中最低,含量分别为81.50 mg/g和4.24 mg/g。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谷丙转氨酶比活力的变化趋势相近,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其中,在胚胎发育阶段均能检测出这3种酶的活性,说明主要自母体获得,但活力相对较低;在初孵幼体中,这3种酶活性均显著升高,比活力分别为0.51 U/g、1.68 U/mg和37.84 U/g;5日龄幼体(Ⅷ)中,3种酶比活力均显著下降至出膜前水平;10日龄幼体(Ⅸ)中,3种酶比活力均有小幅度上升。碱性磷酸酶和脂肪酶比活力的变化趋势相近,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在胚胎发育阶段仅检测到这2种酶的极低活性,幼体孵出后2种酶的比活力才显著上升,标志着器官发育的逐步完善和消化能力的逐步增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中国群体与韩国群体杂交子一代的生长和存活比较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中国群体(C)和韩国群体(K)为材料,进行了4个组合的杂交和自交实验,分析了各实验组的受精率、孵化率、幼虫和稚贝的生长、存活以及杂交子一代的杂种优势。结果显示,4个组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均较高(80%以上);自交组的受精率略高于杂交组,但孵化率无显著差异。在幼虫期,KK组和KC组的壳长平均值大于CK组和CC组,但存活率和变态率无显著差异;在稚贝期,KK组和KC组的壳长平均值也均大于CK组和CC组,但CC组和CK组的保苗率比KC组和KK组高。综合分析比较表明,杂交KC组的杂种优势率在幼虫期和稚贝期的壳长生长上均表现为正值,在稚贝期的存活率方面也表现为正值,杂交KC组结合了两群体的部分优良性状,是理想的育种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