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环太湖流域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汞的残留现状及评价
《生态环境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环境污染是否影响了大闸蟹(Eriocheir sinensis)品质的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环太湖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大闸蟹养殖基地。通过对环太湖流域池塘养殖的中华绒螯蟹蟹黄中汞残留的调查,评估食用此地大闸蟹的膳食风险。于2015年9月在常州、宜兴、苏州和湖州的养殖池塘中采集35份中华绒螯蟹样品,用冷原子吸收测汞仪对蟹黄中汞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采集样品中总汞含量的范围为ND(未检出)~96.35μg·kg~(-1),均值为26.39μg·kg~(-1),检出率为88.6%,检测结果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从采集区域的比较结果可以看出,常州地区中华绒螯蟹蟹黄总汞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地区。雌雄中华绒螯蟹的汞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单因子污染指数分析显示,采样地未受到重金属汞的污染,处于清洁水平。人群食用风险评估表明,暴露的重金属汞对食用人群暂无健康风险。该研究可对该地大闸蟹的合理食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鳝源嗜水气单胞菌DB01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研究
《淡水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患病的黄鳝(Monopterus albus)体内分离到一株致病菌株DB01,对该菌株进行人工感染、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 DNA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人工感染黄鳝出现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症状,表明菌株DB01为发病黄鳝的病原菌。菌株DB01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孢和荚膜,在兔血平板上能形成明显的β-溶血。序列分析显示,菌株DB01与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同源性达9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DB01对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及氟苯尼考等抗生素高度敏感,五倍子、黄柏、地榆及乌梅等中草药对菌株DB01抑菌作用强。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黄鳝(Monopterus albus) 药敏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栅栏技术制备高水分即食合浦珠母贝肉工艺的研究
《食品工业科技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栅栏技术为指导,确定高水分即食合浦珠母贝肉的加工工艺。本研究通过烫煮时间、p H、卤制时间、烘烤温度、烘烤时间、低温处理、杀菌工艺等栅栏因子的交互作用,制备出具有良好感官品质和较长保质期的即食食品。结果表明,在将贝肉在沸水里烫煮6~7 min;沥干后在p H为4.6~4.8,温度为61~65℃的卤汁中卤制3 h;在烘烤过程中采取50、60、70℃三段升温方式,每段烘烤时间分别为1.5、1、1 h;将烤好的贝肉经真空包装后冷藏36 h(0~4℃),再进行巴氏杀菌(80~85℃,30 min)的条件下制备的即食贝肉的抑菌效果最好。且此时产品的感官综合评价值最高,水分含量为47.12%±0.95%,水分活度为0.90±0.01。研制生产高水分即食合浦珠母贝肉产品,较好的保持了产品的质地和风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银鲳ERα基因片段的克隆及卵黄发生期间饲料n-3LC-PUFA对其组织表达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克隆获得银鲳(Pampus argenteus)雌激素受体α(estrogen receptorα,ERα)基因的部分c DNA序列,长度196 bp,编码65个氨基酸。经BLAST比对,与其它鱼类ERα基因序列的一致性在89%~93%之间,证明实验所得序列为银鲳ERα基因的部分片段。以1年龄雌性银鲳为实验对象,配制了4组等氮、等能及等脂的实验饲料,分别以100%鱼油(FO组)、70%鱼油和30%大豆油(FSO组)、30%鱼油和70%大豆油(SFO组)、100%大豆油(SO组)为脂肪源,研究银鲳在卵黄发生期间组织中ERα基因表达量的变化以及饲料n-3LC-PUFA对其组织表达的影响,实验周期185 d。结果表明,在卵黄发生中期与后期,肝脏与卵巢中ERα基因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卵黄发生前期(P<0.05);卵黄发生后期肝脏组织中ERα基因表达量虽较卵黄发生中期呈升高趋势,但除了SO组之外,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卵巢组织中ERα基因表达量在整个卵黄发生期间均呈现显著升高趋势(P<0.05)。饲料n-3LC-PUFA对肝脏与卵巢ERα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在卵黄发生前期均未表现出明显的组间差异,但在卵黄发生中期与后期,饲料中较高的n-3LC-PUFA含量显著提高了组织中ERα基因表达量。在卵黄发生中期与后期,FO与FSO组肝脏与卵巢组织中ERα基因表达量均分别显著高于SO组(P<0.05)。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饲料n-3LC-PUFA与卵黄发生时期对银鲳组织中ERα基因表达量均具有显著性影响,且两者对组织中ERα基因表达量存在显著性的交互作用。
关键词: 银鲳 雌激素受体α 卵黄发生 n-3LC-PUFA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栉孔扇贝不同组织中镉的微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水产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扇贝特异性富集镉(Cd)的机理,研究了栉孔扇贝不同组织中Cd的微区分布特征,并结合Cd的生物动力学实验研究了其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栉孔扇贝内脏、鳃和性腺组织的Cd主要分布在类金属硫蛋白(MTLP)和细胞器中,闭壳肌组织中Cd主要分布在MTLP(占84.6%)。在Cd的富集实验中,内脏和鳃组织中MTLP和富含金属颗粒(MRG)中Cd的含量和所占百分比升高最显著,而细胞器中Cd的百分比明显下降;性腺组织中MTLP、细胞器和MRG组分中Cd的含量均明显升高,其中MRG中Cd的百分比升高,MTLP和细胞器中Cd的百分比逐渐下降;闭壳肌组织中MTLP和MRG中Cd的含量均显著上升,其中MRG组分中Cd的百分比显著升高。在释放Cd的实验中,内脏和鳃组织的MTLP中Cd的含量显著下降,而细胞器、热敏感蛋白(HSP)和MRG中Cd的含量和所占百分比逐渐升高,性腺组织各亚细胞组分中Cd含量均明显下降,但各亚细胞组分中Cd的百分比变化不明显;闭壳肌组织MTLP和MRG中Cd的含量下降,且MRG组分中Cd所占的百分比不断下降。本研究首次表明栉孔扇贝不同组织中Cd在亚细胞组分中的分布特征不同,并且在富集和释放Cd的过程中,内脏和鳃组织中的Cd在各亚细胞组分中不断发生调节和重新分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莱州湾鱼类群落的关键种
《水产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关键种对群落结构稳定性起着决定作用,它的筛选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研究基于2011年5月对莱州湾渔业底拖网数据,以摄食关系为基础构建了莱州湾鱼类群落种间相互作用关系网,运用网络分析法计算了该关系网的13种重要性指数及Key Player Problem参数(F、DF和DR)。根据13种指数的排序结果、聚类信息和3个Key Player Problem参数,对莱州湾鱼类群落的关键种进行了筛选。结果显示,13种重要性指数可划分为4个信息组:a(D、CC、IC、TI~1和TI~7)即基本信息组、b(D_(in)、H_(in)和K_t)即信息输入组、c(D_(out)、H_(out)和K_b)即信息输出组和d(BC和K)即信息控制组。细纹狮子鱼(D、D_(in)、BC、CC、IC、H_(in)、TI~1、TI~7、K、K_t、F、~DF和~DR)和六丝矛尾虾虎鱼(D_(out)、H_(out)和K_b)在莱州湾鱼类群落的网络分析结果中处于最高地位,密切联系着群落的其他种群,控制着群落的结构和能流,属于群落的关键种,其中细纹狮子鱼是关键捕食者,控制着群落中其他重要食物竞争者和捕食者密度,六丝矛尾虾虎鱼是关键被捕食者,通过维持捕食者的密度来限制其他被捕食者的密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碳氮比对杂交鳢稚鱼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在养殖水体中不同碳氮比对杂交鳢稚鱼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影响.【方法】在水体零交换条件下,以杂交鳢稚鱼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葡萄糖,研究不同C/N对杂交鳢池生物絮团的形成与营养成分、养殖水质以及杂交鳢的生长性能与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从而筛选出生物絮团形成所需的适合C/N.在室内塑料桶中分4组,对照组投基础饲料(C/N=7.6∶1);试验组分3组,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葡萄糖,控制C/N分别为10∶1、15∶1和20∶1.【结果】15d后15∶1组和20∶1组的生物絮团已经形成,碳氮比越高,其所形成的生物絮团的粗蛋白含量越低;当C/N≥10时,可形成较多的生物絮团,并有效的调节水质,降低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当C/N超过15时,对杂交鳢稚鱼生长产生不利影响.【结论】在杂交鳢稚鱼养殖水体中维持碳氮比为10∶1~15∶1,可达到水质调控目的,维持生物絮团系统处于良好运行状态.研究结果为生物絮团技术在肉食性鱼类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驯化温度对施氏鲟幼鱼肝脏线粒体代谢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不同驯化温度对体质量为(6.26±0.21)g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幼鱼肝脏线粒体代谢的影响,将试验分为8个温度驯化组,分别设16、19、22、25℃4个恒温组,以及(16±2)、(19±2)、(22±2)、(25±2)℃4个变温组,驯化6周后取样,分别测定各驯化组施氏鲟幼鱼肝脏组织线粒体的蛋白含量、呼吸率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活性。结果表明:施氏鲟肝脏组织线粒体蛋白含量在各驯化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鱼体肝脏组织线粒体状态3呼吸率和状态4呼吸率均随着驯化温度的升高显著增加(P<0.05),在16℃和19℃驯化组中,恒温处理和变温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22℃和25℃驯化组中,变温驯化组的线粒体状态3呼吸率和状态4呼吸率均显著高于恒温驯化组(P<0.05);鱼体肝脏组织线粒体的呼吸控制率(RCR)随驯化温度的升高呈显著降低的趋势(P<0.05),在各温度驯化组中,线粒体的RCR在恒温和变温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鱼体肝脏组织线粒体CCO活性随着驯化温度的升高显著增加(P<0.05),但酶活性在恒温和变温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20~27℃的变温驯化能够显著诱导施氏鲟线粒体呼吸率升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牡蛎冷藏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 2016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牡蛎冷藏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冷藏0、4、8 d牡蛎的菌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通量测序可以全面反映牡蛎中菌群的物种组成及丰度信息。牡蛎体附着的细菌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弧菌目(Vibrionales)为主。在科的分类水平上,主要是弧菌科(Vibrionaceae)、希瓦氏菌科(Shewanellaceae)和交替假单胞菌科(Pseudoalteromonadaceae),其中初始样品以Vibrionaceae为主,比例达36.8%;第4天样品Pseudoalteromonadaceae比例相对较高;第8天样品同样以Pseudoalteromonadaceae为主,而Shewanellaceae比例明显增加,达到19.5%。在属的分类水平上,在牡蛎初始菌群中比例前三位依次为弧菌属(Vibrio)、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和交替假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其中Vibrio在冷藏前期比例迅速下降;Shewanella和Pseudoalteromonas在系统进化关系上较为接近,在冷藏后期比例占优,可能在牡蛎腐败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以为牡蛎的贮运保鲜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 微生物 冷藏 品质控制 牡蛎 细菌群落结构 高通量测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湾鱼类群落物种共存机制——以湄洲湾为例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湾鱼类群落共存机制仍不明确,分析群落物种生态隔离及生境过滤的相对重要性是探讨物种共存模式的重要途径。以湄洲湾鱼类群落为例,根据2012年9月及2013年4月单拖网调查数据,运用零模型对其鱼类共存机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物种出现/不出现的C-score、成对物种棋盘格数目、SES指数的实测值与预测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基于丰度数据的Pianka及Czechanowski生态重叠指数的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差异也不显著(P>0.05),说明无论是物种还是个体之间均呈随机分布格局,显示湄洲湾鱼类群落是一种受竞争排斥与生境过滤双重影响的群落。研究结果对湄洲湾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