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体和沉积物中4种硝基呋喃类抗生素
《食品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水体和沉积物中的呋喃妥因、呋喃西林、呋喃它酮和呋喃唑酮4种硝基呋喃类抗生素。水体样品过滤后直接用混合型阳离子交换(mixed-mode cation exchange,MCX)固相萃取柱富集净化;沉积物样品经乙腈-0.1%甲酸溶液(8∶2,V/V)提取,MCX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BEH C18(100 mm×2.1 mm,1.7μm)色谱柱分离,以0.1%甲酸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4种硝基呋喃类药物在10.0~200μg/L质量浓度内范围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水体和沉积物中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1.5%~103.2%和73.3%~91.9%,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0%~5.8%和3.4%~9.6%(n=5),检出限分别为0.03μg/L和0.6μg/kg,定量限分别为0.1μg/L和2.0μg/kg。该方法可应用于水体和沉积物中硝基呋喃类抗生素的残留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哈氏仿对虾线粒体16S rRNA和COⅠ基因的序列比较及其与仿对虾属之间的系统进化分析
《水产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调查研究哈氏仿对虾浙江象山群体的种质资源、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状况,采用PCR扩增获得哈氏仿对虾线粒体DNA的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分别对其进行序列比较和系统进化分析。16S r RNA基因片段的T、C、A和G的含量分别是35.76%、19.48%、26.74%和17.88%;COⅠ基因片段的T、C、A和G的含量分别是35.36%、12.68%、30.54%和21.43%;A+T含量显著高于G+C含量。16S rRNA基因片段长度为558 bp,共检测出1种单倍型,没有多态性位点;COⅠ基因片段长度为688 bp,共检测出7种单倍型,6个多态性位点。COⅠ基因片段比16S r RNA基因片段变异丰富,更适于哈氏仿对虾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基于16S rRNA和COⅠ基因片段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不太一致,结合形态学分析表明,哈氏仿对虾是仿对虾属独立的分支,与细巧仿对虾和亨氏仿对虾种类亲缘关系较近。根据COⅠ基因片段的遗传距离推测出仿对虾属的大致分化时间发生在中新世末期至上新世早期。
关键词: 哈氏仿对虾 16S rRNA基因 COⅠ基因 序列分析 系统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潮入侵对南海东北部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黑潮流经菲律宾东岸时部分水体经吕宋海峡入侵南海东北部。冬季黑潮入侵会明显提高南海东北部的初级生产力,阐明黑潮入侵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将为分析渔业生产力和渔场渔汛提供重要基础。该研究利用1997年~2014年的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冬季黑潮入侵明显提升南海北部外海的初级生产力,其影响范围可达南海北部外海面积的一半;1997年以来,南海东北部初级生产力均呈现冬季高而夏季低的特点,并未出现异常年份;1997年和1998年受强厄尔尼诺影响,南海东北部初级生产力明显低于常年,除此之外,1999年以来该海域冬季和全年的初级生产力呈显著下降趋势。该研究还根据初级生产力和表层海流的分布和变化情况,判断各年冬季黑潮入侵的主要路径类型。1997年以来的17个冬季,黑潮流套、黑潮南海分支和黑潮跨越吕宋海峡等3种路径均曾出现,以南海分支路径为主,但统计检验表明冬季黑潮以不同路径入侵,南海东北部的初级生产力并没有显著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硝态氮对凡纳滨对虾血清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体质量(8.68±1.62)g、体长(9.31±0.65)cm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通过48h胁迫,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4.24 mg·L-1、35 mg·L-1、70 mg·L-1、105 mg·L-1和140 mg·L-1,以氮质量浓度计)硝态氮(NO-3-N)对对虾血清中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溶菌酶(LSZ)、一氧化氮合酶(NOS)等活性的影响,探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NO-3-N的安全质量浓度。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不高于140 mg·L-1的NO-3-N对凡纳滨对虾血清中SOD、PO、AKP、ACP、i NOS、TNOS、LSZ等酶活性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短期影响;随实验时间增加,组间差异减小;第48小时除35 mg·L-1组外,其他组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 NOS)活性差异并不显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营养盐对海萝生长和藻体生化成分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不同营养盐添加量对海萝(Gloiopeltis furcata)盘状体萌发、生长、成活以及藻体生长和生化成分的影响。海萝盘状体和海萝藻体分别培养于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营养盐[硝酸钠(Na NO3)0 mg·L-1、10 mg·L-1、40 mg·L-1、80 mg·L-1、10 mg·L-1、40 mg·L-1、80 mg·L-1和相对应磷酸氢二钾(K2HPO4)0 mg·L-1、0 mg·L-1、0 mg·L-1、0 mg·L-1、1 mg·L-1、4 mg·L-1、8 mg·L-1]的天然海水中。结果表明,添加营养盐的各组盘状体萌发出直立体的百分率和成活率没有比空白对照组的高;添加营养盐的各组藻体质量与空白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添加Na NO3质量浓度为40~80 mg·L-1组的叶绿素a和藻红蛋白含量则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显示,海萝盘状体阶段可不添加营养盐进行培养;藻体阶段可添加Na NO310~40 mg·L-1和K2HPO44mg·L-1进行培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急性淡水胁迫对斜带石斑鱼幼鱼鳃线粒体丰富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
《应用海洋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淡水(盐度为0)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幼鱼鳃线粒体丰富细胞(MRCs)形态结构的影响,进一步探究其对鳃MRCs渗透调节机制的影响,以盐度30为对照,在斜带石斑鱼幼鱼急性淡水胁迫过程中,对鳃MRCs的结构变化进行光学显微镜(2、6、12、48 h)和扫描电镜观察(48 h).结果显示:淡水组鳃MRCs长径和短径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H.E染色较浅;鳃小片直径显著变宽(p<0.05),且鳃小片上增生出鳃MRCs;鳃MRCs表面存在一个特殊的顶膜结构,淡水组顶膜较为平坦,开口较大,且其表面存在大量微绒毛,对照组顶膜向内凹陷成一个开口较小的顶隐窝.推测在急性淡水胁迫下,斜带石斑鱼鳃MRCs的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其渗透调节功能部分丧失,幼鱼死亡,所以斜带石斑鱼幼鱼直接转入淡水时,不能长期存活.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斜带石斑鱼 淡水胁迫 鳃线粒体丰富细胞 渗透调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粤东柘林湾溜牛人工鱼礁建设选址生态基础评价
《南方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基于生态系统效应的资源保护型人工鱼礁建设选址评价方法,通过选择水文、水质、底质和浮游生物、鱼卵仔鱼、大型底栖动物、游泳动物、初级生产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等30个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因子,建立了人工鱼礁建设选址生态评估模型;以柘林湾溜牛人工鱼礁区选址区域为例,对所选因子进行了春、夏、秋、冬4个季度的跟踪监测,探讨了该海区进行人工鱼礁建设的适宜性,根据该模型计算得出各季度人工鱼礁建设选址生态基础评价指数分别为0.65、0.71、0.63、0.64,平均为0.66,计算结果表明,该区域建礁生态基础良好,适宜选址开展人工鱼礁建设,其中生态基础最优的季节为夏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建鲤基因组中一个ty3-gypsy反转录转座子的发现与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转座子是动植物基因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期研究中发现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jian)基因组中存在一个ty3-gypsy反转录转座子类型的转座子,并将其命名为JRE转座子(Jian carp Retrotransposon,JRE)。为了研究JRE反转录转座子在建鲤基因组中的功能,采用PCR扩增、荧光定量PCR和原位杂交等方法对JRE转座子的特性进行了研究。JRE反转录转座子全长5126 bp,具有5?端470 bp和3?端453 bp长末端重复片段(long terminal repeat end,LTR),中间的开放阅读框(ORF)包括核心蛋白基因(gag)和酶基因区域(pol),其长度为4203 bp。pol基因具有典型的ty3-gypsy反转录转座子结构,基因顺序为PR-RT-RH-IN基因。对pol基因的同源分析表明,其与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栉孔扇贝(Azumapecten farreri)、大堡礁海绵(Xiphophorus maculates)和斑剑尾鱼(Xiphophorus maculates)pol基因相似性分别为40.7%、40.0%、32.8%和30.1%,因此JRE可能属于JULE反转录转座子家族。采用实时定量PCR对JRE转座子在建鲤基因组内的拷贝数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其拷贝数为124,同时对不同组织中的m RNA表达量的研究表明,JRE转座子在建鲤肝、肾、血、肌肉、性腺5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肾和肝中表达量略高。染色体原位杂交结果表明,JRE转座子在建鲤的染色体上随机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本研究表明,JRE转座子具有典型的反转录转座子结构,属于JULE转座子的分枝,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不多,其转录活性并不是很高,对我们了解建鲤基因组构成和特点增加了知识储备,同时为利用转座子的活性进行转基因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工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麒麟菜中的挥发性成分
《食品工业科技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麒麟菜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了萃取,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了成分鉴定分析。结果显示,麒麟菜挥发性成分中共检出58种物质,其中醛类化合物17种,含量最高为54.10%;烃类化合物27种(其中芳香烃类8种),含量为23.19%(其中芳香烃类物质含量为10.66%);酯类化合物4种,占总量的11.68%;酮类化合物5种,占11.03%;醇类2种,含量为0.68%;其他物质共3种,占总量的0.77%。含量较高的单一化合物主要有:壬醛(18.45%)、异佛尔酮(7.75%)、邻苯二甲酸二乙酯(7.50%)、庚醛(7.13%)、己醛(6.33%)、辛醛(6.31%)、乙酸正丁酯(3.65%)、甲苯(3.29%)、癸醛(2.81%)、十二烷(2.21%)等。总体上,醛类化合物对麒麟菜的风味影响较大,其他如酯类、烃类等化合物对麒麟菜的风味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麒麟菜 挥发性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崂山湾夏季鱼类群落的摄食生态
《水产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崂山湾是黄海沿岸众多海湾之一,也是当前增殖放流的重要水域,研究该区域鱼类群落结构及其食物网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生态意义和实用价值。本研究根据2014年6月和8月在崂山湾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分析该海域夏季鱼类群落的优势种组成,并通过测定稳定同位素对其摄食生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崂山湾夏季鱼类群落的优势鱼种共有10种,包括六丝矛尾鳅虎鱼、中华栉孔鳅虎鱼、红狼牙鳅虎鱼、皮氏叫姑鱼、白姑鱼、小黄鱼、绿鳍鱼、短吻红舌鳎、斑鲨和赤鼻棱鳀;夏季崂山湾不同月份鱼类群落的优势种组成差异较大。各优势鱼种间δ13C值存在显著差异,结合胃含物分析结果表明6月鱼类群落食物的主要来源均为底层饵料,而8月鱼类群落的食物来源则更广泛。崂山湾夏季2个月鱼类群落的优势鱼种间的δ15N值均存在显著差异,最大分别相差4.61‰和3.70‰。崂山湾6月鱼类群落的优势种包括了中营养级鱼类和高营养级鱼类,鱼类群落的平均营养级为3.90,主要是底栖动物食性鱼类;而8月鱼类群落的优势种包括了低营养级鱼类和中营养级鱼类,鱼类群落的平均营养级为3.37,包括浮游动物食性和底栖动物食性2种食性类型,以底栖动物食性鱼类为主。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崂山湾夏季10种优势鱼种除皮氏叫姑鱼、斑鲨、短吻红舌鳎和绿鳍鱼的营养级与体长无线性相关外,其余优势鱼种的营养级均与体长呈显著的正相关。这主要由于它们随着体长的增加,摄食高营养级的饵料增加,低营养级的饵料减少,自身的营养级也随之升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