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多种废弃材料在混凝土人工鱼礁中的研究

混凝土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设计强度为C40的混凝土作为基准,本研究采用L_9(3~3)正交试验设计,通过混凝土的坍落度,抗压强度和抗渗性能等测试,用极差分析法得出混凝土的最优配合比。结果表明,掺入一定量的牡蛎壳、粉煤灰和矿粉的混凝土能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和抗压强度等性能。牡蛎壳还对混凝土的工程性能有积极的影响,减少自然资源的开采,做到实现牡蛎壳、粉煤灰和矿粉的回收再利用,保护环境的作用。

关键词: 牡蛎壳 正交设计试验 抗压强度 混凝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倍体异育银鲫新品种“长丰鲫”肌肉品质和营养成分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对长丰鲫、彭泽鲫、异育银鲫D系以及红鲫的肌肉品质和营养成分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肌纤维密度方面,单位面积肌纤维密度长丰鲫最高[(184.26±24.11)fiber/mm~2],其次为彭泽鲫[(149.72±12.51)fiber/mm~2]、异育银鲫D系[(134.45±15.96)fiber/mm2]和红鲫[(119.85±22.86)fiber/mm~2]。粗蛋白含量、总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方面,长丰鲫、彭泽鲫和异育银鲫D系无明显区别。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中(n≥3),长丰鲫含量最高(24.2%),依次为彭泽鲫(14.4%),异育银鲫(11.3%)和红鲫(8.3%)。在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HA)长丰鲫含量最高(10.3%),依次为红鲫(4.9%)、彭泽鲫(4.5%)和银鲫(2.9%);花生四烯酸(AA)长丰鲫含量最高(8.3%),依次为彭泽鲫(5.1%)、银鲫(3.8%)和红鲫(0.6%)。结果表明,长丰鲫新品种在所检测的肌肉品质和营养成分指标方面,优于彭泽鲫、异育银鲫D系和红鲫。

关键词: 长丰鲫 肌肉品质 氨基酸 脂肪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体外仿生法研究牡蛎和蛤仔体内微量金属元素的生物可给性

分析化学 2016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体外全仿生消解方法,模拟人体的消化道环境,对牡蛎和蛤仔样品进行仿生消解,分析牡蛎和蛤仔体内微量元素的生物可给性。以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胃、肠仿生提取液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牡蛎胃提取液中Fe,Cu,Zn,Cd的含量明显高于肠提取液中的含量,蛤仔胃提取液中Fe,Cu的含量与肠提取液中的含量没有明显差异,而Zn,Cd的含量远高于其在肠提取液中的含量。经全仿生消解后,牡蛎体Fe,Cu,Zn,Cd的可给性分别为60.2%,83.6%,83.1%,76.8%;蛤仔Fe,Cu,Zn,Cd的可给性分别为46.3%,86.3%,85.3%,87.7%。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牡蛎和蛤仔对金属元素的累积和迁移、生物可利用性,Cd等有害元素对食用者的健康风险评估,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 体外仿生消解 生物可给性 原子光谱法 微量元素 牡蛎和蛤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伶仃海域龙须菜栽培对水质及浮游细菌数量的影响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龙须菜栽培对水质及浮游细菌数量的影响.方法:2013年3~4月对珠海外伶仃岛龙须菜栽培区及邻近海域(对照区)进行了6次周际调查.结果:龙须菜栽培区浮游细菌数量平均值为(1.49±0.08)×10~6ind./m L,对照区为(2.19±0.15)×106ind./m L,栽培区浮游细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区(P<0.01);同时,龙须菜栽培区表层水体TN、DTN和DTP浓度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浮游细菌数量与TN、DTN、DTP浓度显著正相关,与溶解氧和龙须菜栽培生物量显著负相关,与温度、盐度、TP浓度的相关性均不显著.结论:龙须菜栽培降低了表层水体氮、磷浓度,并使得栽培区浮游细菌数量低于对照区.

关键词: 龙须菜 水质 浮游细菌数量 环境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0℃气调包装对鲟鱼籽酱(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及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测定不同气调包装对鲟鱼籽酱0℃冷藏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醛类是鲟鱼籽酱的主要气味贡献物质,其中己醛是鲟鱼籽酱最重要的风味成分。气调包装可较大程度地增加己醛的相对含量,含量最高可达到13.70%。与对照组相比,气调包装组鲟鱼籽酱具有更浓的脂肪味,青草味和鱼腥味,尤其是在储藏3月时格外明显,此时气味成分最丰富。气调包装具有一定的抑制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和氨基酸降解的作用,减少了酮类和醇类物质的变化。另外,气调组CO_2浓度最低的MAP4组(30%CO_2+70%N_2)在储藏过程中一些挥发性物质变化如醇类和酯类与其他气调组差异较大,验证了水产品的气调包装CO_2浓度不可过低。气调包装对鲟鱼子酱的气味以及对货架期的延长方面具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鲟鱼籽酱 气调包装 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挥发性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团头鲂(Megahbrama amblycephala) Caspase 9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及在氨氮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团头鲂(Megahbrama amblycephala)Caspase 9基因序列特征及其在氨氮胁迫过程中的作用,应用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s,RACE)技术克隆得到团头鲂Caspase 9基因全长1613 bp的cDNA序列,包括185 bp的5'末端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s,UTR)、96 bp的3'UTR、1332 bp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氨基酸多序列比对显示,平均同源性为77.74%,表明团头鲂Caspase 9基因具有较高的保守性;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该基因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鱼类Caspase 9聚为一支,并与锦鲤(Cyprinus carpio)Caspase 9亲缘关系较近;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Caspase 9基因在团头鲂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脑中表达量最高,在肌肉中表达量最低,同时,在胁迫和恢复过程中,该基因在肝和脑中的表达规律相似,均在胁迫期间出现表达量上调,整体呈类似波浪形表达谱。研究结果表明,氨氮胁迫下,Caspase 9基因参与团头鲂的免疫防御,并与细胞凋亡分子过程有关。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了解团头鲂应答氨氮胁迫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团头鲂 细胞凋亡因子 基因克隆 氨氮胁迫 组织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植物蛋白饲料中不同水平低分子水解鱼蛋白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幼鱼生长及肝脏IGF-I受体表达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利用低分子水解鱼蛋白设计了4组等氮等能的高植物蛋白饲料,研究不同水平低分子水解鱼蛋白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幼鱼[(4.16±0.01)g]生长性能、鱼体组成及肝脏中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receptor,IGF-IR)表达的影响。水解鱼蛋白分别替代总蛋白的5%(UF-5)、10%(UF-10)、20%(UF-20)的鱼粉,无添加FPH组为对照组(UF-0),用这4种饲料饲喂大菱鲆幼鱼84 d,结果显示,UF-0、UF-5和UF-10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UF-20组(P<0.05);UF-0、UF-5组的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无显著差异(P>0.05),而显著高于UF-10、UF-20组(P<0.05);UF-0、UF-5和UF-10三组鱼体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UF-20组(P<0.05);UF-5组必需氨基酸含量及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其他3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肝脏中IGF-IR mRNA的表达随着水解鱼蛋白替代水平的增加而升高,且UF-20组与其他3组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适当添加低水平水解鱼蛋白(UF-5)可促进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提高饲料效率及促进肌肉必需氨基酸的积累;高水平添加低分子水解鱼蛋白(UF-20)会抑制其生长及饲料利用等;低分子水解鱼蛋白可提高大菱鲆肝脏中IGF-IR基因的表达量。

关键词: 水解鱼蛋白 植物蛋白 大菱鲆 生长 IGF-I受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pH胁迫对克氏原螯虾鳃和肝胰腺酶活力及组织结构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石蜡切片技术,结合生物酶的测定,以体重(25.88±4.40)g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低pH胁迫对克氏原螯虾鳃和肝胰腺生理代谢与组织结构的影响。在得出96 h LC50的基础上,将克氏原螯虾暴露于半致死浓度pH水体中96 h,以pH7.6作为对照,并于胁迫后0 h、2 h、8 h、24 h、96 h采集鳃和肝胰腺样品,测定鳃部分代谢酶和肝胰腺主要抗氧化指标,并对鳃和肝胰腺组织进行切片观察。实验结果表明,pH 96 h LC50为3.675。低pH暴露后,实验组鳃Na~+-K~+-ATP酶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力逐渐升高,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chrome oxidase,COO)活力逐渐下降;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力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在肝胰腺中的累积量显著增加(P<0.05)。切片结果表明,低pH胁迫引起克氏原螯虾鳃组织中呼吸上皮细胞逐渐脱落,角质层受损;肝胰腺组织中B细胞及其内部转运泡体积增大,转运泡内颗粒物质增多,肝小管结构受损。研究结果表明,低pH胁迫会对克氏原螯虾生理代谢产生影响,并引起组织缺氧;虾体氧化防御功能在胁迫前期被诱导激活,但在胁迫后期受到一定抑制;低pH胁迫可以引起克氏原螯虾鳃和肝胰腺组织结构损伤。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pH 半致死浓度 酶活 组织切片 急性胁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藻华聚集的环境效应:对漂浮植物水葫芦(Eichharnia crassipes)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湖泊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以水葫芦为代表的水生植物进行水体生态治理,具有环保、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优点.然而,在外源和内源污染尚未完全控制的情况下,夏季蓝藻水华仍然会频繁暴发.系统研究水生植物对藻华聚集后形成的逆境环境下的生理适应机制可为减轻藻华聚集的不良影响、充分发挥水生植物的水体净化功能发挥重要作用.以水葫芦为代表,采用模拟实验,研究在高温阶段(水温>25℃)、水华聚集下对水葫芦关键酶活性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以揭示蓝藻水华聚集后引起的浅水生态系统中水生植物消亡的深层机理.结果表明,藻华聚集会很快消耗掉水生植物根区内的溶解氧,水体呈现缺氧状态(溶解氧<0.2 mg/L);植物根区内氧化还原电位值出现明显下降,实验进行1 d后低于-100 m V,实验结束时达-199.9 m V,水体呈现强还原环境.植物叶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含量呈现快速增加的变化趋势,至实验结束时添加120 g/L的处理组中其含量分别为2.17μmol/g(FW)、266.497 U/g、1988.60 U/(g·min),而叶片中过氧化氢酶(CAT)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至实验结束时其含量为6.09 U/(g·min);根系中MDA、POD至实验结束时其含量分别为0.57μmol/g(FW)、525.161 U/(g·min),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SOD、CAT含量在实验结束时高达221.71 U/g、35.10 U/(g·min),表现为快速增加的趋势.水葫芦关键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表明藻华长期聚集、腐解带来的水体缺氧等不良条件对植物产生了环境胁迫作用,较长时间影响(>5 d)下对植物产生了严重的伤害作用;同时也表明藻华严重聚集及藻细胞腐解产生的环境胁迫是漂浮植物水葫芦无法生长乃至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在利用水生植物进行水体净化的工程实践中,要避免蓝藻的严重堆积,以减轻藻华暴发对植物的不利影响和充分发挥植物的水体净化功能.

关键词: 藻华聚集 环境效应 漂浮植物 水葫芦 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曹妃甸新发现的海草床及其生态特征

生态学杂志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5年10月通过对渤海曹妃甸海域的现场调查,在龙岛西北侧海域发现10 km2的大面积海草床,为中国黄渤海海域已发现的面积最大的海草床,主要种类为大叶藻(Zostera marina)。大叶藻种群在整个海草床呈斑块状分布,覆盖度为2.8±1.1%,茎枝密度为28.21±6.35~101.33±17.99 shoots·m~(-2);现存植株的叶片数量为2.00±0.00~4.70±0.64枚,株高15.20±5.84~62.10±7.34 cm,根状茎长2.67±1.70~22.20±3.92 cm,根长3.67±2.36~8.00±1.90 cm。单位面积海草的生物量为100.48±47.16 g DW·m~(-2),估算其总生物量为1.0×0~6kg(干重)。海草床内有丰富的游泳动物和底栖生物,尤其是仔稚鱼、稚幼贝、鱼类和蟹类资源十分丰富。该海草床海草的覆盖度和茎枝密度相对较低、分枝较少,每棵植株叶片数量较少,说明海草退化现象较严重,这除了季节因素外,还可能与过度的人类活动干扰有关。本文首次报道了渤海曹妃甸附近海域海草的种类、地理分布及其生态特征,可为进一步研究与保护该区域海草床生态系统提供基础。

关键词: 海草床 地理分布 生态特征 生境威胁 曹妃甸 渤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