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河北省辣椒主要土传病原菌种类及病害防治
《河北农业科学 》 2010
摘要:采用五点取样法,对河北省辣椒根和茎基部主要病害症状及病原菌种类进行了观察与分类。结果表明:辣椒根和茎基部主要受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Leonian)、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 Schlecht.f.sp.)及核盘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3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其分离频率分别为48.0%、48.5%和10.2%;同时发现疫霉菌和镰刀菌均容易侵染辣椒叶片及茎段,核盘菌侵染茎段的能力高于叶片。详细介绍病原菌形态特征和病组织表现症状的基础上,结合试验结果和生产实际,提出了有效的综合防治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北省一季作区马铃薯病虫害发生及综合防控
《中国马铃薯 》 2010
摘要:河北省一季作区马铃薯主要病虫害有晚疫病、早疫病、黑痣病和二十八星瓢虫,此外,病毒引起的品种退化比较普遍,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本文根据河北省一季作区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特点总结出一套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包括将马铃薯与玉米、大白菜等非茄科作物轮作3年减轻黑痣病危害;采用脱毒薯克服病毒引起的品种退化问题;种薯和(或)土壤消毒控制黑痣病和晚疫病;待马铃薯生长至封垄后,遇到适宜晚疫病发生的天气,喷施1~3次保护性杀菌剂预防晚疫病和早疫病;一旦监测到晚疫病中心病株后即拔除并装入塑料袋带出田外,并交替喷施有治疗效果、能兼治早疫病且作用机制不同的内吸性杀菌剂及混剂;田间出现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成虫,在杀菌剂中混入高效氯氰菊酯或高效氯氟氰菊酯等高效杀虫剂防虫;马铃薯成熟前1~2周将地上部分割掉并运出田外后收获块茎。
关键词: 晚疫病 早疫病 黑痣病 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 农业防治 化学防治 综合防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大斑病菌Stga-2及其启动子的克隆与基因表达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克隆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Gα亚基(Heterotrimeric Gproteinalpha subunit)基因及其启动子,并对其进行异源表达,为深入研究Gα基因的表达规律、基因功能和编码蛋白的特性奠定基础。【方法】首先通过简并引物PCR法获得Gα基因的同源片段,再利用Genome walking技术克隆片段的5′端和3′端侧翼序列,最后采用RT-PCR法扩增基因全长,并对基因结构和上游调控元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利用pET原核表达系统获得基因的编码产物。【结果】获得1个玉米大斑病菌Gα基因—Stga-2的全长序列及其上游部分启动子区,并利用pET原核表达系统对Stga-2成功进行了异源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tga-2全长1318bp,由4个内含子和5个外显子组成,编码产物包含356个氨基酸残基。在347bp的上游侧翼序列中未发现典型的TATA-box及CAAT-box,但在起始密码子上游30bp处发现了转录起始子特征序列及位于其上游能够起始真菌基因转录的C+T丰富区域,同时还有转录因子Sp1的识别位点、CCA基序(CCAmotif)及CCG重复基序(CCG repeats)等顺式作用元件。【结论】玉米大斑病菌Stga-2及其启动子的成功克隆与表达进一步丰富了植物病原真菌的生物信息学资源,为深入了解植物病原真菌信号转导途径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菌 异三聚体G蛋白 Genome walking 启动子 原核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如何选购优质高产棉种
《现代农村科技 》 2010
摘要:1选择优良品种近几年来,我国棉花生产面临很多难题,如枯、黄萎病大面积发生,早衰现象突出,盲蝽象、棉铃虫等严重危害,这极大地影响了棉花的产量和农民的收益,选用优良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辣椒疫霉菌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和不同杀菌剂的交互抗性
《农药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明确辣椒疫霉菌对苯基酰胺类杀菌剂甲霜灵的敏感性和该药剂与其他杀菌剂的交互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河北省不同地区的64个辣椒疫霉菌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同时还测定了11个相对敏感和3个相对抗性菌株对双炔酰菌胺、烯酰吗啉、嘧菌酯和霜脲氰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甲霜灵对辣椒疫霉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C50值为0.1661~27.5572mg/L,最高与最低相差165.91倍。从不同地区采集的辣椒疫霉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存在着很大差异。甲霜灵与上述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之间的相关系数很低,不存在交互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红侧沟茧蜂亲代经历对子代滞育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中红侧沟茧蜂亲代经历不同温度及光周期条件对其子代滞育的影响。设置亲代经历的不同环境条件分别为:①在23℃下中红侧沟茧蜂成蜂经历L∶D=0h∶24h、4h∶20h、8h∶16h、12h∶12h、16h∶8h、20h∶4h、24h∶0h七种不同光周期处理;②亲代经历3种不同温度(16℃2、0℃、24℃)和3种不同光周期(L∶D=10h∶14h、12h∶12h、14h∶10h)的组合处理;③不同日龄滞育茧蜂与发育茧蜂的成蜂寄生寄主粘虫。其子代在3种不同温度(16℃、20℃、24℃)和光周期L∶D=10h∶14h、12h∶12h、14h∶10h下饲养,观察子代的滞育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为23℃时,成蜂经历不同光周期可显著影响子代的滞育率;亲代经历不同的光周期与温度也可显著影响子代的滞育率;交配后不同日龄的成蜂寄生寄主粘虫对其子代的滞育率影响不显著。在中红侧沟茧蜂的生活史中,温度与光周期的共同作用可影响其子代滞育的产生,亲代经历在子代滞育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但能否进入滞育还是由其子代的环境条件来决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