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植物对大豆孢囊线虫种群的影响
《河北农业科学 》 2010
摘要:采用田间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不同作物品种对大豆孢囊线虫群体的影响,以寻找对大豆孢囊线虫具有抑制作用的作物品种。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少量大豆孢囊线虫会孵化为2龄幼虫,遇适宜寄主孵化率迅速提高,但非寄主植物对孢囊线虫的孵化影响不大,在处理38d后,适宜寄主根围2龄幼虫数量显著高于非寄主植物根围2龄幼虫数量。在作物生长100d后,农科六号、中黄13、黑乌豆、小粒黑豆和菜豆(改良保丰一号)处理土壤中的孢囊数量是原始孢囊数量的2.3~9.4倍,这5种植物为大豆孢囊线虫的良好寄主;但在豇豆(之豇28-2)、谷子(新吨谷1号)、大葱(中华巨葱)、番茄(精选L-402)和玉米(郑单958)等作物处理中,土壤孢囊数量仅为原始孢囊数量的58%~63%,可有效减少土壤中大豆孢囊线虫的数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樱桃病毒病的发生及防治
《河北农业科学 》 2010
摘要:简述了甜樱桃栽培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病毒病对甜樱桃栽培的影响,介绍了4种在甜樱桃生产中为害比较严重的病毒病害,描述了其在田间的表现症状、传播途径,并提出了樱桃病毒病的主要防治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葡萄苗木生产现状和发展建议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 2010
摘要:在对我国葡萄苗木市场需求、取得成就、生产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出葡萄苗木生产和苗木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葡萄苗木生产体系的先进经验,提出我国葡萄苗木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科学调整育苗结构、实行苗木准入制度、加强苗木经营管理、发挥农业部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葡萄苗木质量的监管作用、通过信息引导保持苗木供需总量的基本平衡、重视优良品种、保障育种者的合法权益、加强葡萄品种命名的管理、加强葡萄砧木嫁接苗的研究和利用、加强国外进口和引种葡萄繁殖材料的监管等。
不同水氮处理对棉田系统氮素吸收利用及残留的影响
《干旱区地理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水氮管理条件下棉田系统氮素养分的吸收利用及其残留状况,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对比了Ⅰ不施氮+常规滴灌;Ⅱ常规施氮+常规滴灌;Ⅲ常规滴灌+优化施氮;Ⅳ大田漫灌条件下的水氮管理,四种水氮管理策略对棉花养分吸收、产量、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处理中棉株地上部的最终干物质与氮素总累积量差异均不显著,但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优化施氮处理显著减少了施氮量,但对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优化施氮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减少了土壤中Nm in的残留;收获后优化施氮处理中氮素盈余量(121 kg/hm2)较常规施氮处理(232 kg/hm2)显著降低;优化施氮处理大幅度的减少了氮素的表观损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加强农业科研项目资金预算管理的几点做法
《商业会计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项目预算是我国财政部门预算的重要内容,在预算、执行、决算三个环节,形成预算有标准、执行有约束、决算有考评的预算管理制度,不仅符合国际项目预算管理发展的趋势,而且也是提高我国项目预算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本文对我单位在项目资金预算管理方面的几点做法进行探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感棉花品种体内棉花黄萎菌的动态分布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检测接种后不同时间抗、感棉花品种体内棉花黄萎菌的分布情况。[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DAS-ELISA)方法监测棉花黄萎菌在较抗棉花黄萎病的海岛棉品种海7124和较感棉花黄萎病的陆地棉品种鄂荆1号体内的传导情况。[结果]棉花黄萎菌可以有效侵入抗、感棉花品种的根部,但病原菌很少再向抗病品种海7124的上部茎和叶部传导,而感病品种鄂荆1号向上传导的菌量很大。[结论]初步确定海7124的抗病特性表现为不抗侵入但可有效抑制病原菌在体内的传导,感病品种鄂荆1号既不抗侵入也不抗传导。
关键词: 棉花黄萎病 DAS-ELISA检测技术 抗病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品种花生秧营养价值分析
《河北农业科学 》 2010
摘要:以冀花9742、冀花7号、冀花9801、冀花6号、冀花4号、冀花5号和冀花2号为试材,对花生秧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花生秧的营养成分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冀花2号粗蛋白含量最高,冀花5号粗脂肪含量最高,冀花9801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高,冀花6号酸性洗涤纤维和粗灰分含量最高。综合分析认为,冀花2号和冀花6号花生秧的营养价值较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北平原甜高粱蛀茎螟虫为害的初步研究
《河北农业科学 》 2010
摘要:为掌握华北平原甜高粱受蛀茎害虫的为害情况,对河北和山东2省3地共9个甜高粱品种进行了田间调查。结果发现,目前华北平原为害甜高粱的蛀茎害虫主要有玉米螟(Ostrinia nubilalis)、高粱条螟(Procerasvenosatus)和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tiferalis),其中玉米螟是优势种,占60%以上;品种间受害程度有较大差异,其中有2个品种100%被害,有1个品种受害率仅为15%;植株受害后糖垂度显著下降,平均降低30%以上,受害株与健株在糖垂度指标上存在极显著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