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舌状蜈蚣藻营养成分分析与品质评价
《南方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舌状蜈蚣藻(Grateloupia livida)的营养价值,提高其综合利用率,对其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及矿物元素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粗蛋白、粗脂肪、灰分和粗纤维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2.28%、0.18%、13.32%和1.80%;舌状蜈蚣藻含有17种氨基酸,包括8种必需氨基酸,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共含有15种脂肪酸,包括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亚油酸、二十碳四烯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舌状蜈蚣藻富含镁(Mg)、钙(Ca)、铁(Fe)、锌(Zn)和铜(Cu)。结果表明舌状蜈蚣藻具有较好的营养保健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牛磺酸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肝脏中牛磺酸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牛磺酸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牛磺酸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共配制4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分别是含60%鱼粉的对照1饲料、含45%鱼粉的对照2饲料、含30%鱼粉且分别添加0.5%和1.0%牛磺酸的2种含牛磺酸饲料。选取健康、初始体重为(17.33±0.55) g的红鳍东方鲀幼鱼,随机分配到12个养殖桶中,每个养殖桶中投放25尾。将12个养殖桶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养殖桶,每组随机投喂1种试验饲料,持续投喂56 d。结果显示:1)各组存活率(SR)无显著差异(P>0.05);特定生长率(SGR)以1.0%牛磺酸组最高,对照2组最低,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 0.05);对照1组和0.5%牛磺酸组的饲料效率(FE)显著高于对照2组(P<0.05),与1.0%牛磺酸组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蛋白质沉积率(PPV)、蛋白质效率(PER)、肝体比(HSI)、脏体比(VSI)和肥满度(CF)均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血清和肝脏中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肝脏中半胱氨酸双加氧酶(CDO)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2组肝脏中半胱亚磺酸脱羧酶(CS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1组、0.5%牛磺酸组和1.0%牛磺酸组(P <0.05)。3)各组鱼体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 0.05)。综合来看,饲料中添加0.5%或1.0%的牛磺酸可以减少30%的鱼粉用量而不显著影响红鳍东方鲀幼鱼的生长性能。
关键词: 红鳍东方鲀幼鱼 牛磺酸 生长性能 体组成 牛磺酸合成关键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位移的钢框架结构可靠度研究
《森林工程 》 2018
摘要:石化结构经常因其设备管线复杂的布置而造成结构的刚度分布不均匀,设计经常会过于保守。为了对基于位移的钢框架结构可靠度进行研究,利用有限元软件对炼化平台钢框架结构进行建模、计算、分析,在PDS(概率设计系统)模块中运用Monte Carlo法对结构位移的可靠度进行分析,获取炼化平台钢框架结构的最大位移与随机输入变量之间关系的计算结果。该结果表明该炼化平台钢框架结构的设计比较保守,造成了钢材的浪费。为了实现结构设计的经济性,应根据计算得到的灵敏度图,在满足结构可靠性的基础上,将图中非敏感性因子的截面尺寸进行优化再设计,得出安全经济的设计方案,为以后石油化工行业钢框架结构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钢框架 结构位移 Monte Carlo 可靠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套养点篮子鱼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效果的影响
《渔业信息与战略 》 2018
摘要:研究低盐度池塘中分别套养0. 09、0. 15、0. 30 g·m~(-3)的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对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养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全长(4. 92±0. 38) cm、平均体质量(1. 95±0. 43) g的点篮子鱼苗种,与凡纳滨对虾经过5个月的套养后,各密度组点篮子鱼的存活率均达到80%以上,相互间无显著性差异。0. 09 g·m~(-3)密度组下的点篮子鱼体长、全长和体质量增长均最快,0. 15 g·m~(-3)密度组次之,0. 30 g·m~(-3)密度组增长最慢;套养点篮子鱼后各池塘中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氯化物、硫化物含量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且套养点篮子鱼密度越高,水体中上述无机物含量越少;套养不同密度的点篮子鱼各池中凡纳滨对虾的全长和体质量均高于对照组,且随套养密度的增加,凡纳滨对虾全长和体质量逐渐增加,凡纳滨对虾平均产量也随点篮子鱼套养密度的增加而上升,0. 30 g·m~(-3)的套养密度下,凡纳滨对虾的平均产量(0. 48±0. 03) kg·m~(-3)。点篮子鱼能有效改善养殖水体的水质,提高凡纳滨对虾的养殖产量和效益。通过探讨点篮子鱼与凡纳滨对虾的生态养殖模式,为进一步拓展其养殖空间和养殖方式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与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营养学特征分析及鲜味评价
《食品科学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科学评价南极磷虾这一新兴资源,同时为小型虾的高值化加工利用提供参考,选取体型上相近的南极磷虾与脊尾白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分析2种虾的营养学特征,通过测定游离氨基酸与呈味核苷酸,进而计算滋味活性值与味精当量(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评价其鲜度。结果表明,南极磷虾和脊尾白虾的粗蛋白质量分数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为13.25%和16.41%,粗脂肪质量分数同样差异显著(P<0.05),分别为3.12%和1.10%。2种虾的脂肪酸组成有明显不同,南极磷虾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对更高。南极磷虾的水解氨基酸总量低于脊尾白虾(P<0.05),但必需氨基酸所占比例更高,更加符合FAO/WHO推荐的蛋白质营养的理想模式。南极磷虾和脊尾白虾均是次黄嘌呤核苷酸和游离谷氨酸对鲜味起主要贡献作用,其EUC分别为11.01 g MSG/100 g和12.98 g MSG/100 g。南极磷虾与脊尾白虾都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且具备理想的鲜味特征,在普通食品、调味品开发方面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深水网箱养殖科技专利情报分析与对策研究
《水产学杂志 》 2018
摘要:深水网箱养殖业在中国发展较快,已成为绿色渔业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以单位水体体积产量为指标,可将2007—2017年中国深水网箱养殖业大致分为3个阶段:2007—2011年,2009年单产峰值达13.11 kg/m~3;2011—2015年,2013年单产峰值达到17.79 kg/m~3;2015—2017年,单产基本保持在11 kg/m~3以上。专利情报分析发现,科研院所是深水网箱专利申请主体,投饲系统、收捕系统、水质监控、网衣清洗等智能化控制系统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目前深水网箱养殖的主要差距是:信息感知与识别度不高、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有待提高、科学决策的路途较长。根据对半潜式大型智能渔业养殖平台的分析,提出深化提升智能深水网箱养殖核心技术、建立智能深水网箱养殖渔业数据分析中心、构建智能深水网箱养殖渔业标准体系和深水网箱养殖渔业信息安全体系等建议,为推动深水网箱养殖业率先实现现代化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营养级法的福建省淡水捕捞渔业碳汇量评估探析
《中国渔业经济 》 2018
摘要:淡水捕捞渔业作为碳汇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碳汇量评估方法是学术探讨的重要内容。在对福建省淡水捕捞渔业主要水域生产渔船进行分层抽样的基础上,通过样本船全年监测数据统计,获取了样本船生产数据以及淡水捕捞渔获物主要品种结构特征,采用营养级法评估了样本船捕捞生产的碳汇量为1516.65吨,其中江河捕捞渔业碳汇量为656.95吨,占比为43.32%;水库捕捞渔业碳汇量为859.7吨,占比为56.68%。利用样本船渔获物的品种结构数据,评估了2016年福建省淡水捕捞鱼类、虾类和贝类等渔获物形成的碳汇量为1758794.69吨,相应采用元素法的碳汇量评估结果仅为营养级法的0.63%。建议开展淡水捕捞渔业碳汇量评估方法专题研究,制定淡水捕捞渔业碳汇量评估标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尖吻鲈仔鱼骨骼发育观察
《南方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掌握尖吻鲈仔鱼期的骨骼生长发育规律,为开展尖吻鲈骨骼发育相关基因研究及鱼类化石探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软骨—硬骨双染染色技术,连续观测0~23日龄尖吻鲈仔鱼发育过程中脊柱及附肢骨骼中的胸鳍、背鳍、腹鳍、尾鳍、臀鳍形成及生长发育特征。【结果】1日龄的尖吻鲈全长1.70±0.10 mm,其身体细长笔直,骨骼尚未开始骨化,附肢骨骼未出现;3日龄时,尖吻鲈仔鱼脊索发生自然弯曲并开始发育,胸鳍、尾鳍原基逐渐形成;5日龄时,尖吻鲈仔鱼脊索末端开始向上弯曲,背鳍开始发育;9日龄时,尖吻鲈仔鱼脊索出现弯曲,髓弓和脉弓开始形成,尾杆骨上翘,随之形成尾鳍,胸鳍原基、背鳍鳍皱开始出现,臀鳍开始发育;13日龄时,尖吻鲈仔鱼的胸鳍和尾鳍发育基本完成,髓棘、脉棘开始出现;15日龄时,尖吻鲈仔鱼的腹鳍开始发育,背肋和腹肋以软骨的形式生长,尾杆骨收缩,背鳍和胸鳍进入发育后期;19日龄时,尖吻鲈仔鱼脊柱骨化,胸鳍出现鳍棘,附肢骨骼发育接近完全;21日龄时,尖吻鲈仔鱼的背肋和腹肋开始骨化,尾鳍骨化基本完成,髓弓、脉弓、髓棘和脉棘也开始骨化;23日龄时,尖吻鲈仔鱼脊柱骨化完全,胸鳍发育完成,鱼体骨骼基础框架完成发育,鳍条开始骨化并出现分节,仔鱼完成变态。脊柱畸形首次出现在10日龄的尖吻鲈仔鱼中,至22日龄时畸形率占样本采集总量的8%,其中前期畸形的仔鱼在14~15日龄时基本被淘汰。【结论】尖吻鲈仔鱼脊柱及附肢骨的发育顺序与其他鱼类基本一致,但发育时间节点有所不同。尖吻鲈仔鱼的骨骼发育畸形首次出现在10日龄左右,但主要集中在20~22日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海高眼鲽卵巢发育特征及卵径分布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组织学观察,描述了黄海高眼鲽(Cleisthenes herzensteini)卵母细胞发育特征及其退化过程。高眼鲽卵母细胞发育分为5个时相:第1时相为卵原细胞,细胞体积小,细胞质少,细胞核明显;第2时相卵母细胞细胞核附近出现卵黄核;第3时相由胞质外缘向内层逐渐产生液泡并生成卵黄颗粒,出现双层滤泡膜;第4时相卵母细胞内充满卵黄,细胞核向动物极移动,放射膜增厚;第5时相细胞核溶解,卵母细胞从滤泡膜中释放出来并发生水合作用;产卵期过后,卵巢发生退化,卵黄颗粒逐渐被吞噬,放射膜溶解断裂。通过比较卵巢中各时相卵母细胞组成比例,表明卵母细胞发育具有非同步性。Ⅳ、Ⅴ、Ⅵ-Ⅳ'期卵巢内卵径(长径)呈单峰分布,优势粒径组分别为0.45~0.55 mm、0.60~0.65 mm和0.40~0.50 mm;Ⅴ'期卵巢,卵径分布呈双峰型,峰值分别为0.50~0.55 mm和0.90~0.95 mm,水合卵母细胞与卵径较小的小生长期卵母细胞比例增大,呈现出明显的双峰分批产卵型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挂膜方式对流化床生物滤器启动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渔业现代化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挂膜方式对流化床生物滤器的启动时间及其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了解流化床生物滤器的净水机制,并将其应用于中华鲟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研究自然挂膜法和接种微生态制剂2种挂膜法工况下滤器的启动时间,并采用焦磷酸测序方法,分析不同时期滤器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采用接种微生态制剂挂膜法滤器启动的时间显著短于采用自然挂膜法。挂膜初期,两种挂膜方式下滤料载体表面微生物种类较少,其优势细菌都是厚壁菌门;生物膜成熟后,采用自然挂膜法的滤器中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显著高于采用接种微生态制剂培养法,并且群落结构更加稳定,筛选出的功能性细菌的比例也高于采用接种挂膜方式,如黄杆菌属和紫色非硫细菌等,表明采用自然挂膜法更利于流化床生物滤器的稳定运行。
关键词: 流化床生物滤器 挂膜方式 细菌群落结构 焦磷酸测序 中华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