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虹鳟生长性状的随机回归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长和抗逆是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工作中最重要的农艺性状,虹鳟的生长性状关乎虹鳟规模化养殖的生产经济效益,为了从遗传上精细解析虹鳟的生长性状,我们从渤海、丹麦、挪威、唐纳森和加利福尼亚5个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种系间的双列杂交开始,进行了连续4代的继代选育.本研究测量了第4代总共4368个实验个体在516日龄、608日龄、668日龄、883日龄和1036日龄5个时间点的生长数据.采用随机回归测定日模型,对虹鳟生长性状进行了动态遗传分析.根据贝叶斯信息准则,确定3阶勒让德多项式为拟合体重和体长的加性遗传效应和永久环境效应变化的最优子模型.利用双变量随机回归模型同时分析体重和体长两个生长性状.它们的遗传力在400~1000日龄之间呈现递减趋势,分别从0.288下降到0.164和从0.469下降到0.186,并且在该生长区间内体长的遗传力始终高于体重的遗传力.无论体重还是体长性状,在不同日龄之间的遗传相关都随着生长间隔的增大而降低,但是两个性状在生长初期和后期之间的遗传相关较高(遗传相关系数0.75以上),尤其是体重(遗传相关系数0.85以上),该研究结果为虹鳟早期的遗传选育提供了理论支撑.两个性状之间在相同日龄之间的遗传相关均在0.75以上,在不同日龄之间的遗传相关随着生长间隔的增大由0.83下降到0.63.以上的研究结论为虹鳟生长性状(主要是体长和体重)的遗传选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虹鳟的体长和体重两个性状的联合选育提供了精确的遗传分析结果,由于两性状在前期有较高的遗传相关,因此建议在虹鳟生长前期(400日龄)进行联合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罗非鱼主养区无乳链球菌流行菌株的菌毛岛屿及其血清型分型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近年来中国罗非鱼主养区无乳链球菌流行特征,本研究通过PCR扩增和测序等方法对2007年~2016年分离纯化得到的263株罗非鱼无乳链球菌进行菌毛岛屿和血清型分型分析。菌毛岛屿分型结果显示:263株罗非鱼无乳链球菌可分为两种菌毛岛屿类型:PI-2b型(40株)和PI-1+PI-2b型(218株),其中PI-1+PI-2b型无乳链球菌是主要的流行菌株,占总数的82.9%。其余5株无乳链球菌的菌毛岛屿基因缺失,不含菌毛岛屿。分子血清型分析结果显示,所有的无乳链球菌分为两种血清型:Ia型258株(98.1%)和Ib型5株(1.9%)。所有Ib型无乳链球菌的菌毛岛屿均有缺失,仅含有2b-AP1基因。进一步分析表明,Ia-(PI-2b)型无乳链球菌是2011年之前主要的流行株型,而Ia-(PI-1+PI-2b)型无乳链球菌为近6年来广泛流行的株型。Ia型是我国罗非鱼无乳链球菌最流行的分子血清型,同时PI-2b是最重要的菌毛岛屿(98.1%)。本研究为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流行病学和疾病防控提供调查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的绿鳍马面鲀6个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 b)基因分析了我国沿海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6个野生群体(大连、秦皇岛、蓬莱、日照、舟山和汕头)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结果显示,在176个个体915 bp的Cyt b部分序列中共检测到32个变异位点和30个单倍型;6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883~0.953,核苷酸多样性0.0032~0.0039;群体间固定指数较小,呈中低度分化;AMOVA分析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群体间遗传分化未达到显著水平。群体历史动态分析表明,绿鳍马面鲀在16.9万~42.2万年前经历种群扩张。总体上,各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较小,并未形成相应的地理支系,推测黑潮的输送作用以及绿鳍马面鲀的洄游习性维持了各群体间高强度的基因交流;中更新世中晚期的气候波动对绿鳍马面鲀的种群扩张以及地理分布格局可能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结果加深了人们对于绿鳍马面鲀资源情况的认识,为绿鳍马面鲀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尼龙渔网材料的紫外光老化行为研究
《渔业信息与战略 》 2018
摘要:尼龙渔网又称聚酰胺渔网(PA渔网),研究利用紫外老化试验,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I-IR)、差示扫描热仪(DSC)、力学性能、动态疲劳等测试表征分析了PA渔网材料在老化过程中结构与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红外分析谱图中各特征峰强度减弱,PA大分子链在紫外老化作用下发生了断裂,并且断裂程度随老化时间的增加而增大;热性能分析表明,PA渔网材料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T_g呈先升高后下降,而Xc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该特征与紫外老化初期的PA分子链交联反应和后期基体内部断裂生成的小分子物质有关。力学性能分析表明,PA渔网材料的断裂强力随老化时间的增加,下降显著,当老化时间为170~400 h,强力损失率与老化时间的变化趋于线性关系。动态疲劳分析表明,紫外辐照可加速PA渔网材料的失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温度下凡纳滨对虾和中国明对虾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耐受性比较
《渔业科学进展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分别对凡纳滨对虾"壬海1号"(Litopenaeus vannamei"Renhai No.1")和中国明对虾"黄海2号"(Fenneropenaeus chinensis"Huanghai No.2")在3种温度条件下(24℃、28℃和32℃),采用单尾定量口饲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的方法进行感染实验,比较2种对虾在不同温度情况下对WSSV的耐受性差异(L代表凡纳滨对虾,F代表中国明对虾)。结果显示,L-24℃和F-24℃组的平均存活时间分为(184.05±69.56)h和(101.68±38.45)h;L-28℃和F-28℃组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100.25±26.79)h和(73.38±22.22)h,相同温度组内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截至第15天,L-32℃和F-32℃组的存活率分别为45.74%和23.47%。3个温度组对虾在50%的死亡率时的存活时间分别为178 h和98 h、98 h和74 h、292 h和78 h;死亡高峰时间分别为第5天和第4天、第5天和第4天、第10天和第4天。另外,分别在感染后的12 h、1 d、2 d、3 d、4 d、5 d、6 d、7 d、15 d共9个时间点对每组对虾进行活体取样,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其进行病毒载量检测,从对虾体内肌肉组织病毒载量的角度探寻不同对虾抗病性能的差异。6 d时,L-24℃和F-24℃组对虾肌肉内病毒载量分别达到(2.97×10~6±7.44×10~6)和(8.08×10~6±3.22×10~6)copies/ng DNA,差异极显著(P<0.01),L-28℃和F-28℃组分别达到(6.73×10~6±1.49×10~6)和(1.20×10~7±6.15×10~5)copies/ng DNA,差异极显著(P<0.01);15 d,L-32℃和F-32℃组分别达到(5.18×10~4±4.32×10~4)和(3.78×10~4±8.97×10~4)copies/ng DNA,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2种对虾在3种温度环境下感染WSSV后,凡纳滨对虾耐受WSSV能力要高于中国明对虾;不同温度下同种对虾肌肉体内WSSV的增殖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28℃组、24℃组和32℃组。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中国明对虾 不同温度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耐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浮绳式围网水动力特性研究
《渔业现代化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离岸围网设施通常布置在开阔水域,受波流作用影响显著。为确保围网结构的安全,需对其水动力特性开展研究。为此,以一种浮绳式围网为研究对象,通过拖曳水池试验对围网整体阻力性能进行分析。根据有限单元法建立波浪作用下围网结构受力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数值模拟对围网浮子的最大位移与网衣张力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流速的增大,围网整体阻力逐渐增加,阻力与流速呈幂函数关系,阻力最大值为196 k N。当浮绳式围网在波浪作用下,上纲中迎浪面中点处浮子的位移最大,位移值为80 mm,网片与锚绳连接点及下纲四角连接处的网线张力较大。建议适当增加迎流面网衣所配备的浮力,以使围网在较高流速时保持形状。此外,在实物网衣的制作中,锚绳与下纲四角连接处的网衣应做加固处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MS-222和丁香酚对克氏原螯虾幼虾耗氧率、排氨率及窒息点的影响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在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产和选育过程中能够使用更加适合的麻醉剂,在水温为(18.0±0.5)℃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浓度MS-222(0、20、40、60、80、100 mg/L)和丁香酚(0、8、16、24、32、40 mg/L)两种麻醉剂对体质量为(4.18±0.54)g克氏原螯虾幼虾呼吸与排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两种麻醉剂浓度的升高,克氏原螯虾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MS-222浓度为20~100 mg/L时不能有效降低克氏原螯虾的耗氧率,浓度为100 mg/L时可以降低其排氨率,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丁香酚浓度为40 mg/L时可显著降低克氏原螯虾耗氧率和排氨率(P<0.05);麻醉后克氏原螯虾的窒息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MS-222对克氏原螯虾无明显麻醉效果,40 mg/L丁香酚可推荐为克氏原螯虾运输时的麻醉剂量,建议麻醉时间不超过4 h。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脊尾白虾引种及多品种混养集成与示范
《科学养鱼 》 2018
摘要:一、材料与方法1.采集引种五个海域野生脊尾白虾(1)亲本捕捞方法:本项目采用地插网捕捞,采捕间隔控制在1~2小时,以尽量减轻入网后的虾体损伤度,与此同时,对渔获的亲虾及时放入容器(塑料桶)中进行增氧暂养,立即用牛车等工具快速运输至岸上,确保成活率。(2)五个海域引种时间与地点及数量:为掌握不同海域野生脊尾白虾的不同生长状况和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吉富尼罗罗非鱼Ikaros基因5′调控区的克隆、序列分析及抗无乳链球菌相关SNP位点筛选
《中国水产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抗链球菌病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标记,本研究通过染色体步移法克隆了尼罗罗非鱼Ikaros基因5′调控区序列,长度为4178 bp,并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Ikaros基因的启动子和转录调控元件进行预测和分析。利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从亲本(P0)尼罗罗非鱼Ikaros基因5′调控区中筛查到5个SNPs,分别为SNP1(g.562,G>A)、SNP2(g.217,G>T)、SNP3(g.–53,C>T)、SNP4(g.–220,T>C)和SNP5(g.–579,T>C)。利用Snapshot技术对子一代(F1)尼罗罗非鱼易感群体和抗病群体进行相应SNPs的基因分型,分析两个群体遗传多样性参数,结果显示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值在0.0872~0.3747之间,表明Ikaros基因5′调控区中所有SNPs的多态性均较低。Ikaros基因5′调控区SNPs与抗链球菌病性状关联分析结果表明,SNP2、SNP3、SNP4和SNP5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易感群体和抗病群体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显示Ikaros基因5′调控区SNPs可形成1个单倍块和5种单倍型,其中GGCTT单倍型与抗病性显著相关(P<0.05),GGTCT和GTCCC单倍型与易感性显著相关(P<0.05)。此外,还发现SNP2和SNP5处于完全连锁状态(r~2=1,LOD=57.25,D′=1),可作为罗非鱼抗链球菌病遗传育种的标签SNP。综上所述,在Ikaros基因5?调控区筛选到4个抗链球菌病相关SNPs和1个单倍型(GGCTT),均可作为尼罗罗非鱼分子育种的候选分子标记。
关键词: 尼罗罗非鱼 Ikaros基因5′调控区 单核苷酸多态性 无乳链球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噬菌体复配抑菌剂对三文鱼中沙门氏菌的抑制与保鲜作用
《农业工程学报 》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控制生三文鱼中沙门氏菌和产品腐败,通过最小抑菌浓度试验和噬菌体稳定性试验筛选出乳酸链球菌素(nisin)、双乙酸钠与沙门氏菌噬菌体SLMP1进行复配,将抑菌剂(噬菌体108 pfu/g、nisin 0.1 mg/g、双乙酸钠2.0 mg/g)单独和复配应用于预先污染了沙门氏菌(104 cfu/g)的生三文鱼片中,在低温下(4?1)℃贮藏,通过测定沙门氏菌、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VB-N)以及噬菌体效价来评估复配抑菌剂的效果。结果显示,含噬菌体的抑菌剂能显著(P<0.05)降低样品中沙门氏菌的数量,含nisin的抑菌剂能显著抑制样品中菌落总数的增长,含双乙酸钠的抑菌剂能显著抑制TVB-N的增加。噬菌体、nisin和双乙酸钠复配抑菌效果最好,在14 d后沙门氏菌低于检测限1 cfu/g,与空白对照相比菌落总数减少了2.5 lg cfu/g,TVB-N值降低了13.73 mg/100 g。结果表明,噬菌体、nisin及双乙酸钠复配剂在生三文鱼沙门氏菌控制及防腐保鲜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关键词: 噬菌体 品质控制 沙门氏菌 抑菌剂 生三文鱼 保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