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长江口无脊椎动物群聚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是连接河流和海洋的重要枢纽,但对该海域生物多样性和相关生态过程,尤其是无脊椎动物群落的了解仍然较少.本研究根据2014年脊2月、椎动5物月、群8落月和月时空1分1布特4个航次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综合调查数据,探讨该海域无征及其群聚结构变化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14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4个航次渔业资源调查共采集无脊椎动物物种数最为丰富,资源35优种,隶属于势种包括葛3门氏长10臂目虾2、0脊科,以甲壳动物(腹褐虾、细点圆1趾9种)和软体动物(13种)的蟹、中国毛虾、三疣梭子蟹和双斑蟳.2014年长江口无脊椎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多样性最高45,18夏.9季6最kN·低km-2和173.09 kg·km-2,春季最高,秋季最低差.春季和冬季无脊椎动物异,冬季、夏季和秋季以南部和北部的差异为主.长江口无脊椎动物各季节群聚结构存在显著,春季则以近岸和远岸的差异为主.温度和溶解氧驱动无脊椎动物群落季节的时间变异,初级生产水平和营养要素驱动群落季节内的空间变异.

关键词: 无脊椎动物 群聚结构 季节变化 环境因子 长江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海北部陆坡金鼻眶灯鱼秋季摄食节律

中国水产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层鱼是深海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摄食节律的研究对探讨以中层鱼为核心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14年10月南海北部陆坡海域拖网调查数据,对中层鱼优势种金鼻眶灯鱼(Diaphus chrysorhynchus)秋季的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金鼻眶灯鱼取样体长范围为28~110 mm,集中于50~59 mm体长组,各时间段摄食等级与体长间均不存在正相关;(2)金鼻眶灯鱼在18:00左右上浮摄食,次日05:30左右达到摄食高峰,为连续摄食,5个取样时间段平均摄食等级范围为1.50~2.57,呈增长趋势;(3)差异性分析表明,金鼻眶灯鱼傍晚与夜间或清晨间摄食等级差异性显著,表现在18:30~19:30时间段与01:00~02:00、04:45~05:50或06:30~07:30三个时间段间(P=0.041;P=0.000;P=0.007),另03:30~04:30与04:45~05:50时间段间摄食等级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5);(4)金鼻眶灯鱼各时间段摄食等级频率呈波浪形变化,4级频率在06:30~07:30时间段达到最高峰;0级频率在黄昏18:30~19:30时最高,01:00~02:00降为0,03:30~04:30上升到黄昏时的一半,此后连续下降。总体而言,金鼻眶灯鱼傍晚至次日清晨连续摄食,连续排遗,摄食集中于清晨。综上所述,金鼻眶灯鱼是一种昼夜垂直迁移、夜间连续摄食与排遗的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其在南海陆坡水域能量流与物质流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关键词: 南海 陆坡 中层鱼 金鼻眶灯鱼 摄食节律 摄食强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船舶进出渔港签证办法研究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8

摘要:船舶进出渔港签证是渔港监督管理机构对进出渔港的船舶尤其是渔船实行监督管理的重要一环,但随着中国渔业经济的迅速发展,船舶进出渔港签证工作面临诸多困境.签证办法与上位法相悖、签证率低和执法覆盖不够等问题,成为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阻碍.通过分析修改船舶进出渔港签证办法,改签证制为报告制的可行性.提出需强化制度顶层设计,规范渔港现代化管理与建设,实现综合执法以及拓展相关宣传渠道来落实船舶进出渔港报告制,以此推动中国渔业发展.

关键词: 渔船 渔港 管理 报告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摩洛哥头足类资源及渔业现状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8

摘要:摩洛哥海域位于大西洋中东部,是世界上少有的优良渔场之一,其头足类资源丰富,中国大陆企业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参与该海域的头足类资源开发,本文主要根据大西洋渔业委员会1970年至2014年的摩洛哥海域头足类渔获量年度统计和报告、上海水产集团有限公司2014~2016年海上生产数据及其他相关资料,描述了摩洛哥海域头足类资源发展历程,并对其开发状况、年渔获量变化和摩洛哥渔业管理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期为中国的相关企业了解摩洛哥海域头足类资源渔业现状,对摩洛哥海域头足类资源的开发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摩洛哥 头足类资源 渔业现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姜黄素、甘草次酸和香菇多糖联合对CCl4诱导的建鲤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江苏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四氯化碳(CCl4)构建建鲤体内急性肝损伤模型,对姜黄素、甘草次酸和香菇多糖联合护肝作用进行研究.分别采用含有姜黄素、甘草次酸、香菇多糖和低、中、高剂量姜黄素+甘草次酸+香菇多糖联合中草药的饲料投喂60 d后,各组建鲤腹腔注射30%CCl4,注射剂量为每1 g鱼体注射0. 005 ml,禁食72 h,以诱导建鲤急性肝损伤.通过测定各组建鲤生长指标、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及肝组织炎性细胞因子m RNA的表达情况,观察姜黄素、甘草次酸和香菇多糖联合用药的保肝效果.结果显示:甘草次酸单味用药及中、高剂量姜黄素+甘草次酸+香菇多糖联合用药能显著提高建鲤的相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饵料系数;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能显著抑制CCl4导致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的升高,显著恢复肝组织中谷胱甘肽(GS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抑制丙二醛(MDA)生成,能显著抑制C-Rel、i NOS、IL-1β、TNF-α、IL-6和IL-8表达量的升高;与姜黄素、甘草次酸或香菇多糖单味用药相比较,姜黄素+甘草次酸+香菇多糖联合用药的保肝效果更明显,随着联合用药剂量的升高,作用愈加显著.说明姜黄素、甘草次酸和香菇多糖联合用药,对CCl4诱导的建鲤肝损伤具有协同保护作用.

关键词: 建鲤 四氯化碳 肝损伤 中草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型底栖海藻种群生态学研究概述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8

摘要: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干扰日益剧增和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全球范围内大型底栖海藻场生境加速丧失和破碎化。为了解大型底栖海藻的生物学特性和种群生态学状况,本文从种群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大型底栖海藻与环境相互关系,并结合大型底栖海藻的自然分布、种群生长繁殖等方面综述国内外大型底栖海藻种群生态学的研究进展,特别是环境因子对海藻影响的研究,为今后海藻场修复及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大型底栖海藻 环境因子 种群生态学 藻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草-鱼”生态循环养殖池塘水体营养盐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18

摘要:"猪-草-鱼"生态种养模式是将猪粪尿经过发酵处理后种植优质高产牧草,再用牧草养鱼的一种生态高效种养模式。以"猪-草-鱼"生态种养模式为研究对象,研究该模式中池塘水体营养盐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监测水体温度(T)、溶解氧(DO)、pH、透明度(TS)、总氮(TN)、氨氮(NH_4~+-N)、硝酸盐(NO_3~--N)、亚硝酸盐(NO_2~--N)、总磷(TP)、磷酸盐(PO_4~(3-)-P)、化学需氧量(COD)、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NO_3~--N、PO_4~(3-)-P、pH、DO和TDS是控制"猪-草-鱼"生态种养模式中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水环境因子。NH_4~+-N、NO_2~--N、PO_4~(3-)-P含量的最高值分别为0.61、0.03、0.16 mg/L,COD呈逐渐下降趋势,为21.89~32.46 mg/L。养殖前期及中期,蓝藻种群在水体中占绝对优势,分别占83.58%、89.17%;后期蓝藻种群优势显著下降,占52.18%,绿藻占43.80%。养殖前期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7.78×10~7个/L,中期为7.81×10~7个/L,后期为1.54×10~8个/L。养殖前期浮游植物平均生物量为11.05 mg/L,中期为8.46 mg/L,后期为18.72 mg/L。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为1.32~2.63,且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整体表现为养殖后期显著高于前期和中期。"猪-草-鱼"生态种养模式对水环境产生的生态效果显著,不会导致水体N、P过量累积,一定程度上抑制水体富营养化,且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提高,池塘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关键词: 猪-草-鱼 水质 浮游植物群落 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6个野生与选育鲤群体的微卫星遗传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12个微卫星标记对鲤(Cyprinus carpio)的4个野生群体[清水江鲤、太湖鲤、黄河鲤(C.carpio haematopterus)和黑龙江鲤(C.carpio amurensis)]和2个选育群体[福瑞鲤(C.carpio var.FFRC)和松浦镜鲤(C.carpio var.specularis'Song-pu')]共208尾个体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12个位点共检测到341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8.67,其中1个位点(HLJ1127)检测到正向选择压力;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参数普遍低于野生群体,其中松浦镜鲤群体的各项参数均值最低(Na=6.82,Ho=0.54,PIC=0.50),清水江鲤群体的各项参数均值最高(Na=21.25,Ho=0.80,PIC=0.91);分子方差分析显示,整体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但群体间呈极显著遗传分化(P<0.01);基于群体Nei's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树和PCo A分析表明,鲤4个野生群体间遗传距离较近,而与2个人工选育群体间遗传距离较远;基于个体遗传结构及PCo A分析显示部分野生个体遗传结构比较混杂,而选育个体的遗传结构则相对单一。研究表明,中国鲤野生资源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而人工选育群体维持着较纯的遗传种质。

关键词: 群体 选育 微卫星 遗传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丝背细鳞鲀外部形态特征

动物学杂志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黄海捕捞的丝背细鳞鲀(Stephanolepis cirrhifer)为实验样本,共100尾,体全长7.00~14.50 cm,体重7.96~136.54 g。对其外部形态进行观察绘图描述,分析其鱼体侧面和头部、第二背鳍鳍条和鳞片的形态特征。对可量性状与可数性状进行测量和线性回归分析。对背鳍鳍条、尾鳍鳍条、臀鳍鳍条和胸鳍鳍条数量进行统计。观察发现,(1)体表被形态多样的绒状鳞片,鳞片为形似盾鳞的骨鳞,由基板和骨质凸起组成;腹鳍棘与腹部之间具有一可收缩的皮质三角形结构,体表布满黑色条纹与黑色斑点,以眼部为中心向外延伸出6条主侧线(背侧线、框上线、框下线、前鳃盖线、下颌线、上颞线)为其外部形态的明显特征。(2)线性相关性最好的是全长(TL)/体长(SL),其比值变动范围最小,雌雄差异小,相关方程为:SL=0.8239TL﹣0.0471(R2=0.9763);线性相关性最差的是头长/吻长,其比值不仅变动最大,而且雌雄的差异最大。(3)体长(SL)与体重(W)的关系为:W=2.3743e0.2803SL(R2=0.96);雄性:W=2.5406e0.2737SL(R2=0.96),雌性:W=2.0328e0.2954SL(R2=0.95)。(4)鱼鳍鳍条数量:第一背鳍为两根背鳍棘,第二背鳍30~34;臀鳍29~34;胸鳍12;尾鳍13;腹鳍为一个腹鳍棘。雌雄第二背鳍的第二根鳍条长度存在差异,雄性长度比雌性长约1/6~1/5。丝背细鳞鲀在黄海的出现,说明该鱼种洄游分布范围已经扩大到黄海。

关键词: 丝背细鳞鲀 外部形态 可量性状 可数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北太平洋公海2种灯光渔业渔获物组成的比较

海洋渔业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6年8-11月西北太平洋公海灯光敷网和灯光围网的生产数据,对2种作业方式的渔获物及其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2种作业方式的渔获物种类丰富度指数较低,分别为0.30和0.22;2种作业方式均具有较好的种类选择性,其目标种类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优势度指数分别为0.53和0.84;灯光敷网渔获中日本鲭幼鱼尾数比例远高于灯光围网,而平均单网次渔获总尾数则远低于灯光围网;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灯光围网单位网次渔获总量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均显著高于灯光敷网(P<0.05)。基于上述2种网具资源利用特征,为降低渔获幼鱼比例及数量,建议:在网囊增加逃逸窗口;采用方目网囊代替菱目网囊;增加装配网囊的力纲。有关2种网具的集鱼灯总功率与网具主尺度相匹配的研究需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日本鲭 海洋环境 GAM模型 西北太平洋公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