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5%多杀霉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油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效果田间试验
《现代农业科技 》 2013
摘要:为了探讨5%多杀霉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油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和使用技术,采用300 mL/hm2、450 mL/hm2和600 mL/hm23种不同浓度处理进行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5%多杀霉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油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具有较好的防效,其中用药600 mL/hm2在2011年和2012年的防效分别为82.76%和84.61%。
关键词: 5%多杀霉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油悬浮剂 稻纵卷叶螟 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南籼稻新品种(组合)生育中后期耐冷性研究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9年早、晚季用PGV–36人工气候箱对华南籼稻新品种"合美占"、"黄丝占"、"粤广丝苗"和三系法杂交稻组合"天优312"、"天优390"于幼穗分化5~6期、始穗期、开花期和灌浆初期进行了低温胁迫研究。结果显示:①幼穗分化5~6期、始穗期和开花期,低温胁迫会导致华南籼稻新品种(组合)植株高度降低,单穗产量及结实率下降。②幼穗分化5~6期低温胁迫会导致水稻穗长缩短,每穗总粒数减少,而其他3个时期的每穗总粒数不会受低温胁迫影响;幼穗分化5~6期低温胁迫会导致穗下第三节间长度极显著缩短,始穗期和开花期低温胁迫则导致穗下第二、第一节间长度缩短;始穗期和开花期低温胁迫会导致稻穗包颈或包颈加剧,幼穗分化5~6期则无此现象发生。③处于不同生育时期的水稻遭遇低温胁迫,其耐冷能力不同,其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耐冷能力大小依次为灌浆初期、开花期、始穗期、幼穗分化5~6期。同一品种(组合)在不同生育时期的耐冷能力不同:天优390在幼穗分化5~6期、灌浆初期耐冷能力最强,但在始穗、开花期较弱;粤广丝苗在始穗期、开花期耐冷能力最强,但在幼穗分化5~6期较弱。
关键词: 华南籼稻新品种(组合) 生育时期 耐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铁依赖抑制子RaDtxR全长基因的扩增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扩增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铁依赖抑制子基因(RaDtxR)全长序列,对SiteFing-PCR技术做了改良。改良后的SiteFinding-PCR技术更加简单、方便且省时。SiteFinding-PCR结果显示,获得的目的片段大小为937 bp,向前延伸了710 bp。RaDtxR全长基因序列为654个核苷酸,编码217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表明,RaDtxR包含完整的铁离子依赖抑制子超家族保守结构域,在进化分类上更接近于白喉棒状杆菌毒素抑制子DtxR。同源建模表明,RaDtxR氨基酸序列含有典型的FUR/DtxR抑制子的HTH结构。
关键词: 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 铁依赖抑制子 SiteFinding-PCR 生物信息学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班氏跳小蜂触角及其上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环境昆虫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班氏跳小蜂是扶桑绵粉蚧的优势寄生蜂,利用扫描电镜对其触角进行超微观察,结果表明:班氏跳小蜂上共发现7种感器,分别为Bhm氏鬃毛(Ⅰ、Ⅱ)、毛形感器(Ⅰ、Ⅱ、Ⅲ、Ⅳ、Ⅴ、Ⅵ)、刺形感器(Ⅰ、Ⅱ、Ⅲ)、板形感器(Ⅰ、Ⅱ)、锥形乳状感器、锥形感器(Ⅰ、Ⅱ、Ⅲ、Ⅳ)、舌形片状感器,其中舌形片状感器为新发现的一种感器类型。雌、雄蜂触角上的感器类型及数量存在差异,毛形感器(Ⅴ、Ⅵ)和锥形感器(Ⅱ、Ⅲ、Ⅳ)为雌蜂特有,毛形感器Ⅳ、刺形感器(Ⅱ、Ⅲ)、板形感器Ⅱ和舌形片状感器为雄蜂特有。最后对班氏跳小蜂触角感器的功能进行讨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副猪嗜血杆菌外膜蛋白P5的抗原表位
《中国兽医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副猪嗜血杆菌(HPS)外膜蛋白P5的抗原表位,应用噬菌体展示随机12肽库,以抗HPS外膜蛋白P5的单克隆抗体作为固相分子,进行了3轮筛选。对随机挑选出的10个分离间隔良好的噬菌斑进行ELISA和Western blot等检验,最终确定了4个各结果均为阳性的优势短肽。将4个短肽序列与GenBank中HPS外膜蛋白p5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发现这些序列没有同源性或同源性较低,但竞争ELISA结果显示这些短肽与单抗的结合都能够被外膜蛋白P5有效的抑制。以上结果显示,通过噬菌体展示技术成功获得了4个HPS外膜蛋白P5的模拟表位,为后期开展以抗原表位为基础的诊断、表位疫苗等研究提供了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米蛾卵繁育的螟黄赤眼蜂的适宜冷贮温度和虫龄
《昆虫学报 》 2013 CSCD
摘要:为了全面评价冷贮对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 Stainton卵繁育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 Ishii的影响,本试验采用米蛾卵为寄主,以冷贮温度(3和10℃)、冷贮虫龄(以接蜂开始时间为起点,接蜂后1,2,3,4,5,6,7,8和9日龄)和冷贮时间(1,2,3和4周)为试验因子,研究了冷贮对螟黄赤眼蜂活蛹率、羽化率和畸形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因素均能单独或互作显著影响活蛹率、羽化率和畸形率(P<0.05)。综合各冷贮虫龄对低温的反应,螟黄赤眼蜂对3℃较敏感,此温度下1-3日龄的活蛹率和各虫龄的羽化率均显著下降(P<0.05),不适宜长期冷贮;10℃下各虫龄的活蛹率受冷贮时间的影响不显著,1-3日龄的羽化率受冷贮时间的影响也不显著,冷贮4周后仍有74%以上的羽化率,10℃适宜冷贮。不同冷贮温度下冷贮适宜虫龄不同。在10℃下,最适冷贮虫龄是3日龄的赤眼蜂,此虫龄不同冷贮时间的活蛹率(74.09%~77.59%)和羽化率(74.26%~90.37%)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虫龄(P<0.05)。此虫龄在10℃下冷贮1~3周,畸形率在27%以内。结果表明米蛾卵内螟黄赤眼蜂不同冷贮温度下适宜冷贮虫龄不同。
不同水分管理模式下华南双季超级稻群体生长及物质生产特征
《中国稻米 》 2013
摘要:1996年以来,超级稻在我国水稻生产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探明华南双季稻区超级稻水分利用特征及其物质生产规律,有利于水稻高产、优质和水分高效栽培技术的构建。由此,笔者于2011年在广东省农科院白云基地对2个超级稻品种(五优308和合美占)进行了3种水分管理模式(淹灌、干湿交替和畦灌)的栽培试验,研究不同水分管理水稻的生长发育规律及物质生产特征。结果表明,与干湿交替和畦灌相比,淹灌条件下2个超级稻生育前期的茎蘖数最大,但分蘖盛期延后了7 d;最大分蘖数平均分别高0.9万个/667 m2和2.2万个/667 m2;抽穗期的株高和SPAD值分别高1.4%、5.5%和0.9%、2.4%,倒1叶和倒2叶叶面积分别高4.5%、16.9%和3.6%、11.4%,干物质分别高1.0%和7.0%;成熟时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高4.4%、5.7%和2.7%、3.3%,成穗率、结实率和物质转运率分别高1.7个、4.9个百分点,4.9个、7.0个百分点和0.8个、4.0个百分点。不同水分管理水稻的有效穗数和干物质基本没有差异;但产量表现为干湿交替>畦灌>淹灌,其中干湿交替的产量较淹灌和畦灌分别高9.2%和5.4%。统计分析表明,淹灌与畦灌的最大茎蘖数、成穗率、功能叶面积、物质转运率、结实率和早稻产量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可见,干湿交替灌溉最有利于超级稻群体构建和产量形成,但通过品种选育和栽培措施来提高淹灌条件下的物质转运、成穗率和结实率,实现超级稻高产和高效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5种食用植物油脂肪酸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食品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组成的方法。方法选用NaOH-甲醇溶液作为衍生试剂,色谱柱为极性毛细管柱,分流比为20:1,对15种常见植物油中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并用SPSS软件对植物油样品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植物油中的脂肪酸组成以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和亚油酸(C18:2)为主;除椰子油外,其余14种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达75%以上,大于饱和脂肪酸含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