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RNAi技术在转基因猪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RNAi技术介导的转基因小鼠的出现,预示着在哺乳动物整体水平上研究靶基因的敲除成为可能。目前,针对家畜这一类较大的动物,出现了RNAi技术介导的转基因猪,为应用RNAi技术培育抗猪病毒新品种奠定基础。文章以RNAi转基因猪为代表,阐述了RNAi技术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特殊的现象及最有应用前景之一的抗病毒逃逸方法,并详细介绍了RNAi技术在抗病转基因猪中的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粗纤维测定的问题分析
《广东饲料 》 2013
摘要:饲料中粗纤维的测定方法操作步骤繁多、复杂,通过探讨操作中各环节的控制,力求使测定结果真实可靠、准确一致,以减少实验室之间的误差以及不必要的纷争。在使用GB/T6434-2006《饲料中粗纤维的含量测定—过滤法》测定饲料中的粗纤维时,饲料的粉碎粒度、称样量、酸煮和碱煮过程控制、过滤、水洗涤、样品中蛋白质、脂肪、碳酸盐等含量均会影响测定结果,造成数据偏差较大。因此使用该法进行粗纤维的测定时,应充分考虑方法的重复性、重现性,实验时谨慎操作,仲裁检验的判定结论应该慎重,留有余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季中晚稻旱直播田化学除草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2年在惠州会达菜场以除草剂(直播净、秧歌和丁草胺)为主处理、施用方法(土壤处理、幼苗处理和综合处理)为副处理进行了一季中晚稻旱直播田化学除草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湿润的条件下,播种后当天或第2 d每667 m2用80 g直播净(主要成分为36%丙草胺+4%苄嘧磺隆)兑水50 kg喷施或用200 g秧歌(23.9%丁草胺+1.1%苄嘧磺隆)混细砂15 kg撒施,可有效控制一季中晚稻旱直播田的草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MiAsg分子克隆及与南方根结线虫病害的关系
《分子植物育种 》 2013 CSCD
摘要: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是一种世界性的植物病害。在前期研究中,通过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线虫全基因组中预测了一些功能基因。本研究以预测到的线粒体ATP合成酶g亚基基因(Asg)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克隆了南方根结线虫(M.incognita)的Asg基因(MiAsg),对其序列进行了特征分析后,利用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GS)技术,将其导入番茄植株,然后接种M.incognita,研究MiAsg基因与根结线虫病害的关系。结果表明,克隆到的MiAsg基因与预测到的MiAsg基因相似性高达100%。接种M.incognita 60 d后,MiAsg基因沉默的番茄植株根结数分别比空载体对照减少了59.6%,比清水对照降低了59.5%。结果表明,MiAsg基因沉默对根结线虫病害具有很好的防控效果,也说明MiAsg基因可能参与线虫的致病性。
关键词: 根结线虫 RNA干扰 线粒体ATP合成酶g亚基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
重组副猪嗜血杆菌血清5型OmpP5高免血清制备及其杀菌活性和交叉反应性分析
《中国免疫学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致病性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血清5型外膜蛋白Omp P5高免血清的杀菌活性和交叉反应性。方法:制备HPS血清5型外膜蛋白Omp P5抗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高免血清,间接ELISA法测定效价,体外杀菌试验测定杀菌率,Western blot检测与不同型HPS菌株之间的交叉反应性,并与制备的HPS血清5型灭活苗高免血清进行比较。结果:高免血清Omp P5效价远高于HPS灭活苗效价;Omp P5高免血清对5型菌株具有良好的杀菌特异性,杀菌效率为96%,而对4、12型菌株杀菌效率较低,仅为31%、39%,杀菌广谱性不如HPS灭活苗高免血清;Western blot检测Omp P5高免血清与不同型HPS菌体抗原均有较好交叉反应性。结论:Omp P5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和良好的交叉反应性,是一个很好的用于鉴定HPS感染的血清学候选工具,可用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鉴定和诊断以及新型疫苗的研究与开发。
关键词: 副猪嗜血杆菌 OmpP5 高免血清 杀菌活性 交叉反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冬种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试验初报
《热带农业科学 》 2013
摘要:为摸清水田条件下,氮、磷、钾不同配比施肥对广东冬种马铃薯的生物学性状的影响,设计了冬种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各处理对马铃薯经济性状有一定影响,如株高、单株结薯块数、薯块干物质含量等;但对产量影响最大,其中,N2P2K1处理马铃薯的产量最高,为28 485 kg/hm2,比N0P0K0处理增产18 030 kg/hm2,增产率为172.5%。同时,初步建立了广州市马铃薯产量(Y)与N、P、K三种肥料之间的回归方程,并初步得出马铃薯最佳施肥量为:氮肥(N)290 kg/hm2,磷肥(P2O5)153 kg/hm2,钾肥(K2O)298 kg/hm2,最佳施肥量比例为1∶0.5∶1.0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种农业措施对三化螟种群动态的控制作用
《生态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我国南方稻区是水稻三化螟主发生区。近年来,受农业机械化、产业结构调整、农田水利建设等影响,三化螟发生与为害呈现新的特点。分别在广东粤北、粤中和粤西,通过田间试验布局和调查,系统研究了隔离育秧、稻菜轮作、浸桩旋耕和烧桩4种农业措施对三化螟种群动态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隔离育秧、稻菜轮作和浸桩旋耕对于三化螟发生具有明显控制作用,而烧桩对三化螟控制效果不明显。隔离育秧与塑盘育秧、露地育秧这两种耕作方式相比,第2代本田白穗率、第4代白穗率、越冬虫口密度分别降低了43.4、53.7、14.0倍和14.4、11.0、4.7倍;稻菜轮作区与非稻菜轮作区比较,第2代本田白穗率、第4代白穗率和越冬虫口密度分别降低了24.4、43.3、152.3倍;浸桩旋耕与非浸桩旋耕区比较,第2代本田白穗率、第4代白穗率和越冬虫口密度分别降低了3.7、2.7、8.9倍;烧桩处理则仅比对照田三化螟存活率略低14.9%。轻简化和机械化将是未来水稻种植主流,对指导生产实践中三化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