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枣树苗木繁殖技术总结
《山西果树 》 2013
摘要:枣树繁殖有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之分。有性繁殖又称种子繁殖或实生繁殖,其繁育的新生植株,多发生变异,不能保持母株的优良性状,同时栽培枣的种仁多发生败育或退化,故栽培枣极少采用种子繁殖,只有在培育新品种时应用。无性繁殖又称营养繁殖,是利用枣树营养器官的再生作用而繁殖出新植株的一种繁殖方法,这种繁殖方法,既快速、简便,又能保持母


小麦复播蔬菜种植模式研究
《山西农业科学 》 2013
摘要:山西土壤沙化严重,耕地减少,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发展蔬菜产业,依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种植习惯,因地制宜采取合适的栽培管理措施,既可有效利用光热资源,又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使粮食生产和蔬菜供应得到双丰收。通过麦茬复播蔬菜模式研究,筛选出适宜当地种植的蔬菜类型和品种,从而促进当地蔬菜产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腾飞。


利用冷等离子体生物改性装置辐照枣树接穗的诱变效应
《山西农业科学 》 2013
摘要:为寻求选育综合性状良好的红枣抗裂果材料的新途径,利用冷等离子体生物改性装置对山西名枣骏枣、壶瓶枣和小龙枣的接穗进行辐照处理。结果表明,用氮、氩、氦3种气体离子对枣树接穗进行辐照处理,在一定辐照剂量范围内,处理样品的嫁接成活率、萌发速度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变异植株,选出在生产上有实际意义的有利变异3个;综合接穗嫁接后的成活率、萌发速度和变异率,确定了N+的最佳剂量范围为(200~250)W×3 m in,Ar+和H e+的最佳剂量范围为(250~300)W×3 m in。


早熟茄子新品种‘晋茄早1号’
《园艺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茄子新品种‘晋茄早1号’是以‘短把黑’多代自交系24-1-2-9-7为母本,以‘忻州小红茄’多代自交系10-4-8-8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一代杂种。植株直立,生长势强,首花节位在第7~8节,单果质量500 g左右。果实近圆形,果皮黑紫色,有光泽,果肉淡绿色,果肉紧实,口感好,品质优,商品性好。早熟,不易早衰。抗病性强,产量高。适合山西春夏季露地及类似气候地区栽培。


水分胁迫对不同品种小麦幼芽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 2013
摘要:利用优良旱地小麦品种晋麦47号、水地小麦品种舜麦1718的幼芽,研究了发芽期在水分胁迫条件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抗氧化酶活性、蛋白质含量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旨在比较发芽期不同小麦品种在水分胁迫下抗氧化酶指标的变化,为进一步开展旱地小麦栽培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经水分胁迫处理24 h后,晋麦47号的SOD,POD和CAT这3个抗氧化酶活性总和及蛋白质含量都有所增加,增加的百分率均显著高于舜麦1718;2个小麦品种的MDA含量均增加,舜麦1718的MDA含量的增加低于晋麦47号。与旱地小麦晋麦47号不同,水地小麦品种舜麦1718是通过另外途径来抵御水分胁迫危害,由于MDA含量变化率小,质膜的损伤程度减轻,有适合在旱地栽培的潜力。


微生物肥料对铝矿废弃地复垦区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土壤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山西省孝义市铝矿废弃地复垦区玉米种植地块,采用不同的生物活化剂及生物菌剂处理,研究铝矿废弃地复垦过程中微生物肥料对复垦区玉米种植地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测定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δ13C值、玉米籽粒和秸秆中δ13C值。结果显示,不同微生物肥料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土壤δ13C值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施加微生物肥料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使用微生物肥料后,玉米籽粒δ13C值显著高于秸秆,说明玉米籽粒比秸秆更容易富集13C,但玉米籽粒和秸秆的δ13C值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以上结果表明,在铝矿废弃地的复垦过程中,使用微生物肥料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