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晚生茶树新品种‘乌叶单丛茶’
《园艺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乌叶单丛茶’是从‘凤凰水仙’中系统选育而成的茶树新品种。晚生,丰产,质优,适应性和抗逆性强,适制红茶和单丛茶。制红茶香气高长持久,有花蜜香,滋味浓醇鲜爽。制单丛茶栀子花香高锐持久,滋味浓厚鲜爽,回甘力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TAT PTD-Tachyplesin融合基因的重叠延伸PCR法合成
《安徽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讨HIV-Tat蛋白转导域(protein transduction domain,PTD)对中国鲎抗菌肽tachyplesin的协同作用,试验以经毕赤酵母密码子优化后的tachyplesin成熟肽(54 aa)加TAT PTD(11 aa)的cDNA序列为参考模板,设计了6条单链寡核苷酸片段,首尾引物的5'端分别引入EcoR I和Xba I酶切位点,通过重叠延伸PCR方法成功合成了TAT PTD+Tachyplesin序列,序列全长219 bp,为其后续功能与协同作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蚕蛹酶解液美拉德反应产物的制备和风味成分分析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了蚕蛹酶解液的各项指标,从而确定了选用8 h的酶解产物作为Maillard反应的前体物质.同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联用(GC-MS)分析技术研究了蚕蛹蛋白酶解液美拉德反应产物肉味香精的风味成分,共鉴定出46种风味化合物,包括醛酮类11种(5.96%)、吡嗪类5种(16.39%)、噻唑类8种(45.13%)、呋喃类化合物4种(13.31%)、酸类6种(14.66%)及其他化合物11种(4.54%).其中噻唑类、吡嗪类、酸类及含硫化合物是Maillard反应产物的重要挥发性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蝴蝶兰茎尖培养脱病毒技术初步研究
《中国园艺文摘 》 2013
摘要:对培养基的无机盐浓度、钾浓度比例、氮素型态、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了试验优化,研究了培养基和外植体取材对蝴蝶兰茎尖生长点培养脱病毒的影响。结果表明:经MS培养基改良的KN培养基,其1/5大量元素的无机盐浓度适合蝴蝶兰茎尖生长点的培养。一定浓度范围内,提高氮源中硝酸态氮的比例,或提高培养基中钾的浓度比例,均有助于蝴蝶兰茎尖生长点培养的存活。植物生长调节剂NAA0.5mg.L-1+6-BA3.5mg.L-1的组合适合蝴蝶兰茎尖生长点培养的存活和类原球茎(Protocorm-Like Body,PLBs)的诱导。茎尖取材大利于培养存活,但是不利于脱病毒效果。齿舌兰轮斑病毒(简称ORSV)的茎尖生长点脱病毒难度较建兰花叶病毒(简称CymMV)的脱病毒难度大。蝴蝶兰茎尖培养脱病毒取材外植体须小于0.4mm,附带叶原基不能多于1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种植物上扶桑绵粉蚧的适生性及其潜在为害分析
《环境昆虫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28±1℃条件下,比较了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扶桑Hibiscus rosa-sinensis、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inn、三裂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和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上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生长发育、生殖力、存活率和种群增长等生物学参数。结果表明:豚草上扶桑绵粉蚧种群发育速率最快,雌虫发育历期最短,仅为41.79 d,番茄上其发育速率最慢,雌虫发育历期最长,为50.55 d。扶桑绵粉蚧的产卵量高,在豚草和扶桑上的平均产卵量最高,分别达511.12粒和495.98粒,但番茄上的最低,为342.63粒。扶桑上扶桑绵粉蚧的存活率最高。在上述五种植物上,扶桑绵粉蚧种群内禀增长率r m和周限增长率λ相近,但净增殖率R0差异较大,扶桑的最高,其由高到低的次序为豚草、棉花、三裂蟛蜞菊和番茄,分别为334.79、325.84、301.43、244.68、209.86。豚草和扶桑是供试植物中最适合扶桑绵粉蚧生长发育的植物,棉花、三裂蟛蜞菊次之,番茄是最不适宜其生长发育的植物。研究表明,扶桑绵粉蚧在扶桑、棉花的繁殖力及种群增长潜力极强,而且扶桑绵粉蚧在入侵杂草-豚草上生长发育最佳,广泛分布的入侵杂草为该害虫对农作物危害提供了合适的中间寄主植物,为该虫的扩散及暴发为害的提供了必要条件。
关键词: 扶桑绵粉蚧 扶桑 棉花 番茄 豚草 三裂蟛蜞菊 适生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2年广东水果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建议
《广东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广东省因地制宜,形成了以香蕉、柑桔、荔枝、龙眼、菠萝等种类为主的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水果优势产区。近年来广东水果产业稳中有升,但是受黄龙病、枯萎病的影响较大,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未来广东水果产业应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对产业的总体规划和扶持力度;支持产业体系建设,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促进水果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全面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β-葡聚糖对花鲈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氨氮应激能力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β-葡聚糖对花鲈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氨氮应激能力的影响。选用体重为(8.35±0.17)g的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72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β-葡聚糖添加组分别投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200、400、600、800和1 000 mg/kgβ-葡聚糖的试验饲料,饲养6周后,应用氯化铵进行氨氮应激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β-葡聚糖添加组花鲈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P<0.05),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各组之间存活率、肥满度、肝体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花鲈鱼体的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中添加β-葡聚糖对花鲈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以及总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尿素氮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氨氮应激96 h,400和600 mg/kgβ-葡聚糖添加组的累计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由此得出,饲料中添加β-葡聚糖可提高花鲈的生长性能以及抗氨氮应激能力;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运用抛物线与折线模型相结合分析得出花鲈饲料中β-葡聚糖的适宜添加量为415.10 mg/kg。
关键词: 花鲈 β-葡聚糖 生长性能 体成分 血清生化指标 氨氮应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毛鼠对抗凝血杀鼠剂回避行为的初步研究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 2013 CSCD
摘要:目的检测广州市农田黄毛鼠对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的抗药性发生状况,研究黄毛鼠对毒饵及无毒饵的回避行为,为鼠害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抗性检测,采用连续攻毒试验进行回避行为研究。结果广州市黄毛鼠对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的抗性发生率高达83.33%,黄毛鼠对杀鼠灵毒饵具有明显的回避行为,拒食鼠占试鼠总数的30.00%;对抗性检测后存活鼠进行连续攻毒试验以及无毒饵试验,每次试验期间,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毛鼠对毒饵的拒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对无毒饵的回避行为变化趋势不明显;随着攻毒次数的增加,黄毛鼠中拒食个体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试鼠对无毒饵的拒食程度甚至超过首次攻毒试验中对毒饵的拒食;而且黄毛鼠对毒饵的日食量越来越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使攻毒结束后改喂无毒饵,黄毛鼠的日食量仍低于第一、二次攻毒时的日食量。结论广州市黄毛鼠对毒饵甚至无毒饵的回避行为表明其对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已产生行为抗性,将是鼠害防控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此研究对灭鼠实践中提高灭鼠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