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一株拮抗香蕉枯萎镰刀菌稀有放线菌的分离及鉴定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采用苯酚、干热、SDS和超声波四种不同的预处理方法从五指山原始林区采集的土样中选择性分离得到的702株稀有放线菌,共筛选出4株具有拮抗香蕉枯萎镰刀菌活性的菌株,经过复筛,获得一株高活性的拮抗菌210-1-61。通过对其进行形态鉴定、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M.pattaloongensis JCM12833T进化关系最近,其16S rDNA序列同源性最高,达98.89%;其形态与生理生化特性也与小单孢菌属M.pattaloongensis JCM12833T很接近。此外,我们还构建了与该菌株同源性较高的模式菌株16S rDNA序列的聚类分析图,结果发现该菌株与M.pattaloongensis JCM12833T稳定单独构成一个分支,二者亲缘关系最近,初步鉴定该菌株为Micromonospora.pattaloongensis。本研究为今后探讨小单孢菌属稀有放线菌对香蕉尖孢镰刀菌具有拮抗活性提供研究实验材料。


剑麻提取物的细胞毒活性研究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2010 CSCD
摘要:用溶剂萃取法对剑麻的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段处理,利用MTT法测定各提取部位的体外细胞毒活性。正丁醇提取物对肿瘤细胞株K-562、SMMC-7721和SGC-7901显示有生长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5.6、23.8和26.8μg/mL,而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水溶性部位则没有活性。


椰子不同叶序4种微量元素含量变化初探
《热带作物学报 》 2010 CSCD
摘要:根据椰子叶片在树冠上呈旋转轮生的规律,对不同成熟度的叶片进行排序,对叶片数量差异较大的3株植株中不同叶序的Fe、Mn、Cu、Zn这4种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其变化规律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株间4种微量元素含量有显著差异,同一植株上不同叶序间的含量及其变化规律也有所不同;整体上,3~37叶,Fe、Mn、Zn含量呈上升趋势,Cu含量呈下降趋势;4种微量元素中,Fe、Mn含量较大,Zn含量次之,Cu含量最低;Fe变化范围为31.59~187.3 mg/kg,Mn为22.06~221.0 mg/kg,Cu为3.45~9.78 mg/kg,Zn为10.3~50.0 mg/kg。


香蕉枯萎病菌cyp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10 CSCD
摘要:为了解亲环素基因(cyp1,其编码亲和蛋白)在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生理小种1号和生理小种4号之间及与其他镰刀菌之间的差异,分析cyp1基因与两生理小种之间的寄主选择性差异的关系,通过比对现有镰刀菌属的亲环素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采用PCR和RT-PCR方法扩增了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生理小种1号和生理小种4号2个生理小种的cyp1基因,并测序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编码蛋白进行了氨基酸序列比对和功能分析。结果表明,2个生理小种cyp1基因全长均为1066bp,开放阅读框均为675bp,编码224个氨基酸,基因序列间差异性为0.8%,编码蛋白间仅存在1个氨基酸的差异;两生理小种的cyp1基因序列与镰刀菌属其他专化型或不同种间存在差异性,与不同属之间其他种间的差异最大达50%,比对蛋白序列发现仅存在0.85%的差异,这进一步证明亲和蛋白在真菌中较保守。从cyp1基因序列及其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在两生理小种之间的差异性分析结果推测,2个生理小种寄主选择性差异与cyp1基因并无明显对应关系,这为进一步研究cyp1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 生理小种 亲和蛋白基因 寄主选择性


超声分散结合高压蒸煮处理制备香蕉皮膳食纤维的工艺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超声分散结合高压蒸煮的物理改性方式对香蕉皮粉进行前处理,然后用淀粉酶、蛋白酶酶解香蕉皮粉。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研究该前处理方式对香蕉皮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率以及香蕉皮不溶性膳食纤维的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超声分散结合高压蒸煮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高压蒸煮20min;超声分散60min、pH9.5、料液比1∶30;可溶性膳食纤维(SDF)提取率为20.8%;(2)相较于未经前处理而单纯用酶处理所得的不溶性膳食纤维(IDF),经过前处理后所得的IDF持水力提高了5.05g/g,结合水力提高了4.66g/g,持油力提高了4.60g/g,,溶胀性提高了0.4mL/g。
关键词: 香蕉皮粉 高压蒸煮 超声分散 可溶性膳食纤维 不溶性膳食纤维


模拟酸雨对薇甘菊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薇甘菊是入侵性杂草,已在我国华南地区及云南部分地区造成严重危害。我国华南地区同时也是强酸雨分布区域。采用不同pH值的模拟酸雨对薇甘菊种子及幼苗进行处理,测定其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测定了不同pH值下薇甘菊幼苗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表明,薇甘菊种子具有较强的耐酸能力,pH≥3.5时均能正常萌发,pH≤3.0时不能萌发。不同pH值模拟酸雨对薇甘菊幼苗叶绿素含量影响不显著。随着模拟酸雨pH值下降,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上升,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pH3.5时,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均达最大值;pH4.0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达最大值。结果表明薇甘菊对华南地区酸雨胁迫表现出适应。


紫万年青的核型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采用直接敲片法制作紫万年青植物染色体标本,通过体细胞染色体计数确定其染色体数目为12条,核型分析表明紫万年青植物染色体总长度为57.35μm,全组染色体平均长度9.56μm,其核型公式为K(2n)=12=3m+3Sm。同时通过观察、测量发现其染色体绝对长度变异范围为11.36~7.72μm,其相对长度组成为2n=12=6M2+6M1;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之比为1.47:1,臂比的变异范围为1.01~2.56,臂大于2的染色体占全组染色体的33.33%,属于"2A"类型。另一方面,间期附加核型特征确定紫万年青属于复杂染色中心型。本研究将对紫万年青植物的起源、系统演化及品种改良等提供必要的细胞遗传学依据。


束花石斛种子超低温保存的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濒危兰科物种野生束花石斛(Dendrobium chrysanthum)的成熟种子为材料,研究了PVS2植物玻璃化液对其萌发的作用,以及快速冷冻法和玻璃化法对种子超低温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的萌发率随着PVS2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下降。PVS2预处理能明显地增加种子的超低温耐性。当预处理时间为15~45min时,种子的超低温耐性随预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当预处理时间长于60min后,种子的超低温耐性随预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经液氮保存后,存活的种子能萌发成为正常的幼苗。结论是经PVS2预处理45min后,成熟的束花石斛种子能成功地进行超低温保存。
关键词: 超低温保存 束花石斛 兰科植物种子 快速冷冻 玻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