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鳜IRAK4基因的克隆、组织表达及病毒感染后表达分析
《水产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鳜IRAK4生物学特性及其在抗病毒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根据鳜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出的IRAK4 unigene序列设计引物,利用SMART-RACE技术克隆得到CDS全长为1389 bp的c DNA(命名为Sc IRAK),编码462个氨基酸,含有1个N端死亡结构域和1个保守的中央蛋白激酶结构域。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分析了Sc IRAK4在健康鳜各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病毒感染后在脾脏中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健康鳜中Sc IRAK4在肝脏中表达量最大,与其他组织差异显著,而在血液、脑和胃中表达量最低;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 virus,ISKNV)感染鳜后Sc IRAK4的表达量呈现下调趋势,24 h脾脏中的表达量达到最低,为对照组的45%;而鳜弹状病毒(siniperca chuatsi rhabdovirus,SCRV)感染鳜后Sc IRAK4的表达量呈现上调趋势,12 h脾脏中Sc IRAK4的表达量达到最高,为对照组的8.17倍,表明Sc IRAK4在抗ISKNV和SCRV的免疫应答中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Sc IRAK4的抗病毒免疫反应机制提供了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光周期条件下日本牙鲆尾部神经分泌系统转录组分析
《水产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发掘日本牙鲆响应光周期变化的重要功能基因,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RNA-seq技术分析8L∶16D、12L∶12D和16L∶8D等3个光周期条件下日本牙鲆尾部神经分泌系统(caudal neurosecretory system,CNSS)的基因表达变化。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3个样品分别产生了5 807 622、6 147 140和6 116 872个Clean reads。分别对8L∶16D、12L∶12D和16L∶8D条件下的文库进行两两比较,共获得200个差异表达基因。GO分类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属于生物学过程、细胞定位和分子功能的42个类别。KEGG 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共涉及29条代谢途径,包括糖酵解/糖异生、钙离子信号转导、血管平滑肌收缩和光信号转导等通路。上述结果不仅加深了对鱼类尾部神经分泌系统功能的认识,也为进一步探索硬骨鱼类光信号转导机制提供了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碱性过硫酸钾氧化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养殖海水中总氮量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国家标准GB/T 12763.4-2007中的碱性过硫酸钾氧化法和GB/T 11894-1989中淡水总氮测定的紫外分光光度法为基础对海水总氮测定方法进行了改进。在改进的方法中减少了物质转化步骤,相应减少了样品转移次数与定量移取步骤。该方法测定总氮量的线性范围在57.74mg·L-1(以KNO3计)以内。该方法的有机氮物质氧化率为(99.1±5.6)%,加标氧化率为(100.4±4.2)%,以海水样品为基体的加标回收率为(107.3±15.3)%。对海水样品及20,40μmol·L-1硝酸钾标准溶液的测得结果与已知值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 紫外分光光度法 碱性过硫酸钾氧化法 养殖海水 总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美洲红点鲑、白斑红点鲑及杂交后代遗传分析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美洲红点鲑和白斑红点鲑双列杂交F1及其自交形成的4个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7对微卫星引物分析遗传结构。结果表明,7对引物均表现良好多态性,可作4个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各组合PIC平均值0.5079~0.6467,属高度多态性;有效等位基因数4.3688~5.5764;平均观测杂合度0.6857~0.7143,平均期望观测杂合度0.6290~0.8234,杂交组中杂合度高于双亲,均显示子代高遗传变异水平;4个群体中,美洲红点鲑纯繁群体(AA)和美白杂交群体(AB)间遗传距离最大(0.757343),最小遗传距离(0.366335)。UPGMA系统树显示,美白杂交群体(AB)和白美杂交群体(BA)亲缘关系最近,与白斑红点鲑纯繁群体(BB)聚为一类,达到改良目的,为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奠定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急性温度胁迫对银鲳幼鱼代谢酶、离子酶活性及血清离子浓度的影响
《南方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急性温度胁迫对银鲳(Pampus argenteus)幼鱼生化指标的影响,该实验设计了3个温度梯度,即22℃、27℃和32℃,以27℃为对照组,胁迫时间48 h,分别测定胁迫前后其代谢酶、离子酶活性以及血清中离子浓度。结果显示,2个实验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GPT)的变化趋势相反,肝脏谷草转氨酶(GOT)的变化趋势也不同;2个实验组的碱性磷酸酶(AKP)变化趋势相反,而酸性磷酸酶(ACP)变化趋势相同,乳酸脱氢酶(LDH)在22℃实验组出现波浪式变化(P<0.05);血清钠(Na+)、钾(K+)、氯(Cl-)、钙(Ca2+)在各组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鳃Na+/K+-ATP酶活性在32℃实验组出现下降趋势,肾脏Na+/K+-ATP酶活性在22℃实验组出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2个实验组鳃Ca2+/Mg2+-ATP酶活性和肾脏Ca2+/Mg2+-ATP酶活性皆出现相反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急性温度胁迫可显著影响银鲳幼鱼的正常代谢,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温度胁迫,以使其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关键词: 急性温度胁迫 银鲳幼鱼 代谢酶 离子酶 血清离子浓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发育阶段的四指马鲅消化道组织学比较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和H-E染色技术研究不同发育阶段的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消化道的结构特征。结果显示:1)35日龄与43日龄稚鱼体态相似,体表被覆鳞片,背鳍、胸鳍、臀鳍、尾鳍发育健全,前者全长(12.850±1.280)mm,后者(15.600±1.600)mm。65日龄幼鱼消化道整体依次分为食道、胃部和肠道,胃部又分贲门部、幽门部、胃体部和盲囊部,在幽门部连接肠道处分布4束短小分散成菜花状的幽门盲囊;肠道系数为0.630±0.002,分前、中、后肠。成鱼食道、胃部、肠道直径增大;肠道系数为0.300±0.010。2)两阶段的稚鱼消化道组织结构发育基本与幼鱼、成鱼相似,消化管壁由内至外依次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和外膜。消化管内黏膜皱褶、胃腺、黏膜上皮杯状细胞的数量在稚鱼、幼鱼、成鱼之间呈递增趋势,体现结构和功能逐渐发育完善的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极磷虾粉作为鲽形目鱼饲料蛋白源的营养价值评价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商品南极磷虾粉、自制酶解磷虾粉的主要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同时采用生化方法比较了5种鲽形目鱼肉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以5种鲽形目鱼肉蛋白为参比蛋白,利用必需氨基酸指数、氨基酸比值系数分和关联度分析法评价南极磷虾粉作为鲽形目鱼饲料蛋白源的营养价值,同时对2种磷虾粉的氟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鲽形目鱼肉(干样)中含有16种常见氨基酸,其中,7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4种为呈味氨基酸(总量分别为28.52%–38.03%、25.26%–33.56%);5种鲽形目鱼氨基酸组成均符合FAO/WHO的理想模式。南极磷虾粉和酶解磷虾粉的粗蛋白分别为60.84%和68.60%,粗脂肪分别为12.08%和10.79%,达到了规定鱼粉的一级品甚至特级品的指标。酶解处理后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灰分含量无差异(P>0.05)。从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来看,EAAI均大于0.95,磷虾粉的必需氨基酸与鲽形目鱼的必需氨基酸拟合度较高。从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和关联度分析法来看,2种磷虾粉对于鲽形目鱼的必需氨基酸平衡性较好,相关系数与鱼粉相差不大。氟含量方面,酶解后磷虾粉的氟含量[(331.21±6.70)mg/kg]显著降低(P<0.05),低于欧盟标准(350 mg/kg)。综合来看,2种磷虾粉氨基酸平衡性较好、营养价值较高,是优质蛋白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上游铜鱼体内全氟辛烷磺酸(PFOS)残留分布特征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阐明长江上游鱼类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残留分布,本研究于2013年分3次在长江上游不同江段,采集该地主要经济鱼类铜鱼(Coreius heterokon)。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铜鱼肌肉、肝和性腺3种不同组织全氟辛烷磺酸(PFOS)含量。结果表明,铜鱼组织内PFOS检出率为100%,总体均值为2.72 ng/g(0.33~10.14 ng/g)。PFOS含量水平在肝最高(5.56 ng/g),肌肉次之(1.39 ng/g),性腺最低(0.62 ng/g)。不同组织间差异极显著(K-W test,P<0.01),表明鱼类肝比肌肉和性腺更易于积累PFOS。在不同采集江段,PFOS含量仅在肌肉组织差异显著(ANOVA,P<0.05);在不同年龄组,PFOS含量有随鱼类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且在各组织中差异显著(ANOVA,P≤0.05),该结果表明PFOS含量可能与鱼类摄食内容及生理参数不同有关。与已有研究相比,长江上游铜鱼PFOS暴露水平低于国内外淡水、海水鱼类,目前仍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关键词: 铜鱼 全氟辛烷磺酸(PFOS) 残留分布 长江上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氏鲟抗热应激中草药免疫制剂的筛选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适用于鲟使用的抗热应激中草药免疫制剂,研究了中草药方剂对常温及高温应激情况下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免疫性能的影响。在22℃养殖水温下,将1~+龄施氏鲟分为4个受试组,每组设两个平行,每个平行放30尾鲟,选取当归、鱼腥草和一种自组中草药复方(方四),分别以0.30、0.54、0.80 g/kg(体质量)的给药剂量对试验鲟口灌给药,每日1次,连续给药14 d,同时设立口灌蒸馏水的对照组;停药24 h后,每组取半数试验鲟于高温30℃下热刺激2 h后,与常温试验组共同采样,对试验鲟血清中蛋白含量、细胞吞噬和不同组织中溶菌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方四和鱼腥草能有效抑制机体高温应激后血清中蛋白含量的异常增高;常温情况下,当归具有提高试验鲟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而方四不仅可以有效提高高温应激后机体的细胞吞噬作用,还可有效提高肝、血清、鳃和胃组织中的溶菌酶活性,并能在高温应激后保持其效果。研究表明,高温应激情况下,方四能有效保持施氏鲟机体内环境平衡,并促进机体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溶菌酶活性,可作为鲟抗热应激中草药免疫制剂进行深入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株虹鳟嗜冷益生菌Aeromonaspopoffii的分离鉴定及体外抗病毒特性研究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 2016 CSCD
摘要:为分离鉴定冷水鱼类的益生菌,本研究从健康的冷水鱼虹鳟幼鱼的肠道、胆囊等部位分离得到75株嗜冷耐低温生长菌株,经过耐低温温度梯度筛选及体外抗菌试验初步筛选出一株虹鳟嗜冷益生菌株,经革兰氏染色及API50CH生化鉴定、16SrDNA测序比对,鉴定为Aeromonaspopoffii,将其命名为HL60分离株。通过耐胆酸游离酸试验、耐酸试验、体外抑菌试验和体外对鲤鱼上皮细胞(EPC)增殖影响试验及体外抗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试验,结果表明A.popoffiiHL60分离株具有良好的益生特性及体外抗病毒活性。本研究分离获得的A.popoffiiHL60分离株为冷水鱼益生菌株活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