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燃料油水溶液对牙鲆幼鱼的细胞毒性及DNA损伤

海洋环境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溢油污染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本实验以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为受试生物,研究了低剂量燃料油水溶液暴露对牙鲆幼鱼肝脏和鳃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谷胱甘肽转硫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活性和脂质过氧化(Lipid peroxidation,LPO)水平、血细胞溶酶体膜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产生的DNA损伤。结果表明:(1)抗氧化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水平对燃料油胁迫的响应存在明显的组织差异,且同一种酶活性在不同的时间对燃料油污染的响应也不同;(2)溶酶体膜稳定性随着燃料油浓度增大与实验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0.05),解除污染后低浓度组(0.001 mg/L)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中(0.010 mg/L)、高(0.100 mg/L)浓度组则不能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3)燃料油暴露可使牙鲆血细胞DNA受到明显损伤,染毒第15 d,低浓度组组与中浓度组血细胞DNA损伤为中度损伤,高浓度组为重度损伤,解除污染6 d后,低浓度组与中浓度组组恢复至轻度损伤,高浓度组恢复至中度损伤。因此,燃料油污染会对牙鲆造成脂质过氧化损伤,影响血细胞溶酶体膜的稳定性,最终对生物产生遗传损伤。

关键词: 燃料油 牙鲆 抗氧化酶 细胞毒性 溶酶体膜稳定性 DNA损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中部海域沉积物中Hg的校正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渔业科学进展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013年5月从渤海采集到的表层沉积物及水样为研究对象,对渤海中部海域汞(Hg)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沉积物中,Hg的含量为(1.058–9.256)×10~(-3)mg/kg,平均值为4.781×10~(-3)mg/kg;水体中,Hg的含量为0.005–0.240μg/L,平均值为0.090μg/L。由于沉积物的粒度组成是影响重金属元素沉积中最显著的影响因素之一,故本研究采用归一化法对Hg的"粒度效应"进行校正,并以水体中的Hg作为参照与校正结果进行对比,来分析沉积物中的Hg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将校正后沉积物与水体中的Hg进行相关性分析,二者相关性显著(R=0.634,P<0.001,n=29)。推测,水体中的Hg主要来自于沉积物中Hg的释放。由此可见,这种"二次污染"会对周边环境造成长期的危害,在治理的过程中需要引起重视。

关键词: 渤海 沉积物 水体 二次污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溶藻菌A2对4种微藻的溶藻效果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将溶藻菌菌株A2以初始浓度107CFU·m L-1接入到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条纹小环藻(Cyclotella striata)、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和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的纯培养与混合培养藻液中,研究A2对不同微藻的溶藻专一性,并通过16S r DNA序列分析对A2菌株进行菌株鉴定。结果表明,经16S r DNA鉴定,菌株A2属于海杆菌属(Marinobacter sp.);在微藻纯培养与混合培养环境下,A2皆可有效溶解甲藻类的锥状斯氏藻,对硅藻类的条纹小环藻具有一定的溶解效果,对绿藻类的四尾栅藻生长无影响,可以促进绿藻类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在多种微藻共存环境下,A2菌组锥状斯氏藻死亡率可高达98.29%和95.37%,蛋白核小球藻的浓度较对照组提高237.6%。结果表明,菌株A2具有良好的溶藻专一性,可作为研发养殖池塘甲藻调控剂的备选菌株。

关键词: 锥状斯氏藻 溶藻菌 专一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季我国不同纬度河口浮游动物群落变化趋势

海洋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0-2012年春季由南向北河口海域:北仑河口、九龙江口、瓯江口、长江口和灌河口的浮游动物调查资料,通过比较不同纬度河口浮游动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指数(H′)、物种更替率(R)和群落相似系数(S),探讨了河口浮游动物群落特征沿着不同纬度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自南向北5个河口可以划分为3个不同的浮游动物区系。北仑河口和九龙江口为南部亚热带区系,位于亚热带海域,以亚热带种为主,H′分别为1.01和2.18,两河口之间R值为65.52%,S值为51.28%;瓯江口和长江口为中部过渡区系,位于亚热带和温带过渡海域,亚热带种和暖温带种是主要出现的种类,H′分别为1.31和1.86,两河口之间R值为58.33%,S值为58.82%;灌河口单独为北部温带区系,位于温带海域,暖温带种是主要出现的种类,H′值为1.19,与其余河口物种更替率均高于80.00%,群落相似系数均低于32.00%;表明群落结构由南到北的变化非常显著。线性回归结果表明:我国不同河口之间浮游动物的物种更替率与纬度差(两河口所处纬度的差值,ΔN)呈正相关关系(R=0.026ΔN+0.608,p=0.002);群落相似系数与纬度差呈负相关关系(S=0.034ΔN+0.578,p=0.001)。春季,我国不同纬度河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影响各河口的水温和水团存在较大差别所致。

关键词: 河口 浮游动物 群落 纬度 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营养盐水平对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生长的影响

海洋渔业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阐明营养盐水平下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的生长特性,研究了不同营养盐总体浓度和磷限制对两种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营养盐水平对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的生长影响显著,培养中期添加营养盐(二次添加)可以显著提高两种藻类的细胞浓度,同步测定氮磷营养盐水平发现,一次性添加营养盐培养时东海原甲藻对硝酸盐和磷酸盐吸收利用率分别为31.6%和76.9%,米氏凯伦藻对硝酸盐和磷酸盐的吸收利用率分别为92.5%和99.9%,二次添加营养盐培养时则稍低,同时两种藻类在实验后期较低磷酸盐水平的情况下仍然能维持较高细胞浓度,说明藻细胞内存在明显的营养盐库。在磷限制情况下,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的生长均受到明显的抑制,东海原甲藻细胞体积在磷限制培养下变化不大,而且米氏凯伦藻细胞体积在磷限制培养一段时间后明显增大,当磷酸盐恢复正常水平,细胞体积又快速恢复。该结果对于阐释不同营养盐水平下东海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的生长竞争机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东海原甲藻 米氏凯伦藻 营养盐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前处理方法所获刀鲚(Coilia nasus)耳石年轮的效果比较

渔业科学进展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较为系统地比较了刀鲚(Coilia nasus)耳石的几种碾磨方法及耳石酸蚀前处理所获刀鲚耳石年轮的效果。结果显示,耳石横截面碾磨法更易获取较为清晰的年轮,而矢状面碾磨法的效果不及前者,但后者在用于耳石微化学的研究中却更有优势。经5%EDTA处理过的耳石,比用1%HCl处理过的耳石,更容易获得较好的年轮效果。本研究还发现,刀鲚耳石年轮形成过程中的一些形态变化,与刀鲚生活史中的生境变化有关联性。

关键词: 刀鲚 耳石 年轮 前处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核素~(137)Cs在北太平洋典型生物体内的分布与富集

生态环境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日本福岛核泄漏对北太平洋公海渔场海洋生物的危害程度及影响状况,2011—2012年连续两年在北太平公海渔场采集典型生物样品,采用γ谱仪进行检测,发现所采样品均含有放射性核素~(137)Cs。同时运用分类和分组织器官等处理方法,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显示,(1)2011年,~(137)Cs在鲨鱼(Mustelus griseus)体内的分布最高,高达1.16Bq·kg~(-1),最低是日本海的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仅为0.05 Bq·kg~(-1)。2012年整体上所有海洋生物体内的~(137)Cs质量活度降低了1个数量级,~(137)Cs最高质量活度出现在蜞鳅(Coryphaena hippurus)体内,达0.04 Bq·kg~(-1),最低也是日本海的太平洋褶柔鱼,仅为0.001 Bq·kg~(-1)。(2)2011年中不同胴长组巴特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的~(137)Cs质量活度最高的是250~300mm,达到了0.73 Bq·kg~(-1)。2012年中~(137)Cs质量活度最高的胴长组是200~250 mm,达0.034 Bq·kg~(-1)。(3)从两年巴特柔鱼的不同组织部位的质量活度分布情况来看,内脏聚集的核素~(137)Cs质量活度最高,其他3个部位(头部、躯干和鳍部)明显偏低。(4)通过两年的营养级分析,~(137)Cs核素质量活度初步呈倒金字塔分布。所测得的生物体中的核素质量活度水平均未超过中国食品放射性核素质量活度的限制水平与通用水平。初步了解了核泄漏对北太平洋公海主要渔场核辐射的影响,以期为海洋放射性深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关键词: 福岛核事故 放射性核素 北太平洋公海 巴特柔鱼 营养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鳢养殖围隔上覆水—泥水界面—沉积物离子垂直分布特征及其界面交换通量

水产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Peeper透析装置(dialysis peepers)的沉积物间隙水采集技术结合微量分光光度法,测定高密度杂交鳢养殖围隔中原位上覆水及沉积物间隙水中主要离子的浓度,分析各离子在上覆水–泥水界面–沉积物整个垂直剖面上的分布特征,并估算其在上覆水–沉积物界面处的扩散通量。结果显示,1NH4+-N、NO3–-N、NO2–-N、PO43–-P、SO42–-S和Fe2+都具有较强的垂直分布规律。NH4+-N在沉积物0~18 cm中随深度增加而迅速增加,18 cm后相对稳定;NO2–-N和PO43–-P在沉积物表层2~4 cm出现峰值,而在上覆水和深层沉积物中都相对较低;NO3–-N和SO42–-S在上覆水中远大于沉积物中浓度,并且进入沉积物4 cm内浓度迅速降低。2水样根据不同深度测定的理化性质,分别聚类为3组差异显著的类群:上覆水组、表层沉积物组(上覆水–沉积物界面组)和下层沉积物组。3通过Fick第一定律估算离子在上覆水—沉积物界面的扩散通量得出,NH4+-N、NO2–-N、PO43–-P和Fe2+为沉积物扩散至上覆水中;NO3–-N和SO42–-S为上覆水扩散至沉积物中。NH4+-N和SO42–-S在上覆水–沉积物界面具有相对较大扩散通量,其余离子则相对较小。NH4+-N在3个实验围隔中的扩散通量分别为76.432、111.631和209.835 mg/(m2·d),为主要的沉积物内源释放离子。

关键词: 杂交鳢 离子 垂直分布 间隙水 上覆水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南海圆舵鲣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线粒体控制区(D-loop)高变区序列作为遗传标记,分析了中国南海5°N~21°N之间7个圆舵鲣(Auxis rochei)地理群体的遗传结构特征。201尾样本的D-loop区序列共检测到185种单倍型。各个采样点均呈现出很高的单倍型多样性(0.958 2~1.000 0)和较高的核苷酸多样性(0.034 327~0.041 235)的特征。单倍型邻接关系树未呈现与地理群体对应的谱系结构。分子方差分析和成对遗传分化系数(FST)显示南海海域圆舵鲣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98.33%),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是一个随机交配群。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和中性检验表明南海圆舵鲣在更新世晚期曾经历过种群的快速扩张。结果表明,南海圆舵鲣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遗传分化不显著,在渔业上可以作为一个单元来管理。

关键词: 圆舵鲣 种群 遗传结构 遗传多样性 线粒体控制区 南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鱼复合养殖模式中气单胞菌Ⅰ类整合子的流行情况及其耐药特征

水产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广东地区猪-鱼复合养殖模式下气单胞菌整合子流行情况及其耐药特征,从广东省5个不同猪-鱼复合养殖场采集分离猪粪、鱼、池塘水及池塘底泥的气单胞菌共317株,通过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其对20种药物的敏感性;PCR扩增Ⅰ类整合子整合酶基因intI1,并分析其基因盒阵列结构.结果表明,317株气单胞菌对20种药物耐药程度不一,氨苄西林、磺胺间甲氧嘧啶、萘啶酸的耐药率相对较高.intI1的检出率为15.77%,鱼源和猪源的整合子检出率高于环境源.整合子阳性菌对测试的12种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阴性菌,且表现为多重耐药;50个Ⅰ类整合子共检测到16种耐药基因盒,包括了编码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dA1、aadA2、aac6-Ⅱ、aacA4,甲氧苄啶耐药基因drfA1、dfrA12、dfr 15、dfrA 17、dfrB4,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oxA-10、blaoxA-21,氯霉素耐药基因catB3、catB8,利福平耐药基因arr2、arr3以及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aac(6')-Ib-cr.携带了不同类耐药基因盒的整合子阳性菌还表现出所对应的对甲氧苄啶、链霉素、氯霉素类等的耐药表型,由此推测整合子的存在与细菌的多重耐药密切相关.研究表明,Ⅰ类整合子分布于广东地区猪-鱼复合养殖模式下不同来源气单胞菌,并介导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有必要开展畜禽-鱼复合养殖模式下细菌耐药性的传播机制研究,为水产养殖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关键词: 气单胞菌 复合养殖模式 Ⅰ类整合子 耐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