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基于碳平衡的中国海洋渔业产业发展对策探析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低碳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特征之一,海洋渔业碳平衡是转变传统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海洋生态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限定和分析了海洋捕捞渔业碳排放与海水贝藻养殖碳汇内容及核算方法,并综合两部分内容整体探讨中国海洋渔业碳平衡状态,利用2010年和2014年数据进行了区域特征分析,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相关沿海省份海洋渔业处于碳赤字状态,浙江省的碳赤字规模最大;2007-2014年海洋渔业碳平衡状态长期趋势拟合结果显示,我国海洋渔业碳赤字特征正在以平均每年1.58万t的规模缩小。最后,从渔船装备升级与节能技术产品应用、调整海洋捕捞渔业生产结构和提高海水贝藻养殖碳汇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尽快实现海洋渔业碳平衡。
关键词: 海洋渔业 碳平衡 碳排放 碳汇 产业结构 发展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菱鲆鱼体脂肪累积调节方法研究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摄食生长实验来研究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牛磺酸及水解鱼蛋白对大菱鲆脂肪累积的影响。实验对照组(C)含有30%的鱼粉,高植物蛋白饲料+牛磺酸处理组(HT)使用植物蛋白替代对照组的一半鱼粉后添加0.8%牛磺酸,高植物蛋白饲料+牛磺酸+水解鱼蛋白处理组(HTPH)在HT饲料的基础上继续使用水解鱼蛋白替代7%的饲料鱼粉。室内流水系统养殖,每组4个重复。与对照组或HT组相比,HTPH组显著降低了鱼体的中性脂和肝体比。与对照组相比,HT及HTPH组均显著升高了鱼体水分含量,降低了肝脏总脂和中性脂含量。与对照组相比,肌肉总脂及极性脂仅在HTPH组显著降低。HTPH组的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组织脂肪酸分析显示,HT及HTPH组有降低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升高C18∶2n-6,C18∶3n-6及C18∶3n-3含量的趋势。综上,在高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牛磺酸可以有效降低鱼体肝脏脂肪含量,而在此基础上继续使用水解鱼蛋白具有更好的脂肪调节效果,能够降低鱼体、肌肉、肝脏及血清中的中性脂肪及总脂肪含量。
关键词: 大菱鲆 高植物蛋白饲料 牛磺酸 水解鱼蛋白 脂肪累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温和养殖密度对大鳞鲃幼鱼的生长影响
《淡水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别进行水温和密度对大鳞鲃(Barbus capito)幼鱼的生长影响实验,旨在探索大鳞鲃适宜的放养密度和生长温度。水温实验设计为6个梯度值15℃、18℃、21℃、24℃、27℃、30℃,幼鱼初始体重为9~12 g,投喂75 d后,结果得出:在水温15~27℃时,随着温度的升高,终末体重会逐渐增加,27℃时最大值为(44.47±9.54)g,水温达到30℃时,终末体重开始下降。24℃、27℃和30℃组体重增长无显著差异,但温度达到30℃时,体重变异系数最大,为(29.82±11.36)%。密度实验设计为4个梯度值20 ind/m3、15 ind/m3、10 ind/m3、5 ind/m3,幼鱼初始体重为0.6~0.7 g,投喂60 d后,结果得出:随着放养密度的下降,体重增长的速度越快。体重、特定增长率、日增重变化在密度为5 ind/m3时最高,密度10 ind/m3与15 ind/m3没有显著差异,达到20 ind/m3时会显著下降。综合考虑,大鳞鲃适宜的养殖温度在24~27℃,静水池塘的放养密度建议在15 ind/m3左右。
关键词: 大鳞鲃(Barbus capito) 温度 密度 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沟湾春季叶绿素a浓度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生态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依据2014年5月走航和定点连续调查资料,分析了桑沟湾叶绿素a的空间分布及昼日变化特征,结合理、化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探讨影响叶绿素a浓度的主要因素。(1)走航调查的结果显示,桑沟湾春季叶绿素a浓度较低,叶绿素a浓度范围为0.11—1.40μg/L,平均为(0.64±0.36)μg/L。叶绿素a浓度从湾内向湾外逐步降低,贝类区>混养区>海带区>外海区;湾内表层叶绿素a浓度均高于底层,而湾外的非养殖区则相反(2)网箱区叶绿素a浓度最高,日平均为1.70μg/L,显著高于其它3个区;海草区最低,为0.57μg/L,与海带养殖区无显著性差异,显著低于贝类养殖区和网箱区。叶绿素a浓度的总体趋势为:网箱区>贝类区>海带区和海草区。而且,不同养殖区域,叶绿素a浓度昼夜变化规律各不相同,反映了养殖活动的影响。海草区白天表层高于底层,而夜间则相反;网箱区底层均高于表层;贝类区表层均高于底层;海带区表底层叶绿素a浓度呈现出升降交替的规律。(3)叶绿素a浓度与硅酸盐、水温显著正相关,与其他环境因子,如氨氮、亚硝酸盐、磷酸盐等无显著相关性。硅酸盐和温度可能为影响桑沟湾春季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素。(4)桑沟湾春季浮游植物生长受多重因素的限制,湾内营养盐浓度与叶绿素a浓度并未呈现显著的规律性,营养盐的上行控制和贝类摄食的下行控制均能影响浮游植物的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东南沿海刀额新对虾群体形态学比较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表型参数估计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对刀额新对虾(Metupenaeus ensis)闽东(P.1)、粤东(P.2)、粤西(P.3)、北部湾(P.4)、海南岛(P.5)5个群体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刀额新对虾P.1、P.2、P.3、P.5群体聚为一大支,P.4群体单独聚为一支;雌性群体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65.70%,雄性群体2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67.24%,雌性群体、雄性群体判别正确率分别为61.48%、71.66%,北部湾群体(P.4)与其他4个群体存在显著的形态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鲢神经肽Y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禁食.恢复投喂条件下的表达特征分析
《水生生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深入研究神经肽Y对鲢摄食活动的调节作用,研究利用同源克隆方法获得鲢NPY基因cDNA全长序列,并检测在禁食.恢复投喂条件下,NPY在脑和肝脏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鲢NPY基因cDNA全长782 bp,包括5'端非翻译区68 bp,3'端非翻译区423 bp,开放阅读框291 bp,编码96个氨基酸;氨基酸相似性比较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NPY较为保守;NPY在所检测的13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并且在脑垂体中表达量最大;禁食导致NPY mRNA在脑中的表达量显著上升,恢复投喂6h后下降到基本水平,表明NPY鲢摄食有促进作用;在肝脏中,禁食前5天NPY mRNA表达量显著上升,禁食第7天急剧下降,恢复投喂4h后下降到基本水平;NPY mRNA在脑和肝脏中的表达具有组织差异性,其在肝脏中的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结果为探讨NPY鲢中的生物学功能和在遗传育种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哲罗鲑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的原核表达及活性鉴定
《水产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哲罗鲑IGF-I,实验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从哲罗鲑肝脏的总RNA中扩增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的c DNA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序列。利用原核表达载体p S构建重组表达质粒(IGF-I/p S),并将其转化到宿主大肠杆菌Rosetta后经IPTG诱导获得重组哲罗鲑IGF-I蛋白。经SDS-PAGE电泳检测,在35~50 ku有条带与预期相符,且重组蛋白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包涵体经变性/复性实验后,获得纯化的IGF-I融合蛋白。ELISA鉴定结果显示,目的蛋白能特异性识别抗鱼类IGF-I抗体,表明获得了具有免疫活性的哲罗鲑IGF-I蛋白。细胞增殖实验(MTT法)结果显示,重组IGF-I蛋白对大麻哈鱼胚胎细胞(CHSE-214)、鲤上皮细胞(EPC)及虹鳟性腺细胞(RTG-2)均有显著促增殖作用,表明获得的重组IGF-I蛋白具有细胞水平的生物活性。本研究为深入了解IGF-I在哲罗鲑生长发育中的调控机制及绿色高效促生长制剂的研发奠定基础。
关键词: 哲罗鲑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 原核表达 生物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四聚乙醛亚致死剂量对福寿螺AchE、GSTs和MFO活性的影响
《植物保护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亚致死剂量四聚乙醛对福寿螺的主要靶标酶和解毒酶活性的影响,研究了0.50mg/L的四聚乙醛处理不同时间后福寿螺不同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多功能氧化酶(MFO)的活力变化。结果显示,四聚乙醛对福寿螺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96hLC50为3.856mg/L,安全浓度为0.039mg/L;在用0.50mg/L的四聚乙醛处理的24h内,福寿螺鳃和腹足内AchE酶活力分别升高到未处理时的1.565和1.481倍而后下降,肝和肠组织内AchE酶活力分别下降为未处理时的0.132、0.282倍而后升高;不同组织中GSTs酶活力均呈现为"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不同组织内MFO酶活力均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研究表明0.50mg/L的四聚乙醛能诱导AchE、MFO和GST活性不同程度的增加,解毒酶MFO和GSTs可能在四聚乙醛的代谢中起着一定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