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响应面法优化南极磷虾源磷脂的人参皂苷磷脂复合物制备工艺
《中国海洋药物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采用响应面法对南极磷虾源磷脂的人参皂苷磷脂复合物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初步探讨其理化性质。方法以人参皂苷复合物的复合率为评估标准,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Box-Behnken设计考察各因素对复合物复合率的影响,优化制备工艺。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磷脂复合物的固体粒子表面形态。结果最终影响磷脂复合物复合率的因素有3个:反应时间,人参皂苷浓度,投料比(人参皂苷:磷脂),最佳制备工艺为:以四氢呋喃作为反应溶剂,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1.5h,投料比为1∶1.6,人参皂苷浓度为35mg·mL-1,在此条件下复合率可达98.08%.经3次验证实验平均复合率可达97.45%,实验值与预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为0.64%。结论响应面法对复合物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后,提高了复合物制备的复合率。
关键词: 南极磷虾磷脂 二十二碳六烯酸 二十碳五烯酸 人参皂苷 磷脂复合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异常海洋环境年份智利竹筴鱼捕捞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海洋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异常海洋环境年份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捕捞效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对"开富号"2014年和2015年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的渔业生产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智利竹筴鱼的渔场主要位于26°S~28°S、74°W~76°W和37°S~47°S、78°W~93°W的海域内,其中最佳捕捞海域为38°S~47°S、87°W~93°W;最佳捕捞时间为4~6月;(2)放网的持续时间、月份、网口高度、网位、放网位置的经纬度及拖网速度对智利竹筴鱼捕捞效率的影响显著,而曳纲长度、网口水平扩张与智利竹筴鱼捕捞效率间的相关性则较弱;(3)影响智利竹筴鱼捕捞效率的因子按影响程度高低的顺序依次为放网的持续时间、月份、网口高度、放网经度、放网纬度、拖网速度、网位。
关键词: 广义可加模型(GAM) 智利竹筴鱼 捕捞效率 时空因子 捕捞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珠江东塔产卵场鳙繁殖的生态水文需求
《生态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鳙(Aristichthys nobilis(Richardson)),我国著名的四大家鱼之一,是一种重要的大型淡水经济鱼类。然而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鳙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依据2006—2013年珠江中下游长时间序列仔鱼数据和日平均流量数据,分析了研究水域鳙的繁殖生态,包括仔鱼出现的时间分布特征和早期资源周年变化规律,同时采用交互小波光谱分析方法 (cross wavelet analysis),分析了径流量与鳙仔鱼多度的关系。发现珠江水系鳙早期资源发生主要在5至8月,2006—2011年早期补充资源量逐渐减少,2012—2013年间呈明显著增加;鳙早期资源年度出现的时间呈缩减趋势,其中最大繁殖量出现的时间逐年提前。交互小波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径流量的改变与鳙仔鱼的多度显著正相关,当径流量大于5×103m3/s,且持续2d以上,是珠江水系鳙大量繁殖的基础,将对受梯级水坝控制的鳙产卵场的繁殖生态水文保障具有指导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南极磷虾粉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雄性亲鱼繁殖性能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饲料中添加0、10%、20%的南极磷虾粉,配制3组(对照组K-0、K-10、K-20)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在室内流水养殖系统进行为期90 d的养殖实验,探讨南极磷虾粉对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雄鱼繁殖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南极磷虾粉对半滑舌鳎雄鱼肝体比、性体比、精液浓度、睾酮含量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K-10组与K-20组精巢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K-10组与K-20组精巢、血清和肝脏中的丙二醛(MDA)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本实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南极磷虾粉不能显著提高半滑舌鳎雄鱼的繁殖性能(P>0.05),但能显著提高雄鱼的抗氧化功能(P<0.05)。
关键词: 南极磷虾粉 半滑舌鳎 雄性亲鱼 繁殖性能 抗氧化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料中添加几丁聚糖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肝脏抗氧化力、血清激素及肌肉营养的影响
《淡水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为研究对象,探讨添加不同剂量的几丁聚糖对吉富罗非鱼幼鱼肝脏抗氧化力、血清生化与肌肉品质的影响。选择体重为(2.97±0.02)g的健康吉富罗非鱼375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对照组)、1%、2%、3%和4%几丁聚糖溶液(有效成分为0.6%)。养殖63 d后,测定肝脏抗氧化性能、血清生化和激素水平以及肌肉中氨基酸与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1%和2%几丁聚糖能显著提高血清C3、T3和Po水平,降低Lac与T4水平(P<0.05)。同时,1%和2%添加组能显著降低肝脏MDA含量,提高SOD、CAT和GSH-Px活力(P<0.05)。各实验组水分、灰分与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然而,随几丁聚糖添加水平的增加,粗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各实验组氨基酸组成与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差异(P>0.05);2%和3%几丁聚糖组氨基酸组成中EAA、DAA和TAA含量与PUFA含量略高于其它实验组。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几丁聚糖 抗氧化力 血清激素 肌肉营养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与盐度对细鳞鲑仔、稚鱼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水生态学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丰富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早期幼鱼培育的基础生物学资料和规模化人工养殖提供理论指导,探究了不同温度(9、13、17、21、25℃)、不同盐度(0、3、6、9、12)及在不同盐度下温度变化对细鳞鲑仔、稚鱼存活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25℃和盐度9、12条件下,细鳞鲑仔、稚鱼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温度17℃对细鳞鲑仔、稚鱼末重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温度水平(P<0.05);随着盐度的升高,细鳞鲑仔、稚鱼末重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在不同盐度的水体中,水温升至19℃时,盐度6、9、12时细鳞鲑仔、稚鱼开始死亡。试验显示,在细鳞鲑仔、稚鱼培育阶段,在9~17℃范围内可适当提高水温,增加其生长速度和增重效果,缩短养殖周期;在一定的盐度水环境中,细鳞鲑仔、稚鱼对温度的适应范围缩小,适应能力减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鲉形目鱼类DNA条形码分析及鲉科DNA条形码电子芯片建立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鲉形目内各物种的快速鉴别方法,本研究扩增了我国47个鲉形目物种并下载了Gen Bank上收录的鲉形目共计23科85属233种873条细胞色素C氧化酶I基因(COI)序列,分析该基因结构特性。结果表明,鲉形目DNA条形码基因的碱基变异中,不变位点508个,占总位点数的82.1%;转换位点70个,颠换位点41个,分别占总位点数的11.3%和6.6%;种内遗传距离为0~0.019,平均遗传距离为0.003?0.0034;属内种间遗传距离为0.003~0.258,平均值为0.086?0.038;基于233个物种的COI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227个物种(97.4%)能聚为独立分支,且具有较高支持度。在此基础上以鲉科11属39种鱼类的DNA条形码为例,筛选出25个种的37个特异性探针,以此探针对鲉科鱼类进行物种快速鉴定成功率为64.1%,研究结果表明DNA条形码芯片用于鲉科的鉴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养殖意愿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罗非鱼主产区263个农户的调查
《中国农学通报 》 2016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中国罗非鱼养殖户的养殖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以中国罗非鱼主产区263个养殖户的调查数据为依据,采用二元Logit模型对养殖户罗非鱼养殖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养殖户主风险倾向情况、罗非鱼养殖年限、罗非鱼销售顺利与否、养殖户是否参加产业化经营组织、养殖户是否获得相关养殖培训和当地政府是否进行宣传或提供补贴等因素对罗非鱼养殖户养殖意愿有正向影响,罗非鱼养殖面积对罗非鱼养殖户养殖意愿有负向影响。提出主产区政府应对罗非鱼养殖进行合理的生产布局与规划,倡导规范、科学的健康生态养殖模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罗非鱼养殖户的养殖意愿。
关键词: 罗非鱼养殖意愿 影响因素 实证研究 Logit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桑沟湾筏式养殖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的生长特性
《渔业科学进展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4年4–6月在桑沟湾海区进行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海上筏式养殖实验,分析了鼠尾藻在桑沟湾的生长特性,调查了藻体上的附着生物。结果显示,(1)鼠尾藻在桑沟湾海域生长迅速,水温为10–17℃时特定生长率最高,可达6.10%/d;根据特定生长率与水温的关系,获得了鼠尾藻的最佳生长温度为14.9℃;(2)5月10日开始有生殖托形成,水温达到20.4℃时,鼠尾藻生殖托大量成熟,并有放散;(3)养殖期间,鼠尾藻最大长度达187.05 cm,均长可达112.31 cm;干湿比由0.147(4月)上升至0.189(6月);每公顷产量可达43.95 t(湿重),相当于干重为8.25 t;(4)藻体上有大型附着生物16种,主要优势种为尖嘴扁颌针鱼鱼卵、玻璃海鞘和海绵;附着生物的生物量随着水温升高而增加。研究表明,海区的附着生物对鼠尾藻的生长影响不大,在桑沟湾大规模养殖鼠尾藻是可行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海水贝类中无机离子镉
《分析化学 》 2016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PLC-ICP-MS)测定贝类中无机镉离子(Cd~(2+))的方法。浸提液为10 mmol/L Tris-HCl缓冲溶液,加入0.1 mol/L Na Cl(p H 7.5);样品经超声提取40 min,CG5A阳离子保护柱和CS5A阳离子分析柱对样品中Cd~(2+)分离;流动相组成为50 mmol/L草酸和95 mmol/L Li OH。本方法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0.999,回收率高于84.6%。采用本方法分析了我国几种常见海产贝类中Cd~(2+)的含量,发现总Cd含量高的样品中无机离子态Cd所占的百分比普遍高于总Cd含量低的样品。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贝类 Cd~(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