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134条记录
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产量和营养品质的调控

中国马铃薯 2015

摘要:以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大西洋’和‘克新13号’为试验材料,于盛花期进行叶面喷施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iethyl aminoethyl hexanoate),简称DTA-6;烯效唑(Uniconazole),简称S3307;氯化胆碱(Choline chloride),简称Cc。通过比较块茎重量和块茎内可溶性蛋白含量、维生素C含量、淀粉含量、还原糖含量以及酚类物质含量,分析3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DTA-6可显著提高‘大西洋’和‘克新13号’大薯重量,Cc可显著提高‘大西洋’大薯重量;各处理对可溶性蛋白含量没有显著性影响,但都显著提高了‘费乌瑞它’酚类物质的含量;DTA-6可显著提高‘费乌瑞它’和‘克新13号’维生素C的含量,而Cc可显著提高‘费乌瑞它’淀粉含量,DTA-6和Cc处理可显著提高‘克新13号’还原糖含量。

关键词: 马铃薯 植物生长调节剂 产量 营养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TRIZ理想化方法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理论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5

摘要:为了进一步拓展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科技贡献率的途径,更好地服务区域农业发展,基于C-D生产函数和索洛模型,分析了影响农业科研院所科技贡献率的因素,主要有农业总产值增长率、物质消耗增长率、劳动力增长率和耕地面积增长率。应用理想化法则,按照实现理想化的通用步骤,对影响科技贡献率的土地因素、人力因素、物质投入因素进行理想化分析,提出了通过缩小设施用地面积、开展抗病育种、改进栽培模式、开展合作式经营、整合现有资源、找到农膜替代物、研发精播技术等提高农业科研院所科技贡献率的优化理论方案。

关键词: TRIZ 理想化方法 农业科研院所 科技贡献率 理论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TM数据的玉米种植面积提取的方法研究

中国农业信息 2015

摘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及其空间分布是制定粮食政策和调整种植结构的重要依据。文章选择黑龙江省宾县为实验样区,利用TM卫星数据,结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手段对玉米种植面积进行监测并分析精度。采用卫星影像与GPS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合理的野外调查路线,布设野外样方,采集GPS调查点为依据,对TM数据提取的玉米面积结果进行评价,精度为93%以上。说明利用计算机自动分类结合人工干预的方法,是获取玉米种植面积是可行的。

关键词: TM数据 3S技术 面积分类 玉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亚麻学科前景分析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5

摘要:为了指导亚麻学科科研工作者的研究方向,整理并分析了历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21个亚麻学科项目,结合当前亚麻市场形势探讨了中国亚麻学科的发展前景。结果表明:亚麻学科的国家资助力度正逐年加大,迄今为止,12项面上基金和9项青年基金得到资助,分为4大研究方向,生命科学研究领域项目为18项,医学、工程和化学研究领域各有一项。本文综合国家基金资助及市场形势对亚麻学科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亚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前景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品种龙单59不同密度和施肥量的栽培模式研究

黑龙江大学工程学报 2014

摘要:研究不同密度和施肥量对玉米品种龙单59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栽培密度条件下,随着密度、施肥量的增加,龙单59的农艺性状得到改变,产量的变化有不同的差异,以施肥量磷酸二胺300kg/hm2、尿素300kg/hm2、氯化钾100kg/hm2时,公顷保苗在76 923株时,产量最高,达到12 561.5kg/hm2。

关键词: 密度 施肥量 玉米 龙单59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耐低锌品种的筛选及评价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4

摘要:为了研究寒地春玉米耐锌胁迫的基因型差异,利用水培试验,研究了黑龙江省大面积推广的18个玉米杂交种幼苗期对低锌的反应。结果表明:通过比较不同基因型各性状的相对耐性值及其与综合评价系数的相关性分析,明确了相对叶鲜重、相对叶干重、相对根鲜重和干重可作为玉米耐低锌基因型早期鉴定的重要指标。提出了玉米耐低锌综合评价指数,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低锌敏感型玉米品种:四单19和龙青1号,耐低锌型玉米品种:牡丹9号、垦玉6号、兴垦3号、庆单2号和龙辐单208。

关键词: 玉米 耐低锌综合指数 相关性分析 基因型早期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底物共发酵产酸特性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4

摘要:为探讨多种底物共发酵是否有利于定向产酸发酵,以牛粪、水稻秸秆、糖蜜废水为底物,分析了产酸相中不同时期pH、ORP、挥发性脂肪酸及秸秆纤维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反应器初期30d时,产酸菌群活性增长期,大量挥发性脂肪酸的产生使得pH迅速下降。反应后期60d,pH缓慢上升,为6.2~6.5,ORP值为-250~-400mV,满足产酸菌的生长条件。共发酵具有很强的碳源氮源互相补充的能力,有利于发酵的进行。反应120d时,水稻秸秆中纤维素得到有效降解。

关键词: 多底物 共发酵 产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小豆田间除草剂筛选试验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4

摘要:为筛选安全有效的红小豆大田除草剂,对红小豆品种小丰2号田间进行播后苗前除草试验。结果表明:除草效果最好的处理为75%噻吩磺隆WG 30g·hm-2+72%异丙甲草胺EC 1 800mL·hm-2,使用药剂后的20和40d的株防效最高,分别为94.0%和87.5%;其红小豆产量为2 024.6kg·hm-2,与其它处理产量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适宜在红小豆田中使用。

关键词: 红小豆 除草剂 安全性 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持续发展大豆产业

奋斗 2014

摘要:大豆是黑龙江省的主要作物之一。黑龙江省的大豆种植面积一直居于全国首位,近年来由于种植大豆效益不高,影响了农民种豆的积极性,我省大豆种植面积迅速下降,由2009年的5958万亩下降到2013年的3899万亩,4年减少了2059万亩,减少34.6%,大豆生产和加工呈现出严重萎缩的局面。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大豆产业不仅是我省的优势产业,更是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具有极大的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2014年大豆发展与今后展望

大豆科技 2014

摘要:黑龙江省大豆在连续四年面积减少的情况下,2014年出现了恢复性增加,预计较2013年增加20万hm2,亩产增加10%,总产55亿kg。今后,黑龙江省大豆的发展方向是高产、优质食用型大豆。

关键词: 黑龙江大豆 生产形势 发展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