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福建低碳农业保障体系探讨
《农技服务 》 2012
摘要: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发展低碳农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从制度、投入、政策法规、运行机制等方面探讨建立福建低碳农业的保障体系。


1092份水稻材料稻瘟病抗性鉴定及抗性标记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2 CSCD
摘要:在福建省沙县稻瘟病重发区,对1092份水稻材料进行连续3年的田间苗叶瘟和穗茎瘟的自然鉴定,供试材料中高抗、抗、中抗、中感、感和高感材料分别为124、99、121、545、156和47份。利用14个与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及3个源于抗病基因序列的显性标记,对其中130份抗性较好的材料进行了遗传背景分析,14个SSR标记引物共扩增到87个等位位点,每一标记的等位位点变幅为2~13个,平均为6.2个,每个SSR位点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化范围为0.379~0.9,平均为0.695;不同抗性亲本材料出现抗性基因的标记为2~9个,其中与抗病基因Pi35、Pi-yt及Pi-ta相对应的标记RM1003、RM202和YL155/YL87的概率较高。


福建省烟粉虱田间种群抗药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应用生态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成虫浸叶生测法对福建省不同地区烟粉虱田间种群的抗药性发展进行监测.结果表明:福建各地烟粉虱田间种群对氯氟氰菊酯、甲氰菊酯、毒死蜱仍保持较高水平抗性,对灭多威的抗性水平较低,对阿维菌素未产生明显的抗药性;烟粉虱田间种群对烟碱类杀虫剂的抗性发展极为迅速,其中漳州种群对吡虫啉、噻虫嗪已由2005年的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23和25倍)发展为2009年的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03和228倍),其他地区种群对吡虫啉、噻虫嗪也由2005年的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5~3.3倍和1.7~5.5倍)发展为2009年的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23~33倍和29~49倍).采用mtDNACOI分子标记技术对福建省不同地区和寄主植物上采集的8个烟粉虱种群的生物型进行鉴定发现,采自漳州变叶木上的烟粉虱种群为本地土著种(未知生物型),其他7个采自大田蔬菜作物的烟粉虱种群均为B型.寄主植物和温度对烟粉虱种群的药剂敏感性影响有限,吡虫啉等烟碱类杀虫剂高强度使用是B型烟粉虱田间种群对该类型药剂迅速形成抗性的重要原因.


蔬菜种植元数据模型信息描述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对蔬菜种植元数据模型信息描述进行研究。[方法]针对蔬菜种植过程中品种资源、农田环境、病虫害防治和田间管理等数据在采集、管理和分析时出现的数据标准不一致、数据格式多样、数据共享效率低等问题,在分析蔬菜种植各环节需涉及的数据基础上,以XML/XML Schema为技术手段,提出蔬菜种植元数据描述方案,构建蔬菜种植元数据模型。[结果]建立了蔬菜种植元数据模型,利用XML Schema技术实现了对蔬菜种植元数据模型的信息描述。整个元数据模型拥有7个一级数据分类,包含800多个信息描述点,能够完整记录与蔬菜种植相关的品种资源、种植环境、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信息。[结论]为蔬菜GAP管理、设施蔬菜、食品安全追溯等行业应用提供数据采集、管理和共享的标准规范。
关键词: 蔬菜种植 XML/XML Schema 元数据


茶树新梢叶片叶绿素含量与黑刺粉虱选择性的关系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确不同茶树品种(种质)新梢叶绿素含量与黑刺粉虱选择性的关系,为抗虫品种选育的早期鉴定提供依据,采用丙酮分光光度法测定了9份不同抗性茶树新梢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分析了茶树新梢叶绿素含量与黑刺粉虱选择性的相关性。研究表明,9份茶树种质新梢叶片的叶绿素总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F=4.323,P<0.05)。其中,‘丹桂’、‘优3’、‘铁观音’、‘优510’、‘玉龙’和‘毛蟹’等种质的新梢叶片叶绿素总量较高,分别为3.72、3.49、2.85、2.74、2.69、2.61mg/g;而‘黄旦’、‘福云10号’和‘福云6号’等品种的叶绿素总量较低,分别为1.83、1.84、1.85mg/g。茶树种质新梢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含量和叶绿素b含量与黑刺粉虱单位叶面积产卵量有一定负相关,但相关不显著(P>0.05);而与黑刺粉虱世代存活率有显著或接近显著水平的负相关(P<0.05)。表明新梢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含量和叶绿素b含量较高的茶树种质,对黑刺粉虱的抗虫性较强;反之,则抗虫性较弱。


饲用杂交甘蔗闽牧101特征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要点
《中国热带农业 》 2012
摘要:闽牧101是一种作为饲料用的甘蔗属牧草新品种。本文阐述了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草业生产部门提供参考。


黑番鸭血管活性肠肽受体-1基因(VIPR-1)的cDNA克隆及其组织表达特性分析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最近的研究表明,血管活性肠肽(VIP)与家禽的就巢习性密切相关。本研究采用反转录PCR方法从黒番鸭(Cairina moschata)母鸭下丘脑组织中克隆了血管活性肠肽受体(VIPR-1)基因的cDNA序列,长度为1125bp,编码355个氨基酸(GenBank登录号:JN625215)。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该序列与家禽(鸡、火鸡、鹌鹑)和哺乳动物(人、小鼠、猪、牛)的基因序列分别有93%~94%和69%~71%的同源性,而相应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96%和70%~72%。荧光定量PCR结果发现,黒番鸭VIPR-1基因的表达量在产蛋期、就巢期和休产期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就巢期表达量最高,休产期次之,产蛋期表达量最低,表明VIPR-1基因与繁殖阶段变化密切相关;对不同组织VIPR-1的表达量分析发现,VIPR-1在垂体、下丘脑和卵巢中均有表达,其中垂体最多,其次是下丘脑,卵巢中的表达量最低,差异极显著(P<0.01)。研究结果提示,VIPR-1基因具有高度保守性,参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特别是垂体)对黑番鸭就巢行为的调控。
关键词: 黑番鸭 血管活性肠肽受体基因(VIPR-1) 就巢 实时荧光定量PCR


作物青枯病植物疫苗工程菌FJAT-T8发酵过程生长适合度研究
《福建农业学报 》 2012
摘要:采用50L全自动发酵罐进行植物疫苗工程菌FJAT-T8发酵,并对发酵过程的相关参数进行跟踪检测。为了研究FJAT-T8的生长适合度,将发酵过程中变化差异显著的参数作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同时,用多元线性回归及相关法分析各参数动态模型及因子间关系,并用电镜扫描法跟踪菌体形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菌体生长可划分为4个周期:0~16h(适应期)、24h(对数期)、32~72h(稳定期)和80~96h(消亡期);该菌发酵最佳质量的终止判断指标为:发酵时间40~48h,发酵液pH值8.7~8.8,溶氧量趋于稳定不变。
关键词: 无致病力青枯苗尔氏菌FJAT-T8 状态参数 发酵工艺

